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軍
曾經(jīng),我們把教師課前對講授內(nèi)容和過程的準備,叫備課。新教師不熟悉教材,對教學內(nèi)容理解不深,能夠完整復述知識,已屬不易。有經(jīng)驗的教師,方有能力和余裕來考慮講授程序的邏輯性、教授的效率及教材內(nèi)容的取舍。待更上一層,教師就會注意到學生的狀況,關注到學生在他講授中的反應。因此,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備課有兩個基本點:備教材和備學生。
今天,將備課稱為教學設計,絕非概念炫目,新瓶舊酒。我們認識到,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教師單向傳輸知識的過程,也不是教師了解了學生現(xiàn)有知識和能力狀況就可以簡單完成的任務。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學不是粗陋地灌輸。學生是血肉豐滿、情感豐富、永遠處在發(fā)展中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fā)展,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要培育學生的健康個性,要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充分體驗生命,認識自我,擴展精神世界。教育家皮亞杰的建構理論已是今日共識:“一切真知都應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fā)現(xiàn),至少由他重新建構,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因此,教學設計,就成為一個充分考慮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獲得精神提升、情感滿足和生命體驗的教學藝術構思過程。
皮亞杰所說的“讓學生自己獲得”,并不是一切讓學生包辦,而是在教師巧妙設計的教學程序中,學生得到了自己建構知識的機會,學生借此機會有體驗地獲得知識和能力。建構,就是整個教學由傳授、獲取轉(zhuǎn)變?yōu)轶w驗的生命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人性化的學習平臺,對傳授的內(nèi)容進行貼合學生成長狀態(tài)的有機整合,不僅符合認知的邏輯,也符合學生現(xiàn)有水平、情感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的邏輯。課堂設計的方式,就是提供能夠讓學生接受并愿意調(diào)動全部潛能和激情參與其中的學習任務,充分體驗自身在知識叢林和海洋里探險的快樂和幸福,從而發(fā)現(xiàn)自我。在這個意義上,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教育成為一種認識自我、融入世界的方式。
教學設計因此必須在以下構思中誕生:
設計學生最易接受的方式。學生是新知門前的生客,他們不會也沒有義務個個必須接受新東西。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自己的構思,將新知轉(zhuǎn)化為能夠跟學生的“已知”溝通并建立聯(lián)系的內(nèi)容。因此,復述前面所學、背誦記得的詩句、贊揚懂得“這么多”的孩子、師生一起為曾經(jīng)學過的東西欣然自喜,并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眼界頓開,躍躍欲試……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容易把學生引領到一扇新知識的大門前,并把已經(jīng)掌握的東西變成一把美麗的鑰匙,可以順利進入鎖孔,“咔塔”一聲,打開沉重的鎖頭。
設計最易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式。任何年齡段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喜好,因此,童話、動漫、流行歌曲、宿舍里的生活現(xiàn)象、同學之間的關系、最新的足球消息、剛剛發(fā)生的國際要聞、新近的科學事件、熱門的電影電視劇,無不可成為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素材。你愛學生才會關注他們所關注的東西,你懂得他們的愛好,才能把你的傳授內(nèi)容變成他們感興趣的樣子,甚至是變成他們有興趣探究思考的“高級問題”。比如,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初戀時的甜蜜感受,翠翠爺爺?shù)捏w貼關懷,難道不可以成為師生交流“早戀”問題的契機嗎?你不拒絕學生們的趣味,你才能把自己講授的知識變成鮮活的生命河流,與學生們一起暢游其中。
設計讓學生們愿意參與、討論、思辨和繼續(xù)探索的方式。比如,牛頓的力學原理,因為從日常同學關系的現(xiàn)象導入,原理掌握后,就可促成了學生們對“傷害別人即傷害自己”這一現(xiàn)象的深刻思考。
最重要的,是設計豐富的課堂學習形式。比如,可以采取問題設置、誦讀吟味、分段分節(jié)、概括復述、填空補充、旁批旁注、情境創(chuàng)設、資料引用、對比分析、演算驗算、片段寫作、討論辯論等方式。教師設計的這些橋梁,是讓學生們踏上體驗的“征程”,從而經(jīng)過教師的“擺渡”,學生們邁上了自由奔跑的“新大陸”。
教學設計,就是讓學生體驗,在體驗中喚醒他們。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