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霞
【摘要】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教師包攬課堂、唾沫飛濺一講到底、而現(xiàn)在,花樣百出,活動紛繁,學生應接不暇。然而教學效果怎樣?甚微!如何驅(qū)除課堂的死氣,改變表象的異?;钴S的現(xiàn)狀。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入研究理論并做了大量實踐,針對此現(xiàn)狀,闡述了對“動”的認識——“動”,是做——是在勞力上勞心 是社會實踐活動 是蘊含了心思(心靈思維)的腦力和體力(動口、動手)總和的活動以及讓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動”——個案教學、任務驅(qū)動,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從做中學,使目標更加落實,會使閱讀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 動”的好處 個案教學 任務驅(qū)動 師生互動 課例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88-04
一、讓學生“動”起來。
1.對“動”的再思考
(1)杜威的“從做中學”“從活動中學”。
作為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創(chuàng)始者,杜威寫了大量的教育著作。杜威主張,“從做中學”“從活動中學”。“做”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實用主義哲學為基礎的,杜威認為人們應當 “從做事里面求學問” 他還強調(diào)指出 “人們最初的知識” 最能令人永久不忘的知識是怎樣的知識?!耙磺薪逃际峭ㄟ^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薄皽蕚涫箖和m應未來生活,那意思便是要是他能管理自己,要訓練他能充分和隨時運用他全部的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為隨時聽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斷力能理解他必須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圍情況,他的動作能力被訓練能達到經(jīng)濟和有效地進行活動的程度?!薄安煌ㄟ^各種生活形式或者不通過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來實現(xiàn)教育,對于真正的現(xiàn)實總是貧乏的代替物,結(jié)果形成呆板而死氣沉沉。”“兒童所以必須做這些事情,是為了他將來要做某些別的事情;這些事情只是預備而已?!薄皩W??颇肯嗷ヂ?lián)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在行動中具有實效的人格被培育出來并通過行動得到檢驗。”“正是通過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的活動并同它接觸,我們才能認識世界的真義和判斷它的價值。”“奴隸之所以為奴隸,乃是他的行為,不是代表自己的思想。我們今天的社會問題,要比柏拉圖時代更迫切,因此做事的方法、目的與理解,必須存在于做事的人自己的意識當中,使他的活動對他自己應當是有意義的。”“在傳統(tǒng)的課堂里,很少有給兒童進行活動的余地。”“如果愿望等于事實,乞丐也早就發(fā)財了。因為愿望不代替實際,因為真要滿足一種沖動或興趣,意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而努力則會有克服困難,熟悉材料,運用創(chuàng)造力、耐心、堅持和機智意義,它必然包含著訓練——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的能力——以及要有知識?!薄拔覀兇蠹易畛7傅腻e誤,恐怕就是忘記學習是應付種種現(xiàn)實情況的一種不可缺少的事?!薄坝^念是通過行動檢驗的?!耙虼送普撍玫慕Y(jié)論,需要雙重檢驗;第一,構(gòu)成觀念或暗示的解答過程,常需與觀察的現(xiàn)實情境相核對;第二觀念形成后,通過外表或想象的行動去檢驗。行動的結(jié)果,證實、修改或駁斥這個觀念?!泵總€經(jīng)驗都包含著行動或嘗試和所經(jīng)受的結(jié)果之間的連接?!?/p>
(2)蘇霍姆林斯基所認識的“動”。
“既然思想存在于勞動之中,人就要靠勞動而生存。”“有些教師經(jīng)常抱怨說,兒童在上課時調(diào)皮,做小動作……這些話總是我覺得困惑莫解。如果你們,親愛的同事們,能夠認真地思考一番,怎樣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么上述的情況是絕不會發(fā)生的!”“教師應當努力達到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知識在運用中得到發(fā)展?!薄耙欢ㄒO法讓他獨立思考,促使他(要做的耐心、機智)在每節(jié)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薄八伎嫉囊馑际鞘裁茨兀烤褪菍W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的是否正確,并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踐?!薄澳阋炎约旱膶W生從書本和思考引導到活動,再由活動引導到思維和詞。”“我通過幾百個事例而深信,凡是著迷于一件有趣的勞動,在勞動中不斷揭示出各種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的學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亂的,言語也不可能是遲鈍的,因為學生不僅在勞動,而且在思考,在推斷各種因果關系,在規(guī)劃未來的工作?!薄坝薪?jīng)驗的教師們在準備這些學科的教學時,都要周密的考慮:以什么方式,通過何種勞動,才能揭示出本門學科中學生的思維建筑在上面的那些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那么你就應當吸引他們參加富有思想內(nèi)容的勞動,把知識體系的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在勞動中體現(xiàn)出來。請你記住:勞動不僅是一些實際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智力發(fā)展,是一種思維和言語素養(yǎng)?!薄霸鯓硬拍苁箖和瘜W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使他能夠既用視力又用思想快速的感知一組在意思上連貫起來的詞呢?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系列練習。”“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不是靠口頭解釋(年齡小的孩子還不懂這些解釋),而是要靠組織活動,靠示范,靠集體勞動?!薄白屆總€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薄霸谟薪?jīng)驗的教師的教育實驗中,最困難、最復雜的問題,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學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并體驗到思考勞動者的自豪感。”“我們的觀察證實了兒童智力發(fā)展的一條很重要的規(guī)律:兒童在課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這種腦力勞動越緊張,那么兒童就應當越經(jīng)常的到知識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圍世界和畫面就應當越鮮明地印入他的意識里去。”“為了激發(fā)和發(fā)展學生的才能,最有效的辦法是依靠他們的獨立性來組織勞動。”“我把學生在10年內(nèi)應當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按一個豎式排列出來,其結(jié)果如下:第一會觀察周圍世界的現(xiàn)象。第二會思考——即會類比、比較、對比,找出不懂的東西;能提出疑問。第三會表達關于自己所見、所觀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第四能流暢的、有表情的、有理解地閱讀。第五能流利的、足夠迅速地和正確地書寫。第六能區(qū)分出所讀的東西的邏輯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依存性。第七能找到有關所要了解的問題的書。第八能在書中找到有關問題的材料。第九能在閱讀過程中讀所讀的東西進行初步的邏輯分析。第十能聽教師的講解并能同時把教師講述的內(nèi)容簡要的記錄下來。第十一能閱讀課文并能同時聽懂教師關于如何理解課文和各個邏輯組成部分的指示。第十二會寫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圍所看到、觀察到的事物敘述清楚?!?/p>
(3)魏書生《好學生好學法》中的“動”。
魏書生曾說過:“我覺得,教育的責任,固然要教給學生真理,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的能力,要教給學生知識,跟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習知識的能力。”
(4)陶行知理論中的“動”。
陶行知曾說,“在愛迪生時代,美國學校先生也是非常的頑固,因為愛迪生喜歡玩化學藥品,不到三個月就把他開除!幸而他有一位賢明的母親,了解他,把家里的地下室讓給他做實驗。愛迪生得了母親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發(fā)明之王。那是美國的小學的先生不免也阻礙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希望保育員或先生跟愛迪生的母親學,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
“所以生自得自動,必先有教學生學的先生。”“現(xiàn)在我們專講‘學和‘做二個字,要一面學,一面‘做?!薄敖虒W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jù)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比如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力學,也就要在田里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薄案惶m克林放了風箏才知道電氣可以由一根線從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燒水,看見蒸汽推動壺蓋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動機器。加利里翁在比薩斜塔上將輕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輕重之球是同時落地的。在這些科學發(fā)明上,我們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辯提出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是親身得來的,就是從‘行中得來的。”“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教的法子要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jù)做的法子?!薄拔覀円谧錾辖?,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薄皢渭兊膭诹?,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薄白霰仨氂闷鞴?。做什么事便用什么器官。耳目口鼻四肢百體都是要活用的。……中國教育有一個誤解是以為:用嘴講便是教,用耳聽便是學,用手干便是做……我主張教學做是一件事的三個方面: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進步是學對別人的影響說是教?!薄白霾坏蒙砩系钠鞴伲⑶乙蒙硗獾墓ぞ?。我們的主張是:做什么事便用什么工具。望遠鏡、顯微鏡、鋤頭、斧頭、筆桿、槍桿、書本子都是工具,也都是要活用的。中國教育的第二個普遍的誤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聯(lián)想到筆桿和書本,以為教育便是讀書、寫字,除了讀書、寫字之外,便不是教育?!薄翱茖W家的發(fā)明、哲學家的理論、宗教家的教義都是從‘做上得來的嗎?牛頓看見一個蘋果落下便發(fā)了一問:‘為什么蘋果不向上飛呢?從蘋果下墜推到一切,于是想出萬有引力的理論以解釋這些現(xiàn)象。牛頓看見蘋果下墜,便是用眼做;他從蘋果下墜,推到一切以至想出萬有引力的理論,乃是用腦做了?!薄啊鍪窃趧诹ι蟿谛?。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一)行動(二)思想(三)新價值產(chǎn)生?!薄白鍪前l(fā)明,是創(chuàng)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chǎn),是破壞,是奮斗,是探尋出路?!薄爸袊F(xiàn)在的教育是關門來干的,只有思想,沒有行動的。教員們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所以那種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動的教育?!鐞鄣仙l(fā)明電燈,不是從前的人告訴他的,是玩把戲而偶然發(fā)現(xiàn)的。小孩子不敢碰洋燈泡,是他弄火燙痛的經(jīng)驗;至于媽媽告訴他火是燙人的,不過是小孩格外清楚一些。所以要有知識,是要從行動中去求來,不行動而求得的知識,是靠不住的。”“育才二十三常能:會當書記、會說國語、會參加開會、會應對進退、會做小先生、會管賬目、會管圖書、會查字典、會燒飯菜、會洗補衣服、會種園、會布置、會修理、會游泳、會急救、會唱歌會開汽車會打字、會速記、會接電、會擔任翻譯、會臨時講演、會領導工作。”“ 生活即教育?!?/p>
(5)筆者對“動”的領會。
“動”,是做——是在勞力上勞心;是社會實踐活動;是蘊含了心思(心靈思維)的腦力和體力(動口、動手)總和的活動。
2.讓學生“動”起來的好處
與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相比,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及學習的收獲完全發(fā)生了改變,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然后做鞏固的練習,而是面對真實的問題,接受真正的任務,主動的解析問題并構(gòu)思完成任務的方法。
3.讓學生“動”起來的策略
學生動起來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和條件,教師可以從下面三方面著手,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動起來的課堂。
(1)個案教學
個案教學又稱案例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呈現(xiàn)一個具體、真實的素材,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從中獲取知識、發(fā)現(xiàn)原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軍事上將案例稱之為“戰(zhàn)例”,只曾經(jīng)發(fā)生的可以做參考的戰(zhàn)爭、戰(zhàn)役或戰(zhàn)斗實例;醫(yī)學上將案例稱之為“病例”,指醫(yī)療工作者對診療過的病例的真實記錄。案例教學的價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學習和實踐被整合在一起,學生有機會行動起來并且“做中學”,這既是獲得知識的過程,也是各種思維包括理解、比較、分析、綜合、評價、反思、創(chuàng)造等被充分。這樣的案例教學對學生來說多么有價值,最珍貴的地方在于這樣的教學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和高期望。學生不是一個空空的容器等著教師把知識倒進去,學生可以應用更有價值、更有尊嚴的方式學習;面對真實的問題,接受真正的任務,他們可以煥發(fā)想象力,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這樣的教學也使得學生把當前的學習與他們未來的人生聯(lián)系起來,真正實現(xiàn)了讓學生“做中學”,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將這些知識整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能力與思想方法完全遷移到他們未來的人生中。
因此,案例教學不是一種“可選”的方法,而應是教學的基本模式和必然選擇。日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時間、靈活設計、應用小一些的案例,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住案例教學的核心——將學習置于真實的情境和真正的問題中。
高水平的案例教學的實施受到三個方面因素制約:第一、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第二、案例的質(zhì)量。豐富、恰當?shù)陌咐裏o疑是案例教學的關鍵。優(yōu)質(zhì)案例具有如下特征:①案例與教學目標緊密關聯(lián),案例素材能夠滿足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要求,典型、精煉,避免與教學目標無關內(nèi)容的干擾。②案例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同時又不會過于復雜或艱深。③案例真實自然,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教學案例的途徑很多,如專門的參考資料、書籍、網(wǎng)絡、影視、日常生活和工作軼事等,但好案例仍是“可遇不可求”。第三、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
(2)任務驅(qū)動
所謂任務驅(qū)動,是指讓學生在真實、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nèi)化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學內(nèi)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任務,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圍繞如何完成某個具體任務而開展教學活動。一個任務由諸多教學內(nèi)容組合在一起,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既是學習知識內(nèi)容的過程,也是綜合應用知識的過程。
我們應該避免那種一翻參考、輔導書就能得出答案的問題。這一點也十分考查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對于教學應該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學生、教師都集體跟著。任務驅(qū)動的最核心價值在于真實,學生基于完成任務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能夠直接遷移到未來工作和生活中。
任務驅(qū)動教學中的任務是關鍵。任務必須包含有價值的問題,而這個問題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杜威強調(diào),教學中的活動必須包含主動的理智活動,活動是一種手段,通過活動發(fā)展智力才是目的。因此,教學中的任務不是讓學生干活兒,而是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已有的知識,或者要學習新的知識,或者要將多個知識整合起來。提取、獲得、整合知識的過程需要學生多方面的思考,對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思維能力均有促進,完成任務會獲得知識和智慧的雙重增長。與講授式的教學相比,任務驅(qū)動的教學難度不是變小而是變大了,需要更加仔細的設計和豐富的經(jīng)驗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學進程。
(3)師生互動
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關鍵是要給學生動起來的機會。《基礎教育課程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睘槭裁淳V要強調(diào)師生互動,為什么這是讓學生動起來的條件?教師不是課標的和教材的傳聲筒,教師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這些事驅(qū)動教學、讓學生動起來的重要資源。一旦形成良性循環(huán),就會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激起更廣泛、更深入的討論,學生能被調(diào)動起來并最終會有更大的感動收獲。
“產(chǎn)婆術(shù)”,即蘇格拉底方法,是極為典型的以言語為主要載體的師生互動。蘇格拉的方法包括詰問(不斷提出問題使對方陷入矛盾之中),助產(chǎn)(啟發(fā)、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jié)論),歸納和定義(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等步驟。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shù)”集中體現(xiàn)了師生互動的價值。學生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上生成了大量有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這些是教師備課時無法預料的,互動創(chuàng)造了教學資源,豐富了學生和教師的收獲。通過師生互動,教師真正了解了學生的所思所想,認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特點,澄清了學生存在的問題、遇到困難,在此基礎上,教師有針對性地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和把握教學進度。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緩緩地、平和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念,絕不硬性的灌輸給學生,這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從而創(chuàng)設了一個平等、融洽的教學氛圍。以言語為載體的師生互動是教學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互動形式。
把握好生成性內(nèi)容就是要抓住兩個方面。首先,教師一定要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學生能夠、愿意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是學生動起來的表現(xiàn),也是教學不斷生成新內(nèi)容的基礎。其次,對于生成性內(nèi)容教師要足夠敏感,能夠及時抓住有價值的生成性內(nèi)容并有效地整合在教學中。教師要優(yōu)化與學生互動的技巧,包括傾聽、總結(jié)、澄清、詰問、追問、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等,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發(fā)現(xiàn)應用這些方法的最佳模式。
4.讓學生動起來的誤區(qū)
(1)將案例簡單放在教學中。
案例教學不是將案例簡單放在教學中就可以了。
(2)教師對任務驅(qū)動的教學可能存在三種誤解。①任務=練習。練習的本質(zhì)是熟練而不是解決問題,這失去了任務驅(qū)動的核心價值。②任務=討論。教師把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討論如何做”,這種“以說代做”的做法與任務驅(qū)動教學。③任務=不講授。有些教師認為任務給你了,你就做去吧,和“我”沒關系,這實際上放棄了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指導的責任。
(3)互動中的“互”是相互、交互的意思,師生互動意味著師生相互激發(fā)、相互觸動。如果教師和主持人一樣,表面看起來在與學生進行言語互動,但一切互動的內(nèi)容預先設計好的,這樣的互動將會非常膚淺,無法體現(xiàn)互動最核心的價值,這與教師按照預先設計的教案進行單向講授沒有什么區(qū)別。換句話說,正是發(fā)掘、利用了師生互動中的生成性信息,教學過程才不斷有新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師生互動才能逐步深入,形成真正的交流,學生才能真正被調(diào)動起來,這是師生互動最有魅力、最有價值的成分。
二、三個讓學生“動”起來的課例
1.課例一《念奴嬌赤壁懷古》,利用“案例教學”,讓學生動起來。
個案教學不是將案例簡單放在教學中就可以了。一位教師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先是播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畫面,接著播放了該詞的配樂朗誦,正當聽課的師生們拭目以待時,之后的教學卻變成了傳統(tǒng)的將授課。這樣的案例與教學“油水分離”,算不上案例教學。
我教學這首詞時,把上面的教學設計補充成這樣:學生探究:①赤壁之戰(zhàn)是怎么回事?②你最欽佩的赤壁人物是誰?你想成為他嗎?為什么?③如果,今天重游此地,對這一戰(zhàn)爭你要抒發(fā)怎樣的感想?你會選取哪些形象來表達這種感受?④從這首詞歸納一下詠史懷古詩與詠物言志詩、山水田園詩不同在哪里?探究此詞。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為什么做如此選擇?⑤詞中表達了蘇軾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案例呈現(xiàn)給學生的只是一個“引子”,讓學生通過這個“引子”去主動思考、積極探索詠史懷古詩的特色,應該怎樣讀詠史懷古詩。而不是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詠史懷古詩的知識。
2.課例二《夢游天姥吟留別》,利用“任務驅(qū)動”,讓學生動起來。
審美大師朱光潛指出:“人生來好動,好發(fā)展,好創(chuàng)造。能動,能發(fā)展,能創(chuàng)造,便是順從自然,便能享受快樂,不動,不發(fā)展,不創(chuàng)造,便是摧殘生機,便不免感覺煩惱。”瑞士心理學學家皮亞杰認為,“個體的發(fā)展實際就是練習、經(jīng)驗、對環(huán)境的作用的意義上的大量活動的產(chǎn)物”。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從做中學”是教育的基本原則,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皬淖鲋袑W”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jīng)驗中學”,它是把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中的活動聯(lián)系了起來。
審美大師朱光潛、瑞士心理學學家皮亞杰、美國教育家杜威三位大師對教育教學有一個共同的期許——讓學生“動起來”。
這點對我影響很深,我在上《夢游天姥吟留別》這課時進行了驗證,嘗到了通過任務驅(qū)動讓學生“動起來”的甜頭。
在上《夢游天姥吟留別》這課時,我對我教的兩個班在同一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進行了兩個不同的設計。先上課的321班設計為“當堂收集李白的詩,然后在小組中進行交流”。后上課的322班設計為當堂完成任務:學生課前收集李白的詩——小組成員課上交流——設計本組“組標”(要求:①跟李白有關,②體現(xiàn)浪漫特色,③凸顯小組的個性特點。)——課堂上展示(由組員推薦介紹的人)成果。
結(jié)果321班課堂呈現(xiàn)的情況和所料一樣,有的學生很淡然的搜集資料,有的學生手忙腳亂東翻西找,最終收集的詩數(shù)量有限……當然所與《夢游天姥吟留別》進行比較,歸納出了李白詩的風格特色——浪漫、夸張、想象;豪放飄逸,但此刻的課堂總是很平靜,缺了點什么。下課后,我與學生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效果,學生說:活動得少,交流的詩也不多,就那么。322班開始這個環(huán)節(jié)了,“小組成員課上交流”,每個組員都拿出自己精心準備的手抄搞,工整優(yōu)美的字跡、精心的版面設計(或上、或下、或中獨特的小設計),每個人爭著在組中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公平選出本組的優(yōu)勝作品(收集數(shù)量多,書寫最優(yōu)美的)。我心里暗暗點頭,效果不錯,學生“動”起來了。下面是各小組成員共同設計“組標”,學生間有互相商量的,有指點的,有拿著筆寫的,有拿著筆畫的……所有小組成員可用兩個詞概括——投入、專注。孩子們的投入,感動著我,我竊喜,成功了!最后一個程序是小組展示,孩子們通過抓鬮排好順序,由于時間關系每組只有三分鐘時間來介紹。先上的同學有些局促,但前三組都順利地完成任務。輪到下一組來介紹,可沒人上來展示,由于時間關系我只好讓下一組先上了。我走到這組成員中,這組成員比其他組少了一人,他們坐的位置都在全班的后排,平時很少跟其他同學交流,都屬于比較內(nèi)向的那種。而他們設計的“組標”卻很出色,一只攤開的大手掌,每個指頭上是個小人、寫著每個成員的名字……我鼓勵一個純黑色運動服,娃娃臉、胖男生叫薛凱文的學生上臺,因為平時檢查他背誦時,他每課都能按時背下來,而且音色很好……經(jīng)過我再三鼓勵,同學的鼓掌,他上臺了,開始介紹,超穩(wěn)健,有條有理……教室一片寂靜……最后,他將拳頭一握,擺了個造型,就在我還驚詫的瞬間,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興奮,我的學生薛凱文很有主持人“杜海濤”的范兒!我“狠狠地”夸獎了他,但也說他不該太自謙,要“該出手時就出手”,他靦腆的笑了,說:“下次不了。一定主動發(fā)言”這節(jié)課效果超出了預期的效果。
課,原來可以這樣上!學生可以這樣”動”。 在“動”中,學生輕松地就學到了知識。學生們分享、交流學習成果促使學生在實踐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思考和評價一個詩人應該從多角度觀察,多層次評價,這比教師羅列、總結(jié)課不上的李白的知識、背景資料要更有價值。與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相比,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及學習的收獲完全發(fā)生了改變,學生不再是被動得接受知識,然后做鞏固的練習,而是面對真實的問題,接受真正的任務,主動的解析問題并構(gòu)思完成任務的方法。這次活動讓我認識到我的學生的更可愛之處。這堂課后,我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了,我上課時,學生的笑聲多了,他們回答問題也變得積極了,因此我的心情也變得愉快了,不再像以前一樣,經(jīng)常埋怨學生的基礎差,抱怨我們的努力沒有回報。通過這次活動,我認識到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氣氛,尊重他們,信任他們,積極鼓勵他們大膽的嘗試,通過任務驅(qū)動 讓學生“動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學,愿意學,并且能自主的嘗試,真正“動起來”才能使他們成為一個真正具有獨立見解,善于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
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充滿蓬勃生氣。
3.課例三《陳情表》,利用“問題互動”,讓學生動起來。
我設計的問題是:1、李密陳情成功了嗎?比較節(jié)選文本與原文本《晉書·李密傳》的不同是什么?2.李密陳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從下面的文字中找兩個字是什么?3.文章哪些方面表現(xiàn)了這兩個方面?4.繪圖、填圖:第一、讓學生思考,怎樣繪制李密陳情圖?呈現(xiàn)另一位同學的未完成的圖,問學生怎樣把它補充完整?第二、給出原來的完整圖的設計,讓學生比較哪一個好?5.“真與誠”,對于作文有什么意義?有哪些名人名言?請大家根據(jù)文章的句子提煉格言作為自勉孝順,有哪些?6.李密要“辭不就職”,這些理由是否充足,晉武帝會不會成全李密孝親?7.李密陳情成功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8、解讀第三段作者是怎樣明理的?第一、朗讀法,讀第三段。第二、作者是怎樣明理的?李密雖然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難以兩全的狼狽境地,而暗中卻置武帝于兩難選擇之中。大家能看出來嗎?作者為什么要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的治國之道?9.學生自己找話題,例如:不穿校服好,如何仿第三段說理?
通過問題互動,師生之間思維深入碰撞,很好的驅(qū)動了教學?;趩栴}的師生互動也是驅(qū)動教學的良機。學習前,教師可以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中,教師可通過問題驅(qū)動學生學習;學習后,教師可通過提問檢驗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師通過提問,了解了學生學習狀態(tài),進而可以實時、動態(tài)地調(diào)整教學進度和教學難度。比直接講文章要好。
要把“為誰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胸中有術(shù)、手中有法、左右逢源。導學案中要設計引起師生思維深入碰撞性的問題來驅(qū)動閱讀教學!讓學生“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讓課堂充滿蓬勃生氣。
參考文獻:
[1]趙祥麟,王承續(xù)編譯.《杜威教育名篇》.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7.
[2]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2013:4重印).
[3]《魏書生教育作品集-好學生 好學法》魏書生. 《好學生 好學法》.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6.
[4]《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方明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6:5(2013:9重?。?
[5] 趙希斌《魅力課堂高效與有趣的教學》趙希斌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6] 段沫 .《基于要求分析的任務型教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