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傳瑾?蘇暢
摘 要:我國反家庭暴力立法過程是典型的漸進主義,分為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在試探和摸索中逐漸完善反家庭暴力的相關政策。我國反家庭暴力立法經歷了20年的時間,在這20年間,漸進主義與反家庭暴力立法存在著明顯不適應性。
關鍵詞:漸進主義;反家庭暴力法;立法過程;政策制定
漸進主義模型是由美國學者林德布羅姆在批判傳統(tǒng)理性模型的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政策制定的實際過程并不完全是一個理性過程,而是對以往政策行為的不斷補充和修正的過程。我國反家庭暴力立法的過程從1995年北京召開世界婦女大會到2014年《反家庭暴力法》面向公眾發(fā)布意見征詢稿為止,呈現出一個不斷補充和完善既有政策的過程,是典型的漸進主義立法模式。
盡管漸進主義模型在反家庭暴力立法上的應用上,最終實現了反家庭暴力法律的從無到有,但是也有論者對它的保守主義傾向提出尖銳批評。德羅認為,林德布魯的漸進主義模式只有在具備如下三方面條件時才能有效 :(1)現行政策的執(zhí)行結果是基本滿意的;(2)所面臨問題的性質相對穩(wěn)定,基于過去的政策經驗可以指導將來的行動;(3)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源能夠持續(xù)獲得,新資源不會被決策者忽略。而這三點恰好也能夠用以說明我國應用漸進主義模型進行反家暴立法的不適應性。
1 每一個階段的政策都未能達到基本滿意的結果
1.1 受家庭暴力者的比例在每一個階段沒有逐步降低
根據全國婦聯1990年開展的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調查,有0.9%的女性在與丈夫發(fā)生沖突時,經常挨丈夫的打;8.2%的女性有時挨丈夫的打;20.1 %的女性偶爾挨打;而同樣在2011年全國婦聯開展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調查中,在整個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過配偶侮辱謾罵、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
1.2 家庭暴力的手段愈發(fā)殘暴
家暴的手段而言呈現著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近年來用強硫酸、汽油毀容、割鼻、挖眼等殘害婦女的惡性家庭暴力案件時有發(fā)生,家長打傷、打死孩子的問題也開始凸顯,嚴重地侵害了受害者的人身權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精神暴力、冷暴力的現象愈發(fā)嚴重,家庭暴力的形式不拘于單純的拳打腳踢。
2 所面臨問題性質不穩(wěn)定
2.1 家庭暴力本身性質的不穩(wěn)定性
一方面,家庭暴力問題上升到一個社會公眾問題,基于過去經驗的政策已不足以指導將來的行動。2011年8月31 日在網上曝光的“瘋狂英語”創(chuàng)始人李陽對其妻家暴事件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一時間《反家庭暴力法》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但是這次事件卻沒有成為立法的契機,反而又被擱置了3年才出臺草案。另一方面,隨著人們人際關系的淡化,人們對個人隱私的日趨尊重,也使得家庭暴力這一現象更為隱蔽。
2.2 導致家庭暴力問題產生原因的多變性
從社會經濟發(fā)展來說,人們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而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社會、經濟資源越豐富,他就擁有更大的權威和權力,那么對于那些社會、經濟資源相對匱乏的人來說,很有可能就會將權威和權力訴至暴力;從政府及其相關組織執(zhí)法者來說,如今自由擇偶之后,家庭愈發(fā)成為一個私人領域,“公權力”難以介入,有關執(zhí)法者面對家庭暴力現象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從社會不良因素來說,這20年來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問題復雜多樣,例如城市下崗問題突出、農村貧困人口和城市流動人口增多,賣淫、嫖娼、吸毒、賭博等不良現象的存在都有可能引發(fā)家庭暴力。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弱化,傳統(tǒng)美德的喪失,導致婚外情現象增加, 遺棄、虐待老人問題凸顯,家長缺乏法治觀念,漠視子女的人權,任意打罵孩子,都是家庭暴力產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
3 忽視解決問題的新資源
如果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源可能在擴展,因而存在某些有重要意義的新機會,但是由于漸進主義的決策方式傾向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規(guī)地完善公共政策,那么這些新機會和新資源很有可能被忽略。
這20年的發(fā)展里,很多可以解決問題的資源都愈發(fā)成熟。首先是學術領域研究的拓展,2000年之后,我國關于家庭暴力的研究方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既包含宏觀的定量研究,如對受虐婦女的狀況調查;又含有微觀的質性研究,如對家庭暴力下婦女的個案研究與介入;其次還有民間組織力量的介入,2000年,全國首家反家庭暴力的專門機構“反家庭暴力工作小組”在北京成立,21世紀后,許多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政府部門、司法機關、婦聯組織等成立了110家庭暴力報警中心、庇護所、家庭暴力傷殘鑒定中心、維權法庭、維權合議庭、婦女法律援助機構、反家庭暴力舉報站、家庭暴力求助咨詢點,甚至有些省市單獨設立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委員會;再者地方立法也為反家庭暴力全國性立法提供了基礎,2005底全國有23個省級地區(qū)制定了本省的法律法規(guī),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2012年和2013年《反家庭暴力法》因條件不成熟而未能立法,2013年,反家庭暴力法再次被推動,雖然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計劃,但仍是第二類立法項目;最后,來自于國際社會的影響。在全球化大背景的影響下,中國除了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外,更體現著對國際規(guī)范和共識的認同,國際社會倡導的主流價值文化對國內政策制定與調整的影響也愈加明顯,中國積極參與各類反家暴的國際會議,與國外的基金會、人權機構進行合作都對政策的出臺起著促進作用。
但是這20年以來,由于決策者過分關注經濟的發(fā)展,這類社會問題也無法迅速解決,就在這種漸進式的立法模式中,也足足錯過了20年的資源,這些資源也只能一直被忽略和擱置,直到它引起決策者足夠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理性過程分為分析問題,明確目標,提出方案,優(yōu)化選擇等幾個階段。
[2] 黃健榮. 決策理論中的理性主義與漸進主義及其適用性[A]. Y. Dror. Muddling Through. “ Science” or“ Inertia” ? [C].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 1964, ( 20)
[3] 國家統(tǒng)計局,全國婦聯.第一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報告[R].1990
[4] 國家統(tǒng)計局,全國婦聯.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報告[R].2011-10-21
[5]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內司委,遼寧省婦聯.遼寧省家庭暴力狀況及反家庭暴力工作情況調研報告[R].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