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語文本是一門生動賦予形象思維的人文學科,要想激發(fā)學生的活力,變被動為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在現(xiàn)行教材下,必需對教師、課堂、學生三方面有所突破,尋找最佳的契合點。情境是激發(fā)興趣最好的催化劑。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方法,創(chuàng)設實際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強化學生的參與興趣、認知興趣,并使兩者相互促進,不斷遞進上升。
一 、導入導語的情境
要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要讓學生對上課內容有所期待,那么設計引人入勝的導語就相當重要了。說明文單元沒有記敘文那樣有意思,相對來說比較枯燥,我在導語上下了點功夫。那天上《蘇州園林》,我沒有像以前那樣開場“今天我們學習……”,而是讓學生欣賞蘇州園林的圖畫。在一幅幅精美的畫面中盡管我什么都沒說,但我感覺到學生眼睛一亮的那種興奮的表情。那節(jié)課很順利,沒有人說話,他們都想在文中找到畫面中的情景。學習布豐的《松鼠》時,上課前我給學生出了個簡單的謎語:“說鼠不是鼠,尾巴當掃帚。住在大樹上,松果當食物?!蔽乙徽f完,學生就一齊說“松鼠”,并笑著翻開書。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笑我謎語出得太簡單,但緊接著我要他們說說他們見過的松鼠。很多人都說沒見過,在現(xiàn)在這樣的社會人們是很難見到這樣的動物的,學生于是產(chǎn)生了到課文中去了解的愿望和興趣。這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滿足了現(xiàn)代學生追求豐富信息的要求,形象的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 情感氛圍的情境
語文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很重要的因素是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思想情感不斷豐富和凈化的過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素材,充分利用社會生活中廣闊的材料,在語文課堂上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感氛圍,喚起情感共鳴,營造參與氛圍。學習朱自清的《背影》讓我難于忘懷,我是真的被感動了。文章要傳達的內容太豐富了,文中年輕的兒子對父親行為的種種不滿和鄙視,父親對兒子默默地關懷和深切的擔心,還有作為年長的作者回憶往事時那種難于言表的悲傷……
首先我向學生講述了發(fā)生在我和父親之間的一件事,盡管我和學生的生活年代和生活環(huán)境很不相同,但父親對我的關愛以及我對父親的深深的歉意感動了每個人。我想他們在聽我的故事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會想到自己的父親。后來的周記中,很多同學給我講了他們家中的故事。在學習課文時,很多學生都能在文中找到不起眼的細節(jié)發(fā)掘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很多地方我原以為他們可能體會不到,但他們都能很細致地體會到,真讓人感到驚奇。但我想這也是很正常的,天下父母的愛不都是那樣無私而偉大的嗎?只是很多時候沒有用心體會罷了。創(chuàng)設這種真實的情感氛圍加強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形成親切和諧的氛圍,有利于理解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給課堂創(chuàng)造一種群體的感情氛圍,以情顯“形”,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
三 、藝術表演的情境
語文課中還有很多需要學生親身去體會才能理解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有助于學生理解豐富而細膩的感情,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在語文課中創(chuàng)設表演體會情境,通過角色的扮演,教材中的角色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達到體會情感的目的。人天生就有模仿表演的才能,讓學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不僅激發(fā)了他們表演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一下子全部進入了教材描寫的情境中。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后,充分理解體會教材內容要傳達的信息,進行鞏固性表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這種生動的形式,使學生特別興奮,他們既可以聽到,又可看到,且富有戲劇情味,學生情緒熱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結果。學習《孔乙己》時,對這個善良而值得同情的人很多學生并不理解,特別是他的一些奇怪的言行讓學生覺得可笑又覺得一定蘊含著什么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飾演一段孔乙己在酒店喝酒的戲,為什么作者會用“排出七文大錢”?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孔乙己在酒店喝酒的文字設計成幾個情節(jié),一一飾演出來。演完后讓學生進行評價,很多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解決了問題。一位演“排出七文大錢”的學生說:“沒演的時候沒覺得這個排有什么用意,可演的時候就想這個排怎么排,是一種什么神態(tài)?一捉摸覺得能不能演好關鍵就在于有沒有理解這個排。魯迅真厲害,要不怎么是魯迅呢?”聽到這樣的話能不為他們感到高興嗎?創(chuàng)設表演體會情境,讓學生像一個導演那樣去理解教材中的角色,讓學生進入教材的情境當中全身心的體會文章的情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身臨其境的情境
語文作文教學,學生頗為頭痛,寫人狀物的文章雖然寫了很多,但是寫的出彩的,依然屈指可數(shù),大多數(shù)時候,學生都是憑借想象去編排,去捏造。為何不嘗試一下美術寫生的方式呢?于是乎,在一篇作文《秋之韻》的課堂上,我 嘗試讓學生走出課堂,在那樣一個秋天,學生在校園里漫步,仔細的觀察著每一個角落,每一株銀杏,每一叢竹林,每一處紅色的秋實…..平日里學生所忽略的東西在這時候都被明察秋毫的目光掃視著,原來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他們興奮了,不用冥思苦想大自然的造化,不用虛構秋天那些老套的風華,每一個生命,在自然中無不展示著秋天的風彩,原來秋天不都是蕭瑟的。學生通過觀察,通過這種與自然零距離的接觸,身臨其境,讀懂了秋天,讀懂了對生命不一樣的詮釋。最后回歸到課堂,他們的作文全所未有的速度和質量,連他們自己都想不到的滿意,也明白了,其實作文原來可以這樣寫,語文課堂的寫生,已經(jīng)潛在的激發(fā)了學生對于作文的興趣。
大綱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努力建構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崩媒滩暮蜕鐣钪胸S富的資源,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能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個性得到發(fā)展、興趣得到培養(yǎng)、潛能得到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