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芳玉
【關鍵詞】 學困生;學生觀;課堂教學;
學習策略;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1—0041—01
學困生成因錯綜復雜,轉化學困生方法各異,但在學困生的轉化中教師是最活躍因素,教師在學困生轉化中起主導作用。這需要教育工作者長期的、綜合的、不懈的努力,調(diào)動其個體內(nèi)部和外部各種積極因素,有針對性地排除其主要的消極因素,促進個體認知、情意、行為積極地交互作用。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際,從教師這個維度談談如何轉化學困生。
一、樹立正確的、動態(tài)的學生觀
轉化學困生就其個人成長來說,關系到享受教育平等問題、身心健康發(fā)展問題、家庭和諧幸福問題。研究學困生問題,并轉化學困生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布盧姆動態(tài)教育理論認為:應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既承認由于差異而出現(xiàn)的認識、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又相信認知水平和各種能力的互相補償性。充分認識困難學生與其他同齡學生一樣所具有的人格的獨立性和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只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適當?shù)慕虒W方法,絕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脫困。
二、實現(xiàn)自我完善,做學生喜歡的老師
心理工作者曾做過問卷調(diào)查,歸納出學生喜歡的教師的十大特征:教學方法好;知識廣博;耐心溫和,容易接近;實事求是,嚴格要求;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對人對事公平合理;負責任,守信用;說到做到;有政治頭腦,關心國家大事;講文明,守紀律。要成為一名學生歡迎和愛戴的好老師,心理學家認為,教師要同時充當知識傳授者、團體的領導者、模范公民、紀律的維護者和家長的代理人等多種角色。教師的人格魅力會影響學生的一個時期,甚至影響一生。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是轉化學困生的主陣地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按照不同發(fā)展水平學生的學習可能性組織教學,確定適當?shù)慕虒W目標,駕馭教材,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習慣,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課堂上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和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學業(yè)成績。重視及時反饋教學效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知和行為障礙,及時調(diào)節(jié)教學,排除學生學習的難點。這樣,就可以使已發(fā)生的暫時性、局部性困難及時得到克服而不至于積累成全面、長期的困難,從而防止學習困難的擴大和新的困難產(chǎn)生,這點對學困生很重要。
四、學會尊重和贊賞學生
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要尊重學困生。教師更需學會贊賞學困生,贊賞他們的獨特性,贊賞他們哪怕是微小的進步,贊賞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現(xiàn)出來的善意,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zhì)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同時,針對學習上的具體困難給予輔導,并通過相應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感受到一分努力,一分成績。這樣,他們就會努力,學習就會進步。對待整體型學困生尤該如此。
五、加強對學困生學習策略的指導
學習策略是指主動的學習者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運用的學習方法和對學習的調(diào)控的有機統(tǒng)一。因此學習策略不僅包括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或技能,而且包括能根據(jù)學習任務和情景的特點,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和運用合適的學習方法,正確評價和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情況,并及時調(diào)節(jié)和修正學習進程和學習方法等等。忽視對學困生進行學習策略的指導,就不能幫助他們從根本上擺脫學習困難的困境。大量的實踐證明,對學困生進行學習策略指導是改變學困生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徑之一。對能力型學困生更應在這方面引起重視。
六、對學困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
在學困生的教育中,心理輔導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教育對策。它不僅可以幫助學困生擺脫學習困難,取得學業(yè)成功,而且也可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使他們成為今后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具體內(nèi)容是:學習輔導,包括學習怠惰的輔導;學習退避行為的輔導;學習情緒的輔導;注意力缺損的輔導;行為障礙輔導,性格障礙的輔導,青春期輔導等。心理輔導對學困生尤為重要與迫切,特別是暫時性困難類型學生,因為他們比一般學生存在更多的學習困擾與人格問題,期待通過心理輔導加以解決。
七、教師要對自身的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
反思就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性質(zhì)。有些教師沒有從教育教學上的不足尋找引起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而是把責任全部推給了學生。另一種歸因偏差是教師對優(yōu)生和學困生的歸因不一樣。由于缺乏對學生學習困難成因全面、科學的分析,必然使他們的教育、教學工作走進誤區(qū)。歸因偏差危害極大,所以作為教師,應當了解歸因偏差的原因,在進行歸因時要極其慎重。
(本文系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文號GS〔2014〕GHB0671)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