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品德與社會教學
周紅柳 (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第一實驗小學 063500)
品德與社會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往往不能突出它的地位,并且常常會遇到許多問題,使得教師和學生對該科目抱以輕視態(tài)度,已經(jīng)嚴重妨礙了品德與社會課的順利開展,影響到了其教學效率的提高。鑒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和策略,以期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能達到新課程標準的目的和要求,使其思想精髓能深入到師生的內心。
品德與社會 存在問題 有效策略
品德與社會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渠道,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指南針,是學生取得進步、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它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為學生參與社會、認識社會、融入社會提供重要的保障。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很難實現(xiàn)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目標?,F(xiàn)筆者結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學校不重視
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通常只把語、數(shù)、外放在重要位置,品德與社會課自然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具體表現(xiàn)為品德與社會課沒有專職的任課教師,多是語、數(shù)、外教師兼任。一門課如果被兼任,就無疑確定了它不被重視的地位,這樣長期下去就會造成品德與社會課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導致教師對品德與社會教學不能投入積極的態(tài)度,不能很好地鉆研教材,講課存在著一定的隨意性,教學目標也難以實現(xiàn)。
(二)教學思想落后,教學過程很少聯(lián)系社會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師對該學科本身就不很重視,且教學思想落后,有的教師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規(guī)律也都不是很清楚,上課照本宣科,對課本內容只是進行籠統(tǒng)、簡單的介紹或讓學生自學,缺乏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疏于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訓練。教材中“生活場景”“現(xiàn)實事件”等內容的設計根本就發(fā)揮不了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品德與社會課徒有虛名。
(三)教學方法單調,教學手段落后
有的學校的品德與社會課雖然設有專職教師,但這些教師通常年歲較大、精力不夠,上課時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能很好地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缺乏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很少使用多媒體教學和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無法實現(xiàn)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目標。
以上幾個方面制約了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開展,解決小學品社課的問題已迫在眉睫。
(一)提高教師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思想認識
品德與社會課是搞好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教師應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的安排,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使之成為衡量學校德育的依據(jù)和手段。另一方面,要從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出發(fā),加強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課觸及學生的內心,影響他們的心靈,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是非觀。具體來說,我認為在教學中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放低姿態(tài)與學生平等交流,為他們排憂解惑
現(xiàn)在的小學生大都是家長的寶貝,生活上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學習上也被要求得非常嚴格,為此學生感到很苦惱。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給學生上了一堂課,教給他們如何去和父母溝通交流,告訴他們態(tài)度要誠懇,語氣要委婉,要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講給父母聽。如“爸爸(媽媽),我實在不喜歡鋼琴或繪畫,想把課余時間用在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事情上……”我想若能這樣和父母溝通,父母肯定能夠接受。
此外,當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還常常鼓勵他們不能逃避或萎靡不振,要勇敢地面對,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這樣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2.品德與社會教學一定要結合實踐
學生對事情的認識往往比較淺顯,教師講給學生的一些觀點和道理雖是科學的、正確的,但社會是個大染缸,這些正確的觀點和認識往往與實際并不相符,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分辨是非的方法,告訴他們遇到一些事情要冷靜處理。
教師在舉例時要列舉到事情的正反兩方面,讓學生從這些實例中辨別出真、善、美和假、惡、丑,從而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和善惡觀。因此,我認為要想搞好品德與社會教學,在聯(lián)系實際進行講解的基礎上,要鼓勵學生養(yǎng)成仔細觀察、敢于體驗的習慣,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知行統(tǒng)一。
(二)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努力做得有聲有色
品德與社會教學雖然枯燥,但只要結合實際,它就會變得有聲有色。我每次在下課之前,都會根據(jù)講課內容向學生布置第二節(jié)課的預習作業(yè),讓學生提前熟悉下節(jié)課要講的內容。這樣在講新內容時,學生才不會感到唐突和手足無措。如我在講《不能忘記的屈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給學生布置了網(wǎng)上搜集資料的任務,鼓勵他們去觀看這方面的電影或視頻,或去博物館了解這方面的歷史。課上我讓學生講自己聽到的和看到的,從他們講述的感情和語氣上就能意識到這個作業(yè)是成功的。之后,我便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電影《南京大屠殺》的片段,進一步讓學生體會這段歷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目前還存在著一些不足,這其中有應試教育機制導致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原因,還有人們潛意識里不把品德與社會當作一門重要課程來對待的因素。無論社會如何進步和發(fā)展,德育始終都站在教育的前列,“五育并舉,德育為首”的口號不應只響徹于師生的耳畔,還要回蕩在師生內心。因此,德育工作一定要落到實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運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實際,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爭取做到課內外結合,從而切實實現(xiàn)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目標,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目的。
[1]李黎紅.淺談《品德與社會》課社會實踐中教師的指導[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校報,2011(1).
[2]張存相.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與實踐[J].中古科技信息,2005(11).
(責編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