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平
【摘 要】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在短短的課堂四十分鐘內以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的效益,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同樣,這也向每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教師發(fā)揮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首先從課堂教學予以突破,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中心,用最少的時間圓滿完成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構建高效課堂。課堂是老師教學的主要場所,是素質教育的關鍵部分,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很重要,下面就此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化學;高效;課堂
1對高效課堂的認識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有什么樣的課堂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抓住了課堂就抓住了素質教育的牛鼻子。傳統(tǒng)課堂只關注學生知識的被動接受,學生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教師“目中無人”自然不能有的放矢,“教師臺上聲嘶力竭,學生臺下昏昏欲睡”,課堂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低效高耗中匍匐前進,課堂效益不高,課后加班加點,學生課業(yè)負擔繁重,不會學,學不會的現象普遍存在。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只能靠提高課堂效率來保證,因此,課堂四十五分鐘必須有效、必須高效,誰贏得了課堂,誰就贏得了發(fā)展主動權,我們應該把應對的突破口放在課堂效益的提高上。
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呢?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tài)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一節(jié)課內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高效發(fā)展就其內涵而言,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xié)調發(fā)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2和諧師生關系,催化高效課堂師生關系
作為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對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益是十分有益的。師生之間融洽的氛圍不僅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全面把握課改師生關系的內涵,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想方設法地增強和保持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從而最終共同營造一種愉悅的、興奮的、共享的教育情境,邁出打造高效課堂的第一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一言一行,學生不經意間流露的一個細小的動作、一個細微的眼神,很有可能都是學生對自己學習狀況的一個真實反映。在課后多進行師生交流,把在課堂上觀察到的信息以個別談心、課外活動或集體交流等方式與學生進行坦誠對話,以平等對話拉近師生距離。正所謂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對化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深刻了解與情感交流,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發(fā)生了情感上的改變。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身份已經不僅僅是知識的講授者和解惑者,更是轉變?yōu)閷W生在探求新知識道路中的合作者和指導者。在教學中必須注意發(fā)揮情感因素的作用,有了良好的感情上的溝通,才能讓學生在張弛有度的課堂教學節(jié)奏中不但學到化學知識,更能在和諧的氛圍中得到最大的心理滿足,更能增強和保持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又何嘗不能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優(yōu)化呢?
3打造動感課堂,讓學生學得愉快,保持興趣
我們所希望的理想的教學過程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可讓學生持續(xù)思考的教學過程,為達到此目的,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找到“動”、“活”,打造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學的高興,教師教的開心的動感課堂
3.1 認真選題,讓學生的“心”動起來
在教學中選題要注意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此來吸引他們的目光,在學習“飽和溶液”時用生活現象引入——被汗水浸濕的衣服干后為什么會留下白色的污漬?在學習“氣體溶解度”時用小學語文書中的童話“暴雨來臨前小白兔與魚兒的對話”引入。問題剛問完,同學們就眼睛閃亮,躍躍欲試,他們的心從這一刻開始就歡快的跳起來。
3.2 做好實驗,讓“手”動起來
通過實踐,課堂內我們盡可能把演示實驗改成學生實驗,每個小組盡量減學生人數,男生與男生合作,女生與女生合作,讓每一雙手都能動起來。如在學習溶液時,酒精與水互溶實驗,水和油形成乳濁液和洗滌劑的乳化作用對比實驗改成學生實驗,讓學生近距離觀察現象。在學習“常見的酸”第一課題時有許多實驗,包括濃硫酸的腐蝕試驗都改成學生實驗,讓學生對濃硫酸恐怖的腐蝕性有深刻的認識。學生在實驗中還發(fā)現許多的新問題,如鹽酸與熟石灰粉末實驗,怎么會有氣泡;鹽酸除銹時怎么也有氣泡,若加熱時間較長,溶液顏色為什么會由黃變淺;裝燒堿的試劑瓶的塞子如果是玻璃制的就不易打開等等。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思考、分析的過程實際就是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從而思考新問題的過程,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將會不斷加強。
3.3 廣泛交流,讓“口”動起來
動感課堂離不開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古人說的好“三個臭皮匠,可做諸葛亮”。廣泛的交流活動有助于學生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困難生能力有限,許多問題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在難以解決,還有一部分不夠自信的學生在師生交流時不敢抬頭,更不敢說話,學生交流恰好彌補了這個難題,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事實上,你會發(fā)現在討論中,他們那么自信、那么真實,學習的氣氛是寬松的、和諧的。當然學生交流過程中要注意兩個問題,其一使活動前學生必須對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二是教師必須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不要輕易去干涉他們。在討論交流時我們一般使用如下模式: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小組之間討論交流,師生交流,得出結論。
3.4 教師促“動”,讓課堂生動起來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及時對他們做出準確的評價,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的因素,許多學生上課時從一而終的沉默,無驚無喜,好與壞一個樣,有的甚至是好是差都沒有感覺,讓我們的課堂顯得毫無生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如何當好促進者呢?第一,學習中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它無疑會增長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也會融洽師生關系,有利形成和諧的課堂;給學困生搭建成功的平臺,比如提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從而體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第二,給學生預留反思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每節(jié)課盡量預留幾分鐘的時間去引導學生反思、小結,不要忽視小結的作用。讓他們對課堂內容進行梳理,學到了什么?哪些知識沒有學好?這節(jié)課思想開小差沒有?與他人討論與學習無關的失去沒有?第三,注意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加工及提煉,總結與推廣。比如在學習微粒符號的意義后,將所有意義歸納為1、2、3、4,表示1層含義的有:數字+微粒符號,2N、3N2、Mg2+。表示2層含義的有:元素符號,N。表示3層含義的有:由原子構成的物質的化學式,Fe。表示4層含義的有: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的化學式,H2O2。
4結束語
總之,高效的課堂是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不懈的追求。在課改的大背景下,我們化學教師也應秉持新課程理念,堅持以生為本,勇于探索,不斷實踐,就一定能尋找到更為高效的教學途徑和方法,為新課程改革再添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