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麗 楊東英
摘要:《致橡樹》是舒婷早年的代表作,構(gòu)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全文將細膩委婉而又深沉剛勁的感情蘊在優(yōu)美的語言當中?!吨孪饦洹繁环g出不同的英譯本,本文選取其中兩個譯本從三美論角度對兩個譯本進行評析。
關(guān)鍵詞:致橡樹;詩歌翻譯;三美論
一、三美論及《致橡樹》簡介
許淵沖是我國當代杰出的翻譯家和理論家,他提出了詩體譯詩的“三美”論標準,主張譯詩在意、音、形三個層面上盡量傳遞和保存原詩的神韻。譯者要嚴格按照原文進行翻譯,做到忠實于原文,如果說翻譯時帶著鐐銬跳舞,那么翻譯詩歌就是帶著雙重鐐銬跳舞。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的是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音美,指的是有節(jié)調(diào)、押韻、順口、好聽;形美,指的是行數(shù)、長短整齊、句子對仗工整?!吨孪饦洹肥请鼥V派詩人舒婷的代表作,是文革后最早的愛情詩。作者借助“橡樹”和“木棉”兩個意象將情感委婉又剛勁地表達了熱烈堅貞的愛。
二、意美
意美是指內(nèi)容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之上,盡力做到文字優(yōu)美,思想上能夠感動讀者并引發(fā)讀者內(nèi)心的強烈共鳴。在三美中,意美顯然是居于首位的,正如許淵沖教授曾談到:“三美之間的關(guān)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p>
例1: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譯文1: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trumpet vine/Pranking up myself through thy towering branches.
譯文2:If I love you/I won't wind upon you like a trumpet creeper/upvalue myself by your height
分析:譯文1將 “攀援”譯為“prank up”,譯文2譯為“wind up”,此處用wind更能夠體現(xiàn)出詩歌的意美,因為wind有“蜿蜒,纏繞”之意,prank則只有“炫耀”之意,作者將凌霄花作為一個意象進行比喻,為的就是使詩歌更為形象,此處用wind更加具有動態(tài)美,仿佛眼前真的有一株凌霄花,它的枝梢正蜿蜒地纏繞著一棵大樹。
例2: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譯文1:Or even the sunshine,/Or the spring drizzles.
譯文2:even sunshine/and spring rain
分析:“春雨”一詞譯文1譯為“spring rain”,譯文2譯為“spring drizzles”,rain和drizzle都有雨的含義,其區(qū)別在于rain為廣泛意義上的“雨”,而drizzle則有“蒙蒙細雨”的含義,古人云:“春雨細如綿”,它細如牛毛,仿佛一層輕紗,這是何等的美感,drizzle不僅精確的表達出了春雨的含義,更加營造了一種意境之美。
三、音美
音美是指詩歌所特有的音韻之美,詩歌所特有的韻腳和平仄使其讀起來陰陽頓挫,朗朗上口,袁行霈曾提到:“詩人既要用語言所包含的意義去影響讀者的感性,又要調(diào)動語言的聲音去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詩歌產(chǎn)生音樂的效果?!?/p>
例1:我如果愛你——
譯文1: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
譯文2:If I love you
分析:譯文1中的 O My Dear Oak其實對原文的增譯,增譯的這句是“你”的同位語,之所以增譯是為了使詩歌更適合朗誦,譯文借鑒了雪萊的《西風頌》O wild West Wind,增譯出這句看似作用不大,但我們朗誦時發(fā)現(xiàn),增譯的 O My Dear Oak使全詩吟誦起來更加有韻律感,表層結(jié)構(gòu)沒有的內(nèi)容,其深層結(jié)構(gòu)存在,我們在翻譯時要充分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出英詩的特色,所以并不算過度翻譯。
四、形美
關(guān)于形美,是指詩歌或結(jié)構(gòu)整齊,或錯落有致,長短交錯,由于漢語本身的是一種意合語言,所以漢語既有長句,也有短小的流水句,漢語的這種特點使得中國的現(xiàn)代詩結(jié)構(gòu)上有了其獨特的結(jié)構(gòu)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形美,原文運用了兩句兩句的排比,結(jié)構(gòu)對稱。
例1: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
譯文1 將其譯為 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trumpet vine/Pranking up myself through thy towering branches./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spoony bird/Repeating the dull songs for thy shades.
譯文2 If I love you/I won't wind upon you like a trumpet creeper/upvalue myself by your height/If I love you/I will never follow a spoony bird/repeating the monotone song for the green shade
分析:譯文1和譯文2都保留了原文的結(jié)構(gòu),類似于排比的結(jié)構(gòu)營造了一種對稱的結(jié)構(gòu)美,譯文1 “絕不”譯為“Never ”開頭的倒裝句,譯文2將原文譯為“I wont”,雖然兩種結(jié)構(gòu)都能表示否定,但是兩個結(jié)構(gòu)在傳情達意上稍有不同,Never開頭的倒裝句否定語氣更強烈,而這種倒裝結(jié)構(gòu)更能體現(xiàn)原文中的“絕”字。
五、結(jié)語
通過《致橡樹》兩種譯文的比較,發(fā)現(xiàn)譯本的好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翻譯標準的討論在翻譯界也從來未平息過,但是許淵沖教授的三美論在詩歌翻譯中的指導意義仍是不可否定的。英漢翻譯是漢語精煉和英語精確間的競賽,漢語獨特的語言體系創(chuàng)造出博大精深的漢語意義,這增加了漢詩英譯的難度,許淵沖的三美論在詩歌翻譯上提出了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對翻譯實踐提供了巨大幫助。
【參考文獻】
[1]李琛.許淵沖翻譯理論對詩歌翻譯的啟示[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01).
[2]唐希.從英漢詩歌的對照分析中看英語詩歌的形式美[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2,(06).
[3]許淵沖.三談“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02).
[4]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