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因其音色優(yōu)美,可獨奏、合奏、伴奏,易上手,而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但許多孩子在學習古箏時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左右手的配合、大指根關節(jié)的支撐、左手揉按的的控制等;經(jīng)過實踐與探索,我總結了在古箏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關鍵詞】古箏;教學;音樂處理
箏,也稱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盛行于秦地,即陜西、甘肅一帶。早期的箏只有五弦,后逐漸發(fā)展為漢代的十二弦箏,到隋唐變?yōu)槭夜~,明代又增到十四、五弦,近代出現(xiàn)了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當今,普通使用的是二十一弦箏。
目前,民族樂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瞇。在業(yè)余學習者中,古箏的學習者比較多,不論少兒、年輕人,還是老人,都積極參與到古箏學習熱潮中去。全國各地區(qū)實施的業(yè)余民族器樂考級,古箏考生數(shù)量也高居榜首。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學習古箏時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左右手的配合、大指根關節(jié)的支撐、左手揉按的的控制等;為此,我認為,在古箏培訓方面要做好幾點:打好基礎、細致分析、有聲有情,寓教于樂,這樣才能提高古箏教學質(zhì)量,推動古箏的普及教育,幫助古箏愛好者學習音樂了解民族文化、怡情養(yǎng)性。
那么,在教學中我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基礎訓練中的雙手配合訓練
經(jīng)常聽到有的學習者在說《瀏陽河》彈得不好,即使她已經(jīng)彈到七八級的曲子,但是當彈這首四級的子時仍然感到很吃力。更多的學生學到了五級的《洞庭新歌》或者《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時,就感到力不從心,無論如何練習,卻難取得較好的練習效果。為什么呢?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初學古箏時,只注重學習右手的基本彈奏方法,左手僅學習了揉弦、按弦等古箏傳統(tǒng)技巧,某些老師也忽略了學生左手的彈奏技術的學習與訓練,造成了很多學習者的左手手指獨立性較差;但在現(xiàn)代的古箏作品中,左手已經(jīng)更多的參與到彈奏中了。如《瀏陽河》一曲中有二段雙手配合彈奏:一段是左手伴奏的主旋律,一段是左右手琵音配合的流水段;在這二段小快板的練習中,許多學習者很快能把右手旋律彈下來,可是在左右手配合時,即使用很慢的速度,仍然很難實左右手配合好。終于勉強雙手配合好之后,又要面臨提速的難題。以至于許多學生苦練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應該在初學時就注意左手的彈奏技巧的學習,要求學生加強左手的練習,增加左手各手指的獨立性,使左右手的彈奏技術能夠均衡的發(fā)展,這樣不僅有利于掌握復雜的現(xiàn)代的作品,而且更能將作品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
二、大指的訓練
大指的彈奏方法是大指小關節(jié)向身體以外的方向彈奏,要求指甲片與弦線形成平面接觸。但因大指的運指方向與其他三指不同,少兒學生,因為年齡小,骨骼肌肉正處于發(fā)育中,手指的控制能力較差,會產(chǎn)生大指大關節(jié)向掌心方向下陷的現(xiàn)象。因此初學大指時,我要求學生①指甲平面觸弦,②小關節(jié)向體外方向彈奏,③用力要輕。第三點很重要,學生在不用力的狀態(tài)下,手相應會較放松,能較容易地按正確方法彈奏,待動作熟練后可以再一點點加上力量進行練習。
大指的連續(xù)托劈指法是大指特有的一種彈奏方法,它的音響特點是鏗鏘有力,特別是在河南、山東的傳統(tǒng)箏曲中大量運用了大指的托劈指法。許多教材也在教學初期就安排了這一教學內(nèi)容,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少兒由于手指力度與手指控制能力較差,過多的運用托劈彈奏,無法達到樂曲所要表現(xiàn)出的情緒,彈奏出的聲音不夠連貫、清淅,特別是劈指的聲音效果很不理想,另一方面,連續(xù)托劈練得過多也會導致大指大關節(jié)向掌心方向下陷,使彈奏動作僵硬、不自然,從而影響整首作品的表現(xiàn)。因此,在面對幼兒初學者,可以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手指條件,可用抹托等其他指法來代替連續(xù)托劈指法,待學習者有一定的水平,對手指的控制能力較強時再適當?shù)夭捎猛信膹椬喾椒?,是有助于他們更好的表現(xiàn)和理解作品的情緒及風格。
三、關于左手揉、滑弦
古箏的揉弦根據(jù)樂曲流派的不同及樂曲情緒的不同而各異,如浙江箏曲左手的揉、吟、滑等技法較簡單,只是對旋律做一些修飾,演奏時恰到好處,并不夸張,表現(xiàn)了江浙一帶的人文風情與性格特點。因此南派箏曲典雅、秀麗,較適合柔和、慢速的揉弦;而北派箏曲如河南箏曲的小顫音,利用左臂肌肉暫時的緊張形成抖動而產(chǎn)生細而密的顫音來表現(xiàn)悲哀、凄切的情緒;用超過小二度的密集的大顫音來表現(xiàn)激動、緊張的情緒,旋律夸張。這說明揉弦非常重要,但是因為看似簡單,許多古箏學習者并不重視揉弦的練習,如果在清秀典雅的《寒鴨戲水》里一味的重顫,或在剛勁明快、質(zhì)樸熱情的河南箏曲《幸福渠》中一味的輕揉慢按,就會使人感覺有點“竄味”。因此在初學揉弦時,應該是慢而均勻地練習,可以按一定的速度數(shù)拍子,每數(shù)一下揉一下,保持均勻的速度與力度,訓練手指對琴弦的控制力,以便日后能根據(jù)樂曲流派風格與情緒采用不同的揉弦來表達樂曲的情境。
四、關于作品的分析
許多老師在少兒初學古箏時,只注意技術地學習,而忽略了作品的分析與表演處理,而初學的練習曲確實很簡單,所以連學生及家長也不重視作品的表現(xiàn),其實,從小就注重作品的分析與表演,更能為將來的演奏打好堅實的基礎,例如:
顯然,這首練習曲,一方面是練習大指的獨立彈奏,另一方面是讓學習者熟悉中音區(qū)的5、6、3的位置,以5為中心,向高音方向緊鄰的弦是6,向低音方向緊鄰的弦是3。樂曲旋律線是向上再下再結束,通過分析,不僅讓學生學習了琴弦的名稱,同時,根據(jù)這首練習曲的旋律線條及舒緩節(jié)奏,啟發(fā)幼兒在結尾時可以選擇嘗試漸弱或漸慢處理,讓學生了解一種樂曲的結束方式和表演方法,以及創(chuàng)意性的學習,使得這首練習曲更好聽,更有韻味,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如:
從以上譜例中可看到,第一、二小節(jié)是第一樂句,第三、四小節(jié)是第二樂句。第二小節(jié)第三、四拍是低音與中音的re,后者是前者的補充,所以在彈奏時,可以嘗試把中音re彈弱,分析這樣彈奏取得的效果;這樣不僅樂句明顯,旋律進行也更自然、流暢。通過這樣講解與練習,學生很快就能夠自己獨立的分析出樂曲的樂句并加以處理,并可以在今后的學習中在其它的樂曲中加以運用,以提高演奏的表現(xiàn)力。
五、兒童化的語言和游戲的教學方法
什么是兒童化的語言?就是把專業(yè)的術語變成通俗易懂的兒童語言,并用兒童的語氣、情感表達給兒童。比如,在教琴弦名稱時,我會從孩子的名字上入手:我會問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通過這個問題來引出“那這根琴弦有沒有名字呢?它叫什么名字呢”?或者問小朋友:你家住在哪呢?來引出“這個音住在哪根琴弦呢”?這樣的語言既親切也易懂,讓孩子格外放松,孩子們很從就能記住這些復雜的琴弦名稱。再如:當小朋友記住幾根琴弦名稱后,會需要反復練習以鞏固學習內(nèi)容,如果讓孩子們一遍遍彈,又枯燥乏味,孩子也會比較抵觸,如果換成:請你來當小指揮,你來指揮琴弦唱歌,好嗎?或者是:你來當考官,我當學生,你彈一個音,讓我來猜一猜,你彈的是哪個音”?依然是復習鞏固,換一種形式,換一種語氣,孩子們就會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并能達到較好的練習效果。
總之,面對目前越來越熱的古箏學習熱潮,面對越來越多的古箏愛好者,我們應該更多地針對在教學實際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使古箏教育步入正軌,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古箏,了解民族音樂文化,推動民族器樂的普及。
作者簡介:王紅婷(1973—),女,湖北人,學歷:本科,畢業(yè)院校:中央音樂學院,工作單位:北京青青音樂培訓中心,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古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