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玲
在教學寓言課文的過程中,筆者一直局限于“生吞活剝,講故事、背寓意”的模式中。所以,筆者針對這一現(xiàn)象對中低段寓言教學的現(xiàn)狀和策略展開了相應的探究和思考。
中低段孩子的認知領域狹窄,對深刻的道理理解較難,所以教學效果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因此,筆者針對這一現(xiàn)象展開了相應的探究和思考:
一、目標單一化
一些教師在學生還沒有研讀文本時就急不可待地追問其寓意,一味追求“教”寓意的目標非常單一,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
這是來自網(wǎng)絡上《陶罐和鐵罐》一課的教學片段。
1. 默讀課文,邊讀邊批注。
2. 思考:從鐵罐和陶罐的對話中可以得出什么樣的想法?陶罐在聽了鐵罐的話之后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這又意味著什么?
3. 教師小結:同學們了解了陶罐一直都很謙虛有禮,而鐵罐驕傲自大,所以我們應該向陶罐學習。
這樣的教學設計,忽略文本品讀,只求掌握寓意,這顯然是不科學的。
應對策略:趣味表演助理解
教學《陶罐和鐵罐》時我做了以下調整和嘗試:
師:我們把這篇課文改成課本劇來表演好嗎?請閱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課文中具體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并在書中找出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對白等內容。
師:你們對這幾位演員有什么建議嗎?
生:你們讀“你敢碰我嗎?陶罐子!”時,特別要注意感嘆號所表達出來的語氣,要通過語氣將鐵罐傲慢的態(tài)度和自大的神情通過語言表現(xiàn)出來。
教師要對學生的表演予以一定的表揚,讓學生的智慧火花得以閃現(xiàn),并得到展示自己的機會。
二 、事理割裂化
很多教師偏向于對于寓言的講解,而把故事本身和道理之間分割了。
以下是筆者試教《守株待兔》時的片段:
師:同學們,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講了哪些內容?哪位同學愿意來讀第一自然段?
生:一個種田人在田里干活時意外的看見一只兔子撞在了樹樁上,而且死掉了。
師:“忽然”這個詞你讀得很好,讓我們感覺到這件事是很意外的。
師:種田人“白撿”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類似于這樣的教學方式很明顯會破壞寓言故事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讓學生很難理解和記住。
應對策略:緊握主線求整體
為了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筆者又修改了《守株待兔》教學過程:
1. 自己閱讀課文,根據(jù)課文內容按要求填空。
2. 帶領學生根據(jù)上表閱讀課文,一起討論。
讓學生讀這一句:“他樂滋滋地走過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那該多好?。 苯處熞寣W生在讀這一句時,展現(xiàn)出種田人翹首企盼的心情。
最后,守株待兔的結局是什么呢?“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再也沒有野兔來過,他的田里已經長滿了野草,莊稼全完了。”要求學生讀出對這一結果表示惋惜的心情。
3.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種田人的做法正確嗎?
學生經歷了獲得新知的過程,對新知識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三、過程模式化
寓言教學中領悟寓意越來越趨于模式化。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大部分教師會走入這樣一個誤區(qū):
師:開篇哪個小朋友給我們解答一下,坐井觀天的含義是什么?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師:“觀”就是看的意思。除此之外,還告訴我們要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應對策略:教法靈活敢創(chuàng)新
以下是特級教師朱柏烽帶來的《坐井觀天》片段:師:我們現(xiàn)在幫助這只青蛙跳出井外。運用多媒體,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行,嘴里不停地呱呱叫)瞧!青蛙從井里跳出來了,嘴里不停地說話,它說些什么呢?
生:呀!山真高,田野綠油油的,公路像一條帶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這么多。
師:老師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積極參加活動,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同時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那么大家都會成為見多識廣的人。
所以,寓言的教學應當以文本為依托,利用寓言人物鮮明、適宜朗讀的特點讓學生盡情地思考。
四、思維被動化
這是一則非常令人深思的案例:
一位教師在講完寓言故事《坐井觀天》之后,讓學生將《青蛙跳出了井口》作為話題進行討論。一位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說,青蛙從井中出來以后,覺得外面的世界不如井里好,又回到了井里。其他同學聽后都笑起來,教師也打斷了他的發(fā)言,還說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
后來在批閱同學們交上來的作業(yè)時,這位老師看到了那位被自己稱為“青蛙”的同學寫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來到一條小河邊,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聽到一聲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它抬頭一看,原來不遠處有一只老青蛙在和它說話。它剛要說聲謝謝,就聽一聲慘叫,一柄鋼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掙扎。青蛙嚇呆了,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趕回去,又跳到了井里。
此時的老師后悔極了,在這個孩子的作業(yè)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一句話:“對不起,老師是一只青蛙。”我們怎樣避免自己也成為這樣一只“井底之蛙”呢?
應對策略:放開想象試改編
在教學完《亡羊補牢》后,我引導學生,可以試著以寓言故事為依托,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給寓言中的形象增添新的“血肉”,如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等,改編成課本劇,讓故事形象更豐富,情節(jié)更生動。再讓孩子們演一演,對于寓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寓言教學需要教師在不斷的琢磨與實踐中帶領學生走進妙不可言的寓言世界,一同欣賞寓言無所不在的美。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啟智”中“育人”,在“表演”中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是寓言教學的目的,也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