魏紅紅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qū)廣播電視二臺
談新聞角度的選擇
魏紅紅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qū)廣播電視二臺
新時期下,如何寫出更具時代特色的新聞,這就要求每個新聞記者都要提高政治素質(zhì)、業(yè)務(wù)素質(zhì),以便選擇更好的新聞角度。新聞角度的最佳選擇,是能貼近受眾的心理需求,通過揭示事物本質(zhì)、新鮮獨特、以小見大的視角,使受眾通過記者的眼睛觸摸到新聞事件的靈魂。
新聞角度;新聞事實;受眾;選擇
新聞角度,是事物表現(xiàn)中的方位特視點,是反映新聞事實的具象表述方法。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受眾樂意接受,成為廣大新聞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因此角度的選擇尤為重要,一個好的新聞報道的角度立意新穎、特點鮮明,就會產(chǎn)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了解它的普遍性,更要掌握它的特殊性。特殊性來自普遍性,普遍性包容特殊性。
新聞?wù)鎸嵭缘膬?nèi)涵就是以事實為基礎(chǔ)和依據(jù)來報道新聞,其本質(zhì)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如實地反映客面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在新聞實踐中,光有突出主題思想和愿望,而缺乏突出主題思想的方法和手段,往往使新聞雷同、平淡,沒有新意,自然很難達到好的傳播效果。我們所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就是選擇好角度。盡管有時一個主題思想不僅僅存在于一條新聞之中,需要通過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多條新聞來表現(xiàn),但每個具體的新聞事件中仍存在著富有個性的新聞角度。我們通常所說的多角度透視,說到底也是一個把握角度的問題,只有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各具特點的各不相同的新聞事實,進行多角度多側(cè)面的報道,才能把一個重要的主題思想完整地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
2013年12月3日上午,微博上眾多媒體官方微博爆出一條猛料:北京街頭,一位中國大媽訛上了一個外國小伙子。一時間,結(jié)合最近某省大媽摔倒訛上小朋友事件,輿論群情激奮,網(wǎng)友甚至還諷刺大媽為“民族英雄”。廣州日報、環(huán)球時報、錢江晚報、半島都市報等全國各大媒體官方微博的報道卻完全一致。但是,北京法制晚報記者最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此新聞失實!事實是外國小伙的確蹭到了中國大媽,與原新聞“突然摔倒”完全不一致,使情況發(fā)生突轉(zhuǎn),其實這是又一起新聞造假的烏龍事件,從而引發(fā)我們對此事件的深刻思考。
受眾接受到虛假的信息,從而混淆國人對正義與道理的判斷與視聽,不能正確培養(yǎng)自己的是非觀念與正確的價值觀。對一個事實的報道,如果抓不到好的新聞角度,沒有鮮明的特點,這樣的新聞,不會給受眾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就必然失去了受眾。
在選擇、確定新聞角度時應(yīng)了解社會的宏觀表現(xiàn)和事實全貌,以便通過微觀的辯證思維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一般來說,應(yīng)把握以下兩點:
1.把握全局,了解整個社會
這個全局和整個社會包括國內(nèi)外形勢和新聞媒體等級所轄范圍內(nèi)的各方面情況及黨和國家總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等。社會大背景也就是社會的大局、全局。全局在胸,才會統(tǒng)籌帷幄,才能對所要報道的事實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觀察和分析,從中選出最佳角度,以寫出最有價值、最能體現(xiàn)主題思想的新聞來。
2.新聞角度立意新,特點鮮明
新聞角度是新聞立意指導下對進程中的事物進行報道的時間表現(xiàn)點。選擇好的角度,寫出的新聞就會有新意,能夠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把握好新聞事實的整體和全貌,了解事物發(fā)展的全過程,以避免盲目確定角度可能出現(xiàn)的以偏蓋全或者把局部當成整體的問題。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從事物的一個角度或者一個側(cè)面、一個局部來反映事物延進變化的實質(zhì)。
新聞角度的選擇和表現(xiàn)應(yīng)形象具體,做到有個性,有細節(ji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1.選擇能夠反映事物本質(zhì)特征的角度。
新聞貴在簡潔明了,因此要求我們選取最佳角度,一針見血地揭示事物本質(zhì),表現(xiàn)主題思想,使受眾“一角即感”,受到教益和啟迪。
報道角度要盡量“以小見大”。角度選擇小一點,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集中筆墨,突出特色,寫起來也更能細膩一些,挖掘得深一些。小角度完全可以做出大文章來。
2.選擇新鮮引人的角度
新鮮感是新聞吸引觀眾的關(guān)鍵,同樣一個新聞事件從不同的角度來報道,有的看來平淡無奇,缺乏新意,有的則能給人以新鮮感,借以深化主題,從最能讓觀眾有新鮮感的角度去報道新聞。事物總是不斷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始終處在進程之中,我們應(yīng)該選取、挖掘出獨具新意的角度。所謂新意,就是要擺脫俗套,選擇新穎的角度進行采寫。這樣的新聞作品,會改變受眾的膩煩心理,特別對一些繞心的老問題,會因角度新鮮使受眾產(chǎn)生興趣而接受。
3.選擇指導性強的角度
記者應(yīng)更多地從他們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新聞事件,在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前提下,把話語權(quán)和畫面更多地給他們。廣大的民眾在電視上看著自己的畫面,聽著自己聲音,說著身邊的事情,相信這樣的新聞報道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另外還可以從國家政、輿論監(jiān)督、文化傳統(tǒng)等不同的角度來選擇新聞角度。只要記者認真觀察,通盤考慮都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新聞事實的與眾不同的角度。
總的來講,新聞角度的選擇與記者的政治素質(zhì)、業(yè)務(wù)素質(zhì)是分不開的,要在新聞實踐中準確把握角度,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政治、業(yè)務(wù)知識的學習,提高辨析能力,掌握多種表達技巧,豐厚語言功力,寫出有力度,受歡迎的新聞佳作。
[1]吳縵曹璐:《廣播新聞業(yè)務(wù)》,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P115。
[2]湯世英中外新聞作品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3]楊保軍:《新聞價值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P14。
[4]劉海貴新聞采訪寫作新篇[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魏紅紅,漢,女,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qū)廣播電視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