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成
摘 要:要想構建更高效的課堂,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那么首先就要完成教學模式的轉變,增加課堂評價機制,對教師教學行為進行規(guī)范。高效課堂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必備條件,也是提升教師水平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高效課堂;途徑;實踐;探索
高效課堂從本質來看,就是教學理念的實踐。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高效課堂已經成為全體教師的工作目標,而構建高效課堂也是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任何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教學活動能夠有很好的教學效果。初中物理教師要想打造高效課堂,就要在了解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點之后,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內容。物理教師要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并且讓每一個上課的學生都有收獲。關于如何打造高效課堂,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驗,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實現初中物理課堂高效性的教學方法。
一、細致掌握學情,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教育家夸美紐斯的觀點是:“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工作的藝術就在于讓學生更加輕松快樂的掌握學習內容?!苯虒W的藝術就是讓學生產生渴望知識、了解知識的心理,并主動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仔細研究教學流程,點燃學生的激情,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讓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感到快樂和滿足,讓學生將認知活動視為一種樂趣而不是壓迫。物理學本身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師還要努力將書本中的內容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探究的對象產生興趣,并主動參與探究活動。
二、巧妙誘導啟發(fā),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認為:“教育是提倡發(fā)展個人特色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教師講得少一點,引導學生發(fā)現更多的內容?!碧骄啃詫W習需要自主學習的鋪墊,探究性學習的起點是好奇心。只有那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完全符合這個階段學生心理的學習活動,才能增加學生參與的興趣。
教師在組織小組活動時,如果僅以部分優(yōu)秀學生的行為作為教學進度的評價標準,完全不考慮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導致那些沒有學習收獲的學生感到沮喪,并對學習活動喪失興趣,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這也就不能完成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
三、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愉快學習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要創(chuàng)造有利于開展科學探究的教學環(huán)境。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融入良好的學習氛圍,并自主進行課題研究。創(chuàng)建學習環(huán)境需要教師做好準備工作,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通過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四、設計探究實驗,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
物理探究性實驗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實驗,完成學習內容。學生在實驗之前對于實驗結果是不了解的,一般課堂探究活動都是由學生自己組織的,包括問題設置、實驗方法討論、進行實驗、對觀測的結果進行記錄和數據分析、成果交流等,教師并不直接參與活動。
比如,在講解“密度”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教師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密度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但是初中力學很重要的概念。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拿出兩塊不同顏色不同材質的金屬塊問學生:怎么能判斷出這兩塊物質是否屬于同一種?如果學生覺得有難度,那么教師可以說明:除了外形和氣味等這些特性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別的特性判斷物質是否屬于同一種。我們可能需要探索物質不容易被發(fā)掘的特性,而這種特性和物質的體積和質量有關。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研究出物質質量和體積的關系。教師可以參考學生的能力,進行誘導:每一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都是可以改變的(教師可以取出大小不相同的鐵塊、體積不同的水對比),分別測出每一組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再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接著讓全班學生進行實驗,共同參與討論找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讓學生自主選擇器材,進行實驗并得出相關數據,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
關于同種物質體積越大所對應的質量越大,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體積與質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可能會說二者成正比。教師會說:質量與體積是否成正比,需要通過數據證明。當學生發(fā)現同一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是呈正比關系的,不同物質比值有差別,便能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m/v的大小和物質的種類有關。它反映的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而物理學中將這種特性定義為密度。教師應該圍繞密度這個概念設置問題,并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總結物理規(guī)律。
初中物理教師要想打造高效課堂,就要充分抓住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成為定理的發(fā)現者、實驗的驗證者和規(guī)律的總結者。初中物理教學要打造高效課堂,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教師要努力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全面發(fā)展。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