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關鍵詞】語文課堂 有趣 有疑 有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A-0091-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边@里的“活力”不僅是指課堂表面的形式熱鬧,生動活潑,更重要的是注重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意識,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呢?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凸顯有趣、有疑、有論三個方面。
一、有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谛W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創(chuàng)設出生動有趣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自然而然地被激發(fā)起來,進而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因此,活力語文課堂的構建要以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為基礎。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金蟬脫殼》一課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感受蟬脫殼時的神奇與美麗,筆者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學生思考:“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金蟬脫殼》這一課,這篇課文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金蟬脫殼還是一個成語,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曾經用這個計策巧妙地避開了魏軍的追擊,安全回到了漢中。那么,金蟬脫殼時究竟是什么樣的情形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多媒體播放金蟬脫殼時的影像資料)?!睂W生看完影像資料以后,筆者趁機追問:“你覺得蟬脫殼的過程是一個怎樣的過程?看了視頻以后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把學生的思維引入課堂教學中:“文中的作者親眼目睹了蟬脫殼的過程,并用真摯細膩的筆調記錄了自己的見聞和感受,請大家自讀課文,然后說一說課文中的哪些地方最能打動你。”在導入情境的創(chuàng)設下,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fā),學習勁頭分外濃厚,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
二、有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主動融入課堂探究的教學環(huán)境中,有效地化靜為動,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彰顯出語文課堂的活力。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虎門銷煙》一課時,由于課文所描述的歷史事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較遠,許多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在這種教學情形下,筆者決定從學生的疑惑點展開教學,讓學生說說自己讀了課文以后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被點燃,有的學生說:“林則徐為什么要銷煙?”有的學生問:“鴉片是什么東西?對人類有什么危害?”還有的學生問:“為什么說虎門銷煙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壯舉,理由是什么?”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同,他們對文本的閱讀感悟不同,這些問題的提出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學生在你問我答、我問你答的質疑、解疑的過程中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論
“書聲瑯瑯,議論紛紛”,這是對語文課堂的最高評價,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讀得充分,而且說得精彩,讓課堂展現了無限的活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盡情討論,發(fā)表各自的見解,從而得出對文本內容的最佳注解。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剪枝的學問》一課時,課文結尾處有這樣一段話:“我又驚又喜……還真有道理哩!”在課堂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勤于動腦,樂于思考,深化學生對剪枝學問的認識,筆者讓學生就以下問題進行討論:“1.王大伯家的桃園怎樣,長勢好嗎?你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2.從“人們稱王大伯為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3.如果桃樹上的一些閑枝不減去,王大伯家的桃子還會長得這樣喜人嗎?理由是什么?”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經過反復討論,學生對“這種閑枝不剪掉……把許多養(yǎng)分都奪走”這句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體會,明白了閑枝瘋長起來可能產生的后果,以及剪枝的學問“減少就是為了增加”及“只有去其糟粕,才能留其精華”的道理。這樣教學,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充分深化對文本的再認識,進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構建出有趣、有疑、有論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勤于動腦,積極思考,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充滿活力的光彩。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