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摘要:通過對我國二十世紀鋼琴藝術形成與發(fā)展的大致回顧和幾首有代表性的鋼琴奏鳴曲的簡要分析,引發(fā)出作者兩點思考:一是我國鋼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滯后于鋼琴藝術的發(fā)展;二是我國鋼琴藝術的繁榮有賴于創(chuàng)作出大量成熟的、有濃郁中國風味的鋼琴奏鳴曲。
關鍵詞:奏鳴曲 分析 思考
一、西方鋼琴藝術及其在我國的發(fā)展
西方近代鋼琴(piano)自1711年在意大利誕生以來,距今已有近三個世紀。在這個過程中,西方音樂經歷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及五彩繽紛的現代風格。差不多各個時期的偉大作曲家都為鋼琴這件樂器寫過大量作品,比如巴洛克時期的J·S·巴赫寫下的《十二平均律》被人們譽為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而古典時期的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則被人們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至于浪漫時期的“鋼琴詩人”肖邦卻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鋼琴。至此,我們可以說西方的鋼琴音樂文獻可謂浩如煙海。
在我國出現近代鋼琴是十九世紀中葉,而對這件樂器的實際使用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當時是伴隨著西方的教會活動和我國剛剛興起的“學堂樂歌”。對于這件具有豐富表現力的西方樂器,我國現代音樂的先驅者們像蕭友梅、趙元任等都曾嘗試過用它來表現中國人民的思想和情感。但是真正成熟的、用我們自己的音樂語言寫成的作品是1934年賀綠汀創(chuàng)作的《牧童短笛》。之后的幾十年,我國的作曲家、鋼琴家像丁善德、瞿維、桑桐、陳培勛、汪立三等都對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做過大量探索,使我國的民族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呈現出初步繁榮之勢??墒窃诹⑵呤甏?,由于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嚴重束縛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所以這個時期的作品差不多都是民族音樂的改編曲。而我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真正繁榮是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會對鋼琴及鋼琴音樂的需求大大增加。這個時期的鋼琴曲創(chuàng)作其特點是:由六、七十年代的改編走向獨立創(chuàng)作;音樂意境和想象更為豐富;技巧更為成熟、并大膽探索新技法;創(chuàng)作個性更為突出①。
縱觀西方鋼琴藝術在我國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近一個世紀,極具音樂才能的幾代中國音樂家在主要以單聲音樂思維為基礎的傳統(tǒng)音樂之中,不僅接納了這件以多聲思維見長的樂器,而且在對之進行民族化、中國化方面做出了艱辛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成熟的、有濃郁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下面僅對幾首有代表性的奏鳴曲作簡要分析。
二、對我國幾首鋼琴奏鳴曲的簡要分析
(一)小奏鳴曲
1.江文也《小奏鳴曲》OP.31,作于1940年。這首作品是體現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由對西方現代技法的追求轉變?yōu)閷ξ覈迓曊{式的運用的三首代表作之一(另兩首是《北京萬華集》和《鋼琴奏鳴曲“潯陽月夜”》)。雖然樂曲對五聲技法的使用顯得有些簡單,但是作者本人表現出的對民族音樂繼承與發(fā)展的決心確是難能可貴。
2.汪立三《小奏鳴曲》完成于1957年,作者創(chuàng)作此曲是因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小學的教學需要。三個樂章分別是《在陽光下》、《新雨后》和《山里人之舞》,這些標題為我們對音樂意境的想象給予了有效的提示。作者僅在第三樂章使用了四川民歌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而我們無法在第一、二樂章找到現成的民間曲調。由于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一直都非常重視民族音樂與現代多聲的融合,所以音樂的民族風格依然很鮮明。在當年上海音樂學院舉行的鋼琴曲創(chuàng)作比賽中,該曲曾獲一等獎。
3.黃虎威《小奏鳴曲》該曲作于1962年,是為慶祝四川音樂學院建校十周年而作的。樂曲采用單樂章的奏鳴曲式寫成,音樂的素材是從藏族民歌中提煉出來的。在1990年10月四川省第四界“蓉城之秋音樂節(jié)”上,經音樂節(jié)藝術委員會評定,該曲獲創(chuàng)作一等獎。
4.丁善德《小奏鳴曲》OP.32,作于1988年。該曲是作者中斷了鋼琴曲創(chuàng)作近三十年之后,主要為兒童寫的七首鋼琴曲之一。與作者50年代的創(chuàng)作相比,從音樂中流露出的民族性仍舊清晰可見,但是作者對調性處理的手法更為多樣、更為現代。
(二)奏鳴曲
1.江文也《鋼琴敘事詩“潯陽月夜”》OP.39,樂曲是1943年根據《第三鋼琴奏鳴曲“江南風光”》修訂而成。而《第三鋼琴奏鳴曲“江南風光”》又是根據琵琶古曲《潯陽月夜》改編而成。據記載,江文也是我國最早用民族音樂改編的方式來寫作大型曲式結構的鋼琴曲的作曲家之一。此曲在寫作中,除了音樂材料來源于原古曲外,在和聲、復調、音樂發(fā)展手法、音樂結構手法等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民族化探索,尤其是在修訂《第三鋼琴奏鳴曲“江南風光”》時,不僅體裁名由鋼琴奏鳴曲該為鋼琴敘事詩,而且還將自擬的標題“江南風光”改為更接近原曲的“潯陽月夜”。
2.丁善德《E大調鋼琴奏鳴曲》OP.2,作于1946年。這是作者早期一首習作性的作品,在寫作上主要基于西方傳統(tǒng)寫作方法,雖然作者在各個樂章都使用了民族音調,但西洋音樂的風格陰影在局部還不時流露,比如在第一樂章的展開部。正如作者的老師奧班(Tong Aubin)教授所言:“作品很好,但手法過于傳統(tǒng),缺乏新技巧的運用”。②不過在作者從鋼琴演奏轉向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初期,就能完成如此大型的作品,不僅表現出作者對傳統(tǒng)寫作技術掌握的嫻熟,而且也使我們感受到作者對發(fā)展我國鋼琴藝術所表現出的膽識和魄力。
3.崔文玉《第一鋼琴奏鳴曲》 在1987年11月,上海市舉辦的中國第一次“上海國際音樂比賽——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及演奏”比賽會上,該曲獲中型樂曲創(chuàng)作三等獎。作者在寫作中,音樂的主題是基于我國的五聲性旋律,而曲式結構、調性布局和表現技法是西方傳統(tǒng)的。不過作者通過大量使用半音化的和聲手法,不僅豐富了調性的表現力,而且使作品更富有現代氣息。
4.蔣祖馨《第一鋼琴奏鳴曲》又名《幻想奏鳴曲》,作于1988年。這是一部運用自由無調性手法寫成的作品,同時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部無標題作品。樂曲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第二樂章具有傳統(tǒng)變奏曲的特點,第三樂章是自由曲式結構。
以上對我國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幾首小奏鳴曲和大型奏鳴套曲作了簡要分析,因為這兩個時期是我國二十世紀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就寫作技法而言,有根據民族音樂改編的,比如江文也的《鋼琴敘事詩“潯陽月夜”》等;有根據民族音調、色彩性調式和聲及融合西方技法創(chuàng)作的,比如汪立三的《小奏鳴曲》等;也有極具作曲家創(chuàng)作個性、帶有某些獨創(chuàng)性色彩的探索性作品,比如蔣祖馨的《第一鋼琴奏鳴曲》等。無疑,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確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兩點思考
(一)我國鋼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滯后于鋼琴藝術的發(fā)展
據不完全統(tǒng)計,二十世紀我國正式出版的鋼琴作品大約有六、七百首(部)。這些作品中,以鋼琴小品和鋼琴改編曲居多,大型套曲尤其是鋼琴奏鳴曲所占比例很小。同時,由于作品寫作質量的差異,有些鋼琴奏鳴曲自出版以來還從未上過舞臺,所以,能為我們經常演奏、久聽不衰的鋼琴奏鳴曲可謂少之有少。正如我國音樂學家魏廷格先生所言:“迄今為止,在整個鋼琴曲創(chuàng)作中,很少有從各個角度看都堪稱完全成功的大型鋼琴奏鳴套曲?!雹叟c之相反,當前我國在鋼琴演奏水平和鋼琴教學水平上已開始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二)我國鋼琴藝術的繁榮有賴于創(chuàng)作出大量成熟的、有濃郁中國風味的鋼琴奏鳴曲
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是我國鋼琴藝術繁榮的關鍵,因為作品是我們演奏、欣賞和研究的前提和依據。雖然鋼琴奏鳴曲這種“無標題音樂”體裁目前不可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完全接受,但是我國鋼琴演奏家和鋼琴教育家所使用的大型奏鳴套曲絕大部分仍然是外國作品。所以從提高我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水平的角度講,從鋼琴藝術發(fā)展的長遠眼光看,為目前已具有較高音樂欣賞水平的聽眾,創(chuàng)作出大量成熟的、有濃郁中國風味的鋼琴奏鳴曲實在是眼下亟待解決的課題。
被稱為“樂器之王”的鋼琴,在西方從來就受到各個時期偉大作曲家的青睞,不乏有只創(chuàng)作鋼琴音樂而為人類音樂的發(fā)展做出偉大貢獻的作曲家。在我國,幾代鋼琴音樂作曲家、鋼琴演奏家和鋼琴教育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建立我們的民族鋼琴學派已傾注大量心血。而大型鋼琴奏鳴套曲也是民族鋼琴音樂文化發(fā)展水平的標志之一,所以我國民族鋼琴樂派的建立也缺不了大量成熟的、有濃郁中國風味的鋼琴奏鳴曲。
注釋:
①魏廷格:《論我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魏廷格音樂文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第105-142頁。
②魏廷格:《丁善德鋼琴獨奏曲的風格特征及創(chuàng)作成就》,《魏廷格音樂文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第218-226頁。
③魏廷格:《丁善德鋼琴獨奏曲的風格特征及創(chuàng)作成就》,《魏廷格音樂文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第218-226頁。
參考文獻:
[1]童道錦,孫明珠.鋼琴藝術研究(中)[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fā)展[M].北京:華樂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