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平
摘要:深入理解美術人文性質是美術課程改革的核心,利用美術的實用性來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興趣,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獲得美術知識和審美體驗,靈活處理教材,盡量用校本教材達標,探索出全面考核,重過程、重實踐的美術考試形式。
關鍵詞:美術新課改 美術人文性質 美術興趣 審美體驗 校本教材 考試形式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我在初中美術教學實踐中對新課改教學進行了反復的探索、實踐、總結和反思,現(xiàn)將獲得的點滴體會和大家進行交流和探討。
一、深刻理解美術課改的人文性質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
《美術課程標準》對于美術課程作出這樣的定性,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以人文性來界定現(xiàn)行我國美術教育,我認為這樣的界定已不再是對以前美術教育中不合理的局部調整和改變,而是觸及美術課程的本質,美術課程教學目的的變更,因而將這次美術課改理解成為一次美術課程革命更妥貼些,更能體現(xiàn)出這次課改的力度和深度。
課改前的美術教育,以知識和技能為本位,一切從知識技能出發(fā),重點讓學生掌握美術知識和技能,新課改的人文性決定一切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本位。在培養(yǎng)目標上主張主要以個人的需要為存在基礎,美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使個人形成完美的人性和獲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其次才是使個人獲得謀生的手段和求得物質生存的滿足,它是重個人、輕社會,重精神、輕物質的理論主義價值取向。
眾所周知,由于近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物質生活條件,但同時極快的生活節(jié)奏和壓力,使具有情感的人越來越理性化、機械化,人們情感、意志、理想、尊嚴、個性、愛、美、自由、愿望等受到極大限度的壓制,人的感性被削弱,精神分裂病癥率不斷升高,嚴重影響了人的身心健康,學生也是如此,因而將人文性確定為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一方面可以減輕承受力較小的學生壓力,另一方面可使我們教師改變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美術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學習訓練,從而幫助學生涉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同時幫助學生通過美術方法表達自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使學生在感性基礎上得以理性化,從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發(fā)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改變過于強調學科為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脫離學生生活經驗的方法,因而把這次課改理解成一次我國美術教育上的革命并不為過。
深入理解美術課的人文性這個核心,美術課就可用多種方式達到《美術課程標準》,就更能讓美術課業(yè)充分發(fā)揮它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二、利用美術課的實用性來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興趣
興趣是干好一件事的基礎,要讓學生上好美術課,必須讓學生對美術課產生興趣,美術課的興趣可充分利用美術課的實用性這一其他藝術所不具備的功用來培養(yǎng),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我在上完課時留出10分鐘時間與學生交流,解決學生存在的生活中的美術問題,我常用美術知識讓學生將板報辦得更美,利用美術規(guī)律指導一部分學生的著裝打扮;在上完泥塑課后讓學生將自己制作的作品擺在家中美化居室;在上完繪畫課后讓學生將自己制作的作品用來美化教室,在上完《手繪線條表現(xiàn)圖像》一課后,我讓學生用手繪線條互相告知不知道自己家庭住址的學生;在上完《帽子和文化衫》一課后,讓學生自己制作出個性獨特,物美價廉的帽子、文化衫等,學生通過美術課獲得實惠后,就自己主動了解與美術相關的知識,對美術課業(y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變成志趣。
三、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美術知識和審美體驗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空洞的說理不能傳授給學生知識和經驗,美術課要充分發(fā)揮它的審美性和實踐性。在上寫生課時,我盡量選氣質好、形象佳、特征明顯的學生,讓他們提前打扮好后做模特兒,在上完服裝課時,我讓學生設法精心按照美的規(guī)律打扮自己,然后教室空出一片舞臺,放開輕音樂,讓每一個學生表演自己的服裝、展示自己的形象。在上《策劃一次旅游活動》時,我?guī)W生旅游附近的玉皇廟、寧縣烈士陵園、北石窟寺,讓學生親身體會大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美。在上《手繪線條表現(xiàn)物體的空間》時,我將學生帶到我校優(yōu)美的花園中,在我的指導下畫教學樓和街道空間來學習透視。實踐證明,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易接受知識,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更深。
四、靈活處理教材,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盡量用校本教材達標
新課程要求,在《課程標準》指導下,可選取不同教材,這一要求可使我們在處理教材時對于距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較遠的課業(yè),我盡量用能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如初一級開設的《紙雕塑》《紙浮雕))兩課,我將他們綜合成為一大類《紙藝》去上,先讓學生學習接近生活的平面形式剪紙和撕紙,再接觸學習生活中常見的折疊紙,以便由平面轉向立體空間的學習,學生有了興趣后再由易到難講紙雕塑效果更佳。講《布貼畫》和《民間藝術品的色彩》一課時,我讓學生收集香包、制作香包等。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多動腦,對教材中出現(xiàn)的距學生生活遠的課業(yè),我們都能利用接近學生生活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
五、新課程改革下的考試形式探索
考試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激勵、檢查、導向作用,新課改考試要求重過程考查。根據這一理念,我將美術考試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答卷式,改變以前重實踐輕理論的做法,重點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美術鑒賞能力,占總分30%。第二部分實踐部分,改變以前重繪畫輕其他類別做法,讓學生完成四類作業(yè):繪畫類、小雕塑類、工藝美術類、建筑模型類,占總分的40%。第三部分為平時過程成績,將學生的每一次作業(yè)分數加起來平均,占總分的30%。這樣,學生的每一次作業(yè)就關系到考試成績,做作業(yè)就認真。
總之,中學美術新課改工作任重道遠,還需要從事美術教育實踐研究的各個同仁不斷交流和探索,以便獲得更好的美術教育途徑和方法,充分發(fā)揮美術課業(yè)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賴德勝.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