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彥偉
奧斯曼·朱剛先生還是靜靜地走了。
訃告是馬有福老師發(fā)來的。信很短:“小石,朱剛先生昨晚歸真,今天將在西寧楊家莊清真寺舉行殯禮?!辨i掉手機,望著車窗外呼嘯的林莽,背對著聒噪的城市,難發(fā)一言。同伴大抵覺察出了我的一些異常。在北京難得的響晴天里,我們要去的八達嶺雄關(guān)已若隱若現(xiàn);而這一日,恰是令每一個北漂期許又畏懼的八月節(jié)。
我與朱剛先生僅有兩面之緣,并不十分熟識的。2013年,也是這時節(jié),因參與《中國回族文學通史》的編纂任務(wù),整日搜羅書報材料。一次,我在網(wǎng)上拍下一本《中國回族文學作品選·現(xiàn)代詩歌待選作品》,郵到手里,見是本內(nèi)部資料,油印版,編于1979年。掃一眼目錄,竟不禁瞠目:平素如數(shù)家珍的回族詩人在書中絕少見到(想必他們在新時期伊始尚未起筆),所列作者,大都是新中國成立前或成立初即投入創(chuàng)作的那一撥老作家。他們未必十分有名,卻是回族文壇待興之際撐起一片天的元勛。
而朱剛——這先前似乎顯得有些陌生,甚至已經(jīng)褪色得斑駁漫漶的兩個鉛字,正在那泛黃的書頁中放射著沉靜的光芒。
我猛然憶了起來——呀,朱剛,莫不就是前幾年曾在青海見過的那一位?
原來,我真是早見過朱剛先生的。2011年元月,我去西寧參加一個民族協(xié)會的成立活動。午餐席間,一桌民族文化領(lǐng)域的活躍人士談天說地,卻偏偏有一位戴眼鏡的斯文老者窩在角落里一言不發(fā)。他的鏡腿垂下一根吊繩,書卷氣很重;面色有些土灰,不是很光鮮,但臉上總鏤刻著內(nèi)斂的笑意。有人介紹:這位就是青海民族學院的朱剛教授。我禮節(jié)性地點了點頭。因聽是朱姓(以后讀了朱先生的論文才知,青?;刈迤鋵嵳幸恢е煨胀宓淖⑷耄缓么_定是不是回民,就連一個賽倆目也沒道上。如今忖來,為何每一個初涉世事的年輕人都有著閹割不掉的勢利病,只因那老人不言傳,便也對其不理不睬;我那時大概只顧學著市儈分子遞名片去了。
至今我仍在想,那時的朱剛先生,為什么一句話都不說呢?為什么不像更多的老先生一樣,道一道輝煌的履歷,擺一擺資深的架子呢?身為青?;刈逯绪虢区P毛的堂堂教授,竟只是甘居一介會員!
捧起塵封多年的老選本,閱讀著一首首留有他名字的詩作,再追想起角落里那副決絕無言的面影,尊敬和愧疚便滿心而生了出來。編史三兩年間,陸續(xù)聽到四川張央、廣東楊萬翔、北京張寶申等優(yōu)秀回族作家歸真的噩耗。他們都曾與我晤過面、通過話的,書編成了,人卻走了。陣痛中,我愈發(fā)懂得了老作家的珍貴,也在心底涌出一個迫切的念想:
我想再見朱剛先生一面!
2014年5月,又赴西寧開會。這次我不再向各路神仙遞什么名片,卻一個人躲開會場,背上了拜訪那位因沉默而仿佛快要被世界遺忘的老學者的舉意。在青海朵斯提中,若說地通人通的行家,那要數(shù)一位熱忱溫厚的老兄長:馬有福。我也沒客氣,徑直找他接洽。有福兄面露難色,“朱剛老師已患了癌癥,有些時日沒見了,還不知家里方不方便?!蔽艺f:“勞您給問問吧,真想見見老人家,舉了意了?!辈欢鄷r回了話,說先生在家,氣色尚好,歡迎咱們?nèi)?。真好,我忽然覺得滿心的慰藉,繁忙中飛一次大青海,只因這一求之不易的重逢,便無從告憾了。
也是那造訪路上,有福兄回憶起他與朱剛先生的交援之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正是百廢俱興之時,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等幾個人口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都開過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會,可是青海大地數(shù)十萬的回回民族卻毫無響動。面對這樣的窘境,作為1954年即發(fā)表作品的青海第一位回族書面文學作家,作為一位精通藏語、蒙古語(也由此深知兄弟民族重文風尚)的學者,朱剛委實坐不住了。他五次三番找到省作協(xié),懇請能為回族開一次創(chuàng)作會,只要作協(xié)出面就好,其余一切,他來辦。就這樣,1987年10月30日,在時任省作協(xié)主席朱奇的支持下,在朱剛的故里化隆縣,青海省首屆回族文學創(chuàng)作會議,簡樸而又熱烈地召開了。朱剛促成了這次大會,并主持了好幾場小組討論會,其《回族文學概況》的報告,鼓勵中青年作家要拿起筆來,給回族寫東西。馬有福,正是那次會上一個二十出頭的毛頭小子,還在大通縣的一個鄉(xiāng)下中學當著老師。他拿出自己的幾篇習作,怯生生地問:“朱老師,您看我寫得行嗎?”“行,怎么不行,我看很好,你堅持寫下去,能寫出來!”馬有福兄真的做到了。他不但在《天涯》《青海湖》《回族文學》發(fā)表了作品,出了書,還撰寫了近百萬字的電視文學解說詞,成了青海省電視臺叫得響的一支筆桿子。更令人欣慰的是,當年的代表已經(jīng)成了第二、第三屆青?;刈骞P會的組織者。
往事重現(xiàn),暗生驚異。并不是每一個回族聚居的省份,都有人站出來為孤獨的文學振臂呼喊,都明白文學對于一個民族的意義;并不是每一個老前輩都對后生充滿老鳥哺雛般的疼愛,都不怕他們超過自己,搶了風頭。即便今日,在我癡心摯愛,甚至舉意獻身的回族文學事業(yè)里,又有幾人真誠,幾人知義,幾人珍惜作家背負的盛譽,幾人愿在如晦風雨中同行?
沿北關(guān)街心情散亂地走著,不覺已在北關(guān)清真古寺欄前駐足。時候已近黃昏,我與有福兄商議:“不巧趕在飯口了,若是家人挽留,還是不吃為好吧——我們出來找個面館一吃,隨意許多。”有福兄沉思片刻,卻未按常理順應我的建議,說:“以朱老師的秉性,進了家門卻不吃飯,他一定會不高興的,到時我們隨機應變吧。”正談著,一位年輕女子快步迎來,正是朱先生的女兒。我們走進幸福家園小區(qū),乘梯輾轉(zhuǎn)至家中,朱剛先生已然穿戴整潔,在門口靜候。
他的家中有一間明亮寬敞的客廳,黃昏的陽光斜落在茶幾、地板上,泛著溫和的暖意。朱剛先生讓我們先坐,親自倒茶,嘴里沉吟著:“你們來真好,唉,還來看我,還來看我……”我怕老人記不得幾年前的那次無話的桌餐,便重新介紹自己是《民族文學》的編輯,也寫點東西。未料朱剛先生卻說:“知道,知道,《回族文學》上常見你的文章,又一代年輕人上來了!”他的眼神清亮,即便在厚厚的鏡片后面仍閃爍著矍鑠的光澤,身材并不如想象中清癯,反有些豐腴,講話的聲音也并不很小,全然看不出是已多次化療、幾度病危過的癌癥病人。見老先生這樣的體態(tài),我們都放寬了心。
那日朱剛先生一改沉默寡言的風格,健談了許多。不用我像記者般發(fā)問,朱剛先生像是知我心中所想一般,自己就像說唱藝人一般娓娓道了出來。他的講話簡約、敏捷而又鮮活,常有青海式的長長調(diào)子的感嘆,神情也一直是興奮的,豐富的。這讓我仿佛看到面前坐著的,并非一個七十六歲的老者,而是一個剛從化隆縱橫山谷深處,那個叫巴燕的小鎮(zhèn)走出的健壯青年。
那年他十六歲,有著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與身邊的回回娃娃不大一樣,莫名地愛著音樂,愛拉手風琴。在“耕讀為本”、“詩禮傳家”家訓的啟迪中,他飽讀了古今中外的名著,自己也寫起了詩。他的處女作《拔草的姑娘》發(fā)表在《青海日報》,并由此參加了青海省文聯(lián)舉辦的文藝講習班,成為班上最小的學員。此后,他又發(fā)表了《宴席曲的故事》《金首飾》等小說,為回族文學史留下了珍貴的記憶。
1971年,他二十三歲,剛剛從青海民族學院藏文系畢業(yè),留校做了老師。從此他在講臺上教學,在教研室里編譯教材、編輯學報,這一做竟是整整的一生。
1978年,他三十歲,參加了在蘭州召開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選》教材編寫暨學術(shù)討論會,從此正式投身民族民間文藝研究的隊列,奮力搶救散佚民間的活化石。他搜集、編纂了三卷本《青?;刈迕耖g文學資料》,編譯出版了《傳統(tǒng)愛情花兒百首》《青?;刈迕耖g故事》《藏族諺語選編》《土族撒拉族民間故事選》《青海風俗簡志》等著作,發(fā)表了有關(guān)民間文學、民俗、伊斯蘭教等領(lǐng)域的大量理論和評論文章,并為《中國回族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卷》《中華風俗大觀》《青海掠影》等辭書撰寫文章和詞條。特別是,他還擔任了《中國諺語集成·青海卷》的主編。該著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藝術(shù)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由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lián)三家單位共同組織編纂。
他被選舉為青海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青海省文聯(lián)委員。1979年和1996年,先后出席了第四、第六屆全國文代會。
他在退休以后的日子,仍然不忘一介園丁的本分。在《開拓》《綠蔭》等穆斯林民間刊物寂靜地做著一位編者,望眼欲穿地守候著本民族青年的成長與進步。
……
令我有些意外的是,聊談之中,朱剛先生一直把《回族文學》這本刊物看得很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白練先生正在為籌辦《博格達》(《回族文學》前身)四處奔走,征詢意見??梢韵胍?,新時期伊始,對一個孤軍奮戰(zhàn)的創(chuàng)刊人來說,可以團結(jié)的社會力量是極其有限的,但白練卻給遠在青海的朱剛寫來一封信,懇言道:“新中國成立以來,回族還沒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文學刊物,回族作家得不到專門的培養(yǎng),最近我正忙于此事,準備創(chuàng)辦一份回族文學刊物?!弊x罷此訊,信紙前的朱剛興奮難眠,連夜寫了復信,肯定白練的眼光和付出,此后更是多次通信,為辦刊提出建議。比如,刊物勿為回族一家獨攬,一來我們剛起步,沒有甚多佳作,二來有了兄弟民族的稿子,才是一個民族有胸懷、不狹隘的體現(xiàn)。后來,刊物真的辦起來了。在稿源匱乏的情況下,朱剛寄去沉甸甸的小說手稿《河湟傳》,在多期刊物連載。這是目前所考,回族文學史上最早表現(xiàn)清代回民起義題材的一部長篇小說。
“與白練先生的通信,還保留著嗎?”我不禁急切地問道。
“哎呀,怕不好找了。我找找看!”朱剛先生轉(zhuǎn)身去了里屋。我與有福兄四目相覷,吟味著那穿越時空的,屬于一個民族的文學歷史,竟半晌無語。而此時,廚房里早已響起叮叮當當?shù)某床寺暎瑴嘏娘埾銖拈T縫中擠了出來。
不多時,朱剛先生捧著一沓寶貝出來了?!斑€真有一封!”我一看,果然是白練先生的親筆書信。信中這樣寫道:
《博格達》已批準改名為《新疆回族文學》,1985年起更名,以刊登回族作者的作品為主,面向全國。相信更名后來稿和發(fā)行都會更好一些,對繁榮回族文學創(chuàng)作更為有利。希望您能給予支持。青海的回族作者情況不太了解,希望您能動員他們多為刊物撰稿,特別是小說,我們急需。此外,在貴?;刈鍖W生中做點發(fā)行宣傳,擴大一些訂戶,更為感激。
這幾年,您腳踏實地,埋頭創(chuàng)作,寫出了一部長篇巨著,填補了回族文學的一大空白,實在是件了不起的事。我為您祝賀,為您高興。我自己確實落伍了,陷身于事務(wù),忙忙碌碌,眼看創(chuàng)作荒蕪了,真是苦惱。由于身不由己,只好苦惱著。好在,一大批回族青年作者迅速成長起來了,而且起步又都很高,感到莫大寬慰。祝愿年輕的作者們快快成長,我能為大家鋪路墊石,也就滿足了。
這業(yè)已清淡的淺藍色的鋼筆字跡,字字鍛打著我的骨骼,溫熱了我的眼窩。信是1984年所寫,三年以后,朱剛主持召開了青海省首屆回族文學創(chuàng)作會議——這算是某種知義的回應嗎?我的眼前是兩位白發(fā)先生迎風站在歷史的山巔,在凝望著彼此,孤寂地擁抱。如今,兩位先生都已去了,他們是要在天園繼續(xù)那訴說了,可現(xiàn)世的我們,還會有這樣的訴說嗎?
陽光愈加斜長。朱剛先生面肌分明,眼神清透。
他仍在抖抖地翻找著,又從老相簿子里抽出幾張黑白相片,是一些回族文學筆會、文代會的留影?!翱梢运臀?guī)讖埩裟顔幔俊蔽以俅翁岢霾恢邜u的請求。可他淡然一笑,“這些我留著也沒什么用,你拿去就是了?!蔽乙娺^多少老人對自己的物件珍愛有加,卻確乎少見這般淡泊的晚境。
真被馬有福兄說中,朱剛先生的女兒已把揪面片子和兩盤炒菜端上飯桌,看來是不吃不行了。走出朱剛先生家,我與有福兄趕去禮拜,久久不愿多言。記得只說:人的一生不必做很多事,能做好一件有意義的事足矣;而甘于寂寞、不事聲張的朱剛先生,他做到了。
這便是我與朱剛先生唯一的一次晤談。兩個月以后,從有福兄處打問到的,卻是先生突然住院化療的消息;再到這秋風蕭索的9月,已是先生十數(shù)日未盡谷米、化療不再起效的噩訊。
朱剛先生走后,我的心少了一些絞痛,卻分明平靜若水?;蛟S這樣的歸宿于病魔纏身的他而言,也是一種解脫。我只是感到悲涼,如千萬之眾的民族沉寂于世的整體境遇一樣,搜遍百度網(wǎng)頁,仍不見百科中出現(xiàn)朱剛先生的事跡和文章,甚至一條像樣的訃告也沒能找到。我便寫下這平生的第一篇悼念文章吧,并在這涼意陣陣的中秋之夜側(cè)身西望,念想著長空朗照下的沉默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