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貴
關鍵詞: 陶行知;安徽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生活教育
摘要: 陶行知“愛滿天下”,情系故土,一直關心安徽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和人民教育問題。他多次來皖講學,推行平民教育和“小先生”制,大力推行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力薦教育行政領導和教師創(chuàng)辦學校,在安徽教育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中圖分類號: G529;K2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2435(2015)04044707
Tao Xingzhi and Modern Education in Anhui
YANG Keg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Key words: Tao Xingzhi; education in Anhui; mass education; universal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Abstract: Tao Xingzhi, with “l(fā)ove for the world” and his hometown,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nhui and people‘s education. He came to lecture in Anhui several times, advocating mass education and the system of “Young Teachers” to implement universal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strongly recommending administrative leaders and teachers' opening schools, which left a glorious page in education history of Anhui.
陶行知在故鄉(xiāng)安徽歙縣度過童年和少年,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人生的堅實基礎,以后雖然沒有在安徽任過職,但一直心懷故土,眷戀家鄉(xiāng),自稱“是徽州的土產”“對于安徽負有特別責任”[1]32。現就史料所及,談談陶行知與近代安徽教育的關系。
一、推行平民教育
20世紀20年代中前期,為解決廣大平民的讀書識字問題,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1923年8月,他和朱其慧、晏陽初等人,在北京發(fā)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董事會執(zhí)行董事和安徽的董事之一。隨后他就到長江流域諸省推行平民教育,安徽是其重點深入的地區(qū)之一。
1923年10月18日,他由南京乘船來到當時的安徽省會安慶,協助成立以教育廳長為會長的平民教育促進會,負責領導平民教育事宜,到各地宣講平民教育,發(fā)動群眾。在他“足跡所到的地方”,有機關、學校、教會、軍警、商團、寺廟、監(jiān)獄等,基本上是一天數會,一天數個單位。在他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很快將全城動員起來,達到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致提倡平民教育”的地步[1]52。10月28日,全市就在公共體育場舉行了大會,到會的各界人士17 000人?!敖逃龔d長江報告后,請?zhí)招兄v演。會后游行,分區(qū)宣傳,沿途旗幟飄揚,鼓號雜作,全城無不感動,深為注意”(《教育雜志》第15卷第20號)??梢姰敃r平民教育的聲勢及深入程度。
陶行知此次來皖,原擬只住4天,實際停留了16天,11月初離開安慶赴南昌。這也許是他為無負安徽“諸先生之推重”,而在此“稍盡綿力”之故。在安慶,他除了開展上述工作外,還在江裕輪船上,找了一個識字的茶房教3個不識字的茶房識字;在菱湖公園找了3個識字的人教6個不識字的人;在省教育廳里找了6個識字的役夫教12個不識字的役夫。親做實驗,探索方法,以便推廣。實驗結果,他認為:“(1)隨時隨地隨人可以辦平民教育;(2)有一分力量做一分事,就有一分效果;(3)社會對于平民教育,只要我們使它諒解,是沒有不萬眾一心去提倡的;(4)門不敲不開,最后勝利都由奮斗得來?!盵1]52-53此行他非常欣慰,他在給妹妹陶文渼的信中曾說:“我腳跡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所到的地方”,在此進一步得到證實。來皖前和在皖期間,他還分別致函徽州四女師校長程仲沂、教導主任金鳴岐和隆阜胡自華女士,闡述平民教育的主張和方法,希望他們把學校所在地隆阜的周圍及其家鄉(xiāng)休寧北鄉(xiāng)西村的平民教育都開展起來,“叫不識字的隆阜化為識字的隆阜;叫黑暗的隆阜在一定時期之內大放光明”[1]43?!皩⒉蛔R字之北鄉(xiāng)化為識字之北鄉(xiāng),將黑暗之北鄉(xiāng)化為光明之北鄉(xiāng)”[1]50。尤其要把女子“都化為讀書明理的人”,并提出具體方法。在來皖之前,他就在南京和上海分別召集旅寧和旅滬同鄉(xiāng)會開會,商討在家鄉(xiāng)推行平民教育事宜,決定“把南京歙縣試館每月收入撥作提倡歙縣平民教育之用”[1]44;“贈送旅滬不識字同鄉(xiāng)《平民千字課》,使一年之內旅滬同鄉(xiāng)無人不識字。同時劃分一部分收入,為推廣徽寧兩屬平民教育之用”,并說:“現在從縣而府而省,均已稍有頭緒,以后可以為全國效力了?!盵1]46-47
11月30日,陶行知又從武漢乘船來到皖南重埠蕪湖,送平民教育之“禮”,受到熱烈歡迎。他在蕪發(fā)表演講,協助成立平民教育促進會,舉行萬人大游行;對蕪湖平民教育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在蕪期間,他還與徽州旅蕪同鄉(xiāng)會共同擬定了《徽州推行平民教育辦法》,敦請徽屬6縣知事負起平民教育之責。12月3日,他離蕪去南京,轉車北上。一月后,他在報上看到蕪湖兩個學徒——永匯、金祥在“讀書寫字”,非常高興,就用《平民千字課》第一冊上的生字給他們寫信,予以鼓勵;他們居然也“會看我這封信”[1]64。同時復信家鄉(xiāng)吳立邦小朋友,鼓勵他“預備鋼頭碰鐵釘”的辦法,克服平民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難。隨后又給休寧西村平民學校學生“讀了兩個月書就能寫這樣好的信”的胡映蓮回信,希望她和學校全體學員繼續(xù)努力,“最好每天回家,個個人都教家里的人讀書”[1]97。可見他這一時期,真是行之所思,言之所及,信之所至,都是平民教育。endprint
平民教育運動,就“是一個平民讀書運動”[2]488,是要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金錢,去教一般人民讀好書,做好人,做好的國民。陶行知來皖就是要實現這一目的,“為我三千萬兄弟姐妹開一求知之路”[1]51。在他的推動下,安徽的平民教育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很快發(fā)展起來,出現了很多全國第一:省公署第一個辦了平民教育,隨后皖南道關公署、海關公署、蕪湖縣公署都辦起平民教育;省教育廳第一個開辦了公役平民教育,廳內21個役夫都讀《平民千字課》;省高檢第一個辦監(jiān)獄平民教育,教犯人讀《平民千字課》。當時在安慶的五個省視學專門開會商議到各縣推行平民教育辦法。蕪湖地方和旅蕪徽州同鄉(xiāng)都請駐蕪道尹通令皖南23個縣推行平民教育。蕪湖道尹房秩五就計劃在一年之內創(chuàng)辦一萬個平民讀書處,并通告各地人民,一年后鄉(xiāng)下人進城,若讀不出《平民千字課》上的字罰銅錢一枚,以后逐年遞增。這種強迫的平民教育,也是安徽首先采取的。當時安徽自覺提倡平民教育的縣有黟縣、休寧、歙縣、績溪、巢縣、潛山、合肥、郎溪等。
20世紀20年代,社會動蕩,政局不寧,安徽尤甚。督軍馬聯甲(少甫)窮兵黷武,摧殘教育污蔑平民教育是“過激黨”所為。在陶行知離皖不久,當時那種“鼓角雜作,全城無不感動”的局面就蕭條下去。當盧紹劉接任安徽教育廳長時,1924年2月8日,陶行知就給他寫信,希望他“做一位平民教育廳長”,把安徽全省的平民教育堅持下去,并提出十項具體建議,如要消除馬少甫之誤解;恢復省公署、省教育廳的平民教育;恢復平民教育促進會;訓令省視學分赴各縣提倡平民教育;縣知縣提倡平民教育;全省各學校兼辦平民教育等[1]81-83。雖經努力,但終究未能如愿。這與當時熱心平民教育的行政長官調離也不無關系。如原省長呂調元曾令省公署衛(wèi)隊、公役讀《千字課》,他調離后就停止了。著名教育人士房秩五不久辭官還鄉(xiāng),他支持的平民教育事業(yè)也未能堅持下去。教育廳長調換頻繁,廳內公役讀書,也受挫折。但不管怎樣,安徽平民教育的推行,“為全省樹之風氣”[2] 497。作為“普及教育的先聲”,平民教育“是到民間去的運動,就是到鄉(xiāng)下去的運動”[1]494,這為他以后親自下鄉(xiāng),創(chuàng)辦鄉(xiāng)村教育做了準備。
二、推行小先生制,實施普及教育
1932年10月,陶行知深入上海郊區(qū),創(chuàng)辦工學團;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實施普及教育。他在創(chuàng)辦工學團的過程中,發(fā)明“小先生”制,讓小孩子作先生,“即知即傳”,以補師資之不足。同時繼續(xù)要求識字的成人教不識字的人,作“傳遞先生”,影響很大,很快傳到全國23個省市,安徽也在全省范圍內試行。
為了推進普及教育,1934年12月,安徽省教育廳邀請?zhí)障壬鷣硗钪v學,推行“小先生”制。陶先生的講題是《攻破普及教育的難關》,闡明小先生在普及教育能攻破27道難關。當時會場設在安慶吳越大街大戲院,會場內外都擠滿了人,主要是中小學教師。陶先生語言生動,聲情并茂,深深吸引了聽眾。這可以說是安徽普及教育一次動員大會,給了安徽普及教育的鑰匙。期間,安徽大學也邀請他到校講演,講題是《普及教育》,仍舊講“小先生”制。他認為“小先生”是窮國普及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號召大學生要投入普及教育,作“傳遞先生”。1935年7月,陶行知又應時任鳳陽師范校長沈子修邀請,到鳳陽作了一次普及教育講演。
同時,安徽省教育廳還請?zhí)障壬扇藖硗顓f助推行普及教育。陶行知隨即選派了程本海、朱澤甫、樓展、張一濤、李玉坡、黃志成、戴飄等7人到皖工作。1935年1月27日,陶行知在給教育廳長楊廉的信中建議:“程、朱二君為安徽人,程可居廳內聯絡,朱可任第一師范學區(qū)輔導,其余各位請酌情分配?!盵3]596當時安徽以省立師范學區(qū)為單位,六個學區(qū)各設一輔導員。配備留聲機、圖書、掛圖各一套,隨輔導員流動供師生閱覽。還有一架電影放映機,輪流到各學區(qū)放映教育電影。這些圖書、掛圖、放映機,都是省廳委托陶行知在上海代購的,并配有電影技師和助理技師各一名。這些人在離滬前,陶行知為他們辦了學習班進行培訓。程本海當時住廳編輯《安徽教育輔導旬刊》,進行聯絡,交流經驗。
在此期間,為“使失學成人、兒童及辦學人員家長、任何集團負責人,心目中都懸著一個公共目標,為普及教育努力”[3]597,陶行知還為安徽起草了一個《安徽普及教育令》,作為政府文件下發(fā)。該令明確規(guī)定“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之失學民眾、兒童,限于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以前讀畢一種千字課”。即1935年底以前。在此期間,各機關、公共場所都要普遍動員。到民國25年1月1日,即有教育警察在公共場所和交通路口執(zhí)行檢查任務。不識字者罰銅元一枚;家庭、商店、工廠、機關集團,在上述年齡內如有不識字者,每人每月罰銀洋一元,由家長、店主交納;識字成人或學生不肯施教者,罰守知奴捐銀一角。小學、私塾至少要有1/2的學生作小先生;民眾學校至少要有1/2的成人學生(16歲以上)做傳遞先生。超過或不足此數,獎懲其校長和負責教師;區(qū)、保長的考成亦有此項內容。明確把普及教育運動列為各類學校的正式課程。根據“即知即傳”的原則,要求“在一年之內,把初步文字教育普及出去”。尤其指出:“我們所要普及的不僅是文字教育,而是全縣全省全國民眾整個生活的繼續(xù)不斷的現代化,以求中華民族之自由平等?!盵3] 598-599陶行知曾指出:要“做一個現代人必須取得現代的知識,學會現代的技能,感覺現代的問題,并以現代的方法發(fā)揮我們的力量?!币鲆粋€長久的現代人,“必得參加在現代生活里面,與時代俱進?!薄耙虼耍覀儽仨毮弥F代文明的鑰匙,才能繼續(xù)不斷的去開發(fā)現代文明的寶庫,保證川流不息的現代化。”這個現代文明的鑰匙,他認為就是“活用的文字符號和求進的科學方法”[4]782。他要求“在一年內,把初步文字教育普及出去”,正是要使安徽大眾掌握這個現代文明鑰匙,去開發(fā)現代文明的寶庫。
《安徽普及教育令》是安徽教育史上一個重要文件,對普及安徽的普及教育起了重要作用。陶行知認為,強迫普及教育是包括強迫興學,強迫教人,強迫求學,認為只有這三者同時并進,學校教育與生活教育同時進行,國民基礎教育才能不斷普及。此后,由于時局的關系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這種強迫的普及教育在全國未能持久推行,但在安徽有些地方還是開展得很好。例如由方與嚴的長子方懷毅在王充辦的歙縣第一工學團,在陶行知直接關心下,得到歙縣旅滬同鄉(xiāng)會資助,辦得有聲有色,一直辦到1939年7月才改成王充小學。1934年6月,陶行知在上海歙縣旅滬同鄉(xiāng)會執(zhí)監(jiān)聯席會議上,提議組成“歙縣旅滬同鄉(xiāng)會普及歙縣教育助成會”,并當選為副主任。他親自為該會擬訂了《簡章》和《創(chuàng)辦歙縣第一工學團意見書》。在此期間,陶行知的“藝友制師范教育”也在全省得到試行。即用朋友之道,教人學做教師,用師傅帶徒弟的辦法培養(yǎng)教師。1935年,安徽省教育廳就計劃先在有條件的87所小學試行,以后逐步推廣,加速教師培養(yǎng),適應普及教育的需求。endprint
三、傳播和推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這個理論主要通過他的一批學生在安徽進行傳播和實踐。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操振球、程本海、方與嚴、程今吾、張勁夫、張健、朱澤甫、馬侶賢、汪達之、曹建培等。程本海和方與嚴都是陶行知的朋友,自愿放棄原單位的工作和優(yōu)厚待遇,到曉莊做陶先生的學生,并協助他工作。方與嚴還將兒子、女兒同時帶來,父子女三人同學,傳為佳話。他們以后大都回到安徽執(zhí)教或任職,積極推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也有不少外省籍的學生來安徽工作過,同樣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帶到安徽。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安徽得到廣泛的傳播和實踐,并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在安慶附近的江鎮(zhèn)車形小學(1940年改成初級農林科職業(yè)學校,更名“徹行”),創(chuàng)辦于1927年。校長汪永潔根據學校所在地的農村特點,借鑒陶行知教育思想辦學。1929年成立“車形鄉(xiāng)村教育推行社”,推行鄉(xiāng)村平民教育。該社主要成員陳化奇、操振球、汪達之、陳天懷都是曉莊師范學生。陳化奇為社長,汪永潔為副社長。1930年曉莊師范被封后,又有5名該校教師被聘到車形小學。這樣,曉莊的經驗就能在車形推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在此扎根。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名言被當作校訓,寫掛在教師辦公室。在當時的車形小學,教師不計薪酬,辛勤執(zhí)教,一心為當地農民服務;學校課程安排密切結合農村實際,重視實驗和勞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改成農職后,設有農場、林場、養(yǎng)魚場、手工藤制工場、小織布廠、醬坊、小商店、小診所等,這與曉莊的辦學模式相似。小診所不僅搞流行病的防治,還免費為當地農民治病。學生生活自律自理,也擔負一些校務工作,如打掃庭院,澆灌花木等。學校每天有早操、朝會、夕會,文體活動豐富。特別是由校長汪永潔作詞,陳天懷譜曲的“畢業(yè)歌”的歌詞中,就有“從此去,運用勞動雙手、科學大腦、藝術興趣、集體精神,好將社會來改造”
《解放前后的徹行農業(yè)職業(yè)學?!罚瑓⒁姲矐c市教育委員會編《安徽省安慶地區(qū)教育志》。
的內容,
這正是陶行知為曉莊師范制定的培養(yǎng)目標。
根據《安徽省安慶地區(qū)教育志》記載,1936年春陶行知還應邀來到車形指導工作,發(fā)表演說,贈送了《老少通》農民識字課本,協助當地成立了27所民眾夜校,招收成年男女進校學習。這無疑是對學校的巨大鼓舞和推動。安慶附近還有一所學校也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辦學,這就是丁柱中創(chuàng)辦的世則學校。丁是陶行知的好友,懷寧人,早年留學法國,回國后任曉莊師范物理教師。曉莊封閉后,他又到上海協助陶行知創(chuàng)辦自然學園、兒童通訊學校,編輯《大眾科學叢書》《兒童科學叢書》,從事科學下嫁運動。1931年,他在家鄉(xiāng)利用丁家祠堂創(chuàng)辦了這所學校,實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池州師范是我省創(chuàng)立最早的師范之一。1932年由著名教育人士沈子修任校長,他思想開明,支持師生的進步活動。1935年,由陶行知介紹,操振球出任該校教導主任兼附小校長;次年又邀請曉莊畢業(yè)生程今吾、陳韋來校任教。他們按照陶行知的主張,培養(yǎng)具有健壯的體魄、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和改造社會精神的鄉(xiāng)村教師。程今吾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社會調查,走遍貴池的山山水水,寫了20多本日記。附小的學生都作“小先生”,進行普及教育。操振球是經常與時任上海山海工學團團長的張勁夫聯系。張是中共黨員,不斷從上海寄來馬列書籍和進步雜志,如《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反杜林論》及《生活周刊》《大眾生活》《新生》《永生》等雜志,影響了師生思想的變化。他們都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組織各種社會團體,如“抗日救國會”“抗日后援會”等??箲?zhàn)爆發(fā)后,他們就
離開了學校。
參看操振球《和陶行知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里》,載《行知研究》1981年第3期;楊利民《行知教育思想在池師》,打印稿。
1934年夏,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在家鄉(xiāng)巢縣竹柯村創(chuàng)辦園山學校,陶行知受馮將軍的委托,選派了李友梅、劉寵光(劉宗飛)、翟樹立(即羅平)、臺和中、郭汝臺、王錫山、舒政海、馬昌實(馬純仁)到園山學校任教,李友梅、馬昌實先后任校長。他們都是曉莊師范畢業(yè)生,在此按照陶行知教育思想辦學。據該校首屆學生祖保泉先生回憶,園山學校教學安排是:早上朝會,上午上課,下午勞動或做“小先生”,送教上門,沒有正規(guī)教材。參見祖保泉自述《生平述略》,打印稿(2009年5月10日)。另據《巢湖志》記載:1936年春,“舒政海到園山學校任教,組織‘抗日救國會,宣傳抗日救國道理。舒政海等進步教師在學校附近農村開辦農村識字班,培養(yǎng)積極分子,并為農民編寫通俗易懂的《千字課》和《老少通》等教材?!蓖晗?,舒政海、方光祥(學生)、胡家友(農民)等應邀去上海參加沈鈞儒等七君子召開的“各界人士抗日救亡代表大會”,由此可見該校在當時的影響。舒政海、馬昌實都是中共黨員,他們一面教書辦學,一面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宣傳抗日救亡。
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黨愛國將領張治中在家鄉(xiāng)辦黃麓師范。1935年,經陶行知、梁漱溟推薦,楊效春任該校校長。楊早年畢業(yè)于南京高等師范教育專修科,曾任教于曉莊師范,陶行知稱他“得弟勝得黃金百萬”的人才。他在黃師積極推行和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該校附小在校長馬侶賢(曉莊師范畢業(yè)生,曾任上海山海工學團團長)和副校長周辛夫主持下,也積極推行陶行知教育主張,提倡“教學做合一”,推行“小先生”制,組織抗日宣傳和文化傳播。楊效春在黃師不到3年時間內就將原只有百余人的學校,發(fā)展到10多個班,成為遠近聞名的鄉(xiāng)村師范。
在淮河北岸也有一處盛開“陶花”的地方,這就是“潁上縣唐氏私立甘羅鄉(xiāng)村教育社”。該社是1935年夏經省教育廳批準成立的。社長唐潤之,成員有陶行知介紹來的省教育廳三區(qū)輔導員陳飄和潁上女小教師潘祖訓(此二人都是曉莊畢業(yè)生)。在他們的提議邀請下,陶行知又選派山海工學團的汪秋平、汪曼雯、盛震叔、林其英來社任教。王光宇先在此學習,后去上海山海工學團,輾轉又回到甘羅鄉(xiāng)村教育社任教。他們在這里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開展鄉(xiāng)村教育活動,宣傳抗日救亡,做了很多工作。[5]endprint
除上述學校外,桐城的孟俠鄉(xiāng)師、廣德鄉(xiāng)師、歙縣等地,都有陶行知的學生工作過。渦陽縣教育局長武際昌在1930年7月還專程到曉莊聘請安徽學生去籌辦縣師。他找到一位安徽學生,互不相識,他也不認識陶先生,說明來意。該同學說,曉莊被封,陶先生被通緝;武說這我知道,正因為如此,要辦更多的曉莊式學校,陶先生的思想和辦學精神是封不住的。于是他請了兩位同學去渦陽籌辦縣師,孫銘勛是其中之一。他1930年秋至1931年春任教渦陽師范,按照曉莊的模式辦學,改造學校,并為學校制訂了《民國二十年的計劃大綱》。[6]隨后又請到徐明清等數人去充實小學和籌辦縣中,總計有10人之多[7]。這說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當時已在安徽的大江南北廣為傳播,并生根開花結果,影響深遠。
四、情系安徽,愛滿天下
陶行知與近代安徽教育的關系,不只是在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領域,而涉及到高等教育、教育行政、教育學術等多個方面。1921年,一批皖籍學者名流,倡導籌建安徽大學,培養(yǎng)本省所需要的高級人才,陶行知就是其中之一。他和胡適等人為籌備處交際股成員,為籌建安徽大學奔波。20世紀20年代初,安徽“為改革教育事”,曾多次請?zhí)招兄赝钪鞒纸逃瑩谓逃龔d長。他因“現任職務關系”,不能回皖,但仍關心安徽教育,認為“皖省教育確有徹底改革之必要”,擬薦江蘇王伯秋來“主持皖省教育”。1921年2月28日,他致函胡適商量此事。他說:“伯秋兄辦事魄力,皆為同儕素所欽佩,若得王君主持皖省教育,而吾輩用全力以為后盾,則三年之內皖教育行政必大有可觀?!盵1]11他是“全力以為后盾”支持安徽教育的。
1922年,江彤侯任安徽教育廳長,他工作“不避勞怨,從事革新”,一年以后,“成績昭著”;但由于種種原因,“因公積怨,有被迫辭職的消息”。陶行知即聯合皖籍學人梅光迪、孫洪芬、洪有豐、姚文采,1923年8月致函上海《申報》,予以挽留。他們認為“皖省教育改進,正在萌芽,扶植灌溉,端賴賢者”。若“小人道長,則賢者裹足,充類至盡,非使吾皖教育行政,永遠操之阿附茍容者之手不止也。同人等廬墓所在,休戚相關,以為教育改進,茍頓挫于中途,則子弟求學,將永謀之鄰省,因于本日電致省長,請留江公”,希望報紙給予輿論支持,以挽救皖省文化教育事業(yè)。同時致電安徽省長呂調元,“千請慰留”江彤侯廳長[3]112-113。
1924年初,盧紹劉任安徽教育廳長,陶行知曾請他“做一位三千萬人民之教育廳長”,做“平民教育廳長”。盧不負所望,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又能夠將本省教育事業(yè)起死回生”,深得本省教育界的信任。但不久教育部要調他去甘肅任教育廳長。本省教育界人士致電教育部、督軍和省長,一致挽留。此時陶行知適在安徽講學,他感到“紹劉先生的去留于安徽省教育有切膚的關系”,就致函胡適,請他邀集在京的安徽同志,請教育部收回成令,哪怕要“盡九牛二虎之力”[3]165;他自己擬回南京后,也要聯合在寧皖籍人士出力??梢娝麑τ姓兊陌不战逃姓L官的去留,是費盡心力的。
陶行知不僅關心安徽教育行政長官的去留,就連中學校長、教師的選任也極其注意。在歙縣的省立三中校長方振民就是他薦任的。他多次致函胡適,相商三中校長人選,并請其物色好的教師來皖任教。陶行知對安徽的女子教育尤其關心。安徽省立第四女子師范,就是在他和范洪五等人的倡議下,1922年在屯溪隆阜成立。他推薦了時任上海神州女校教導主任,屯溪人程仲沂任校長,學校教師大部分也是通過他在浙江等地禮聘的。他一直關心該校。1923年獨游長城時,有人送他一塊長城磚,他特意將此磚轉送四師,作為新建校舍的“點綴”。1922年6月,蕪湖省立二女師有廚工勾結流氓毆打總務主任致傷事件,陶行知聞訊,即用快郵代電,致函省長許世英,要求“徹底查究”,嚴肅處理?!安蝗粍t辦學者人人寒心,入校者人人裹足。”他說:“二女師關于皖南女子教育,至為重要”,要求“選擇學識淵深經驗宏富之員”擔任校長,否則“尤難勝任”[3]57。同時致函上?!渡陥蟆?,并附上給許省長的信,要求輿論支持,伸張正義。
陶行知多次應邀到皖講學,關心安徽的教育學術。1918年5月,在全省教育會議期間,他應邀到會作專題演講,期間還在省立第一師范和省立一女師師生作了《師范生應有之觀念》講演,希望“師范生當以教育為終身事業(yè)”。1921年1月初,他又應邀到安慶參加由中等以上學校主持的講演會,在省立一中等校作《教育最近的趨勢》講演,并與各校教職員研討教育新法。就在這次講演會之前,他致函胡適,請他也能來皖講學。并提出:“以后希望蕪湖與安慶二處同為學術演講中心,每年舉行若干次,遇有學者即開講,不必拘定日期。北京方面講員,請兄注意預約。皖省財力艱難,最好是乘便南下時乘便演講?!盵3]40這無疑是振興安徽教育學術之舉。
同年6月2日,安慶學生為爭取教育經費獨立,向省議會請愿,遭到軍閥倪道烺、馬聯甲的鎮(zhèn)壓,釀成震驚全國的“六二慘案”。6月3日,陶行知等人即通電聲援。不久,他應邀到安慶暑期講習會講學,針對“六二事件”,他講《民權行使法》,對聽眾進行民權和愛國主義教育。在此期間,因為安徽教育會正在競爭會長,“已經鬧到擱淺的地步”,他又和胡適等皖籍學者聯名發(fā)表了《改造安徽省教育會宣言》,倡議將“會長制”改為“委員制”,以杜武斷;鄭重聲明:“這是我們對于我們安徽三千萬父老兄弟、諸姑姊妹的一個宣言”[8]653,表明他們的態(tài)度。
陶行知還在異地為安徽辦學,培養(yǎng)人才。1923年夏,安徽旅寧同鄉(xiāng)會和同學會利用安徽在寧的會館和房地產收入,創(chuàng)辦南京安徽公學。陶行知被推為校長,姚文采為副校長,選聘安徽在寧高校畢業(yè)生作教師,以滿足安徽到南京求學學生的要求。陶行知兼任校長數年,盡職盡責,為學校作了周密的籌劃。他在《南京安徽公學旨趣》中,闡明了辦學宗旨和原則,明確指出要民主建校,師生共學共事共甘苦;要勤儉辦學,節(jié)約一切不必要的開支;要師生互學,后生可畏,師道可敬。同時提出了科學精神,美術精神,大丈夫精神。強調要用科學精神研究學問;美術精神改造環(huán)境;大丈夫精神處事應變。一切要以“事”為活動中心,一切要在“事”上下功夫。這不僅是安徽公學的辦學原則,而且具有普遍意義。該校一直辦到解放。endprint
曉莊師范也是以安徽公學為基地籌辦起來的,安徽公學師生出了不少力。曉莊師范歷屆都有安徽學生。在首屆13名學生中,安徽就有3人,操振球是第一個來報考的(他放棄了清華大學二年級學籍)。安徽省教育廳為支持陶先生的事業(yè),特捐款一萬元,在曉莊建了一座安徽館,并設了五名助學金額,由學??己霜剟钇穼W兼優(yōu)的安徽學生。曉莊為安徽培養(yǎng)和輸送了很多優(yōu)秀教師。1929年春,陶行知應徽州旅蘇北淮安同鄉(xiāng)會之請,派曉莊三名學生去創(chuàng)辦淮安小學,他親自兼任校長。1930年,他派汪達之(曉莊畢業(yè)生,安徽黟縣人)去擔任校長。在陶行知支持下,汪達之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將學校辦得有聲有色,成為新安旅行團的發(fā)源地。
由新安小學學生組成的新安旅行團,在“顧問團員”汪達之帶領下,1935年10月由淮安出發(fā),直到1953年2月結束,歷時17年半,途經18省,行程4萬5千里,團員也由出發(fā)時14人發(fā)展到400多人。他們實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旅行修學,到處宣傳群眾,成為我黨的一支重要宣傳力量,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做出了巨大貢獻。該團出發(fā)經南京后,首先到了安徽,1936年春夏在蚌埠、合肥、巢縣、安慶等地活動。他們在巢縣園山時,“曾一人輔導一個小先生小隊,一個小先生教五六人到二十多人不等,在十個村子里共教了六百多青年男女識字,受到了農民的歡迎。”[9]“一九三六年五月,在安慶鄉(xiāng)下車形住了十六天,放映了十四場電影,觀眾約三萬人以上?!盵10]他們還到樅陽宏實小學活動了一個多星期。新旅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培養(yǎng)出來的一朵奇葩,是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也在安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至此,通過對陶行知與近代安徽教育關系的考察,在感受陶行知濃濃鄉(xiāng)情的同時,對近代安徽教育的歷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乃至整個近代中國教育史的認識,有了更切實的體會。從中可以讀出像陶行知等愛國知識分子,在國家多災多難之秋,所涌動出的富國強民的迫切愿望,通過教育新民,期盼國家現代化的偉大襟抱與志向。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王世杰,等.安徽省教育大事記(1896—1995)[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71-72.
[6]孫丹年.孫銘勛思想發(fā)展簡述[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2).
[7]朱澤甫.陶行知與安徽教育二三事[J].行知研究,1981,(3).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9]韓楓,李楠.陶行知先生與新安旅行團[J].行知研究,1981,(3).
[10]李楠.生活教育思想與新安旅行團的教育實踐[J].行知研究,1985,(5).
責任編輯:楊柏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