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城
摘要:要讓學生的寫作有廣闊的空間,有靈動的語言,表達有鮮明獨特的體驗,要從閱讀教學中生發(fā),即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并行,使課內外閱讀與寫作相聯系,學與用相結合。從閱讀中積累詞語,恰當運用,讓文章豐滿充實;從閱讀中獲得方法,及時遷移運用于作文中;從課文中挖掘素材,豐富寫作訓練;在閱讀中領悟,提高語文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豐富精神家園。
關鍵詞:閱讀;作文;積累;遷移;挖掘
中圖分類號:g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4-0055-01
我們常常嘆息學生普遍的作文水平:記敘,千人一事、千面一腔;議論,論點不明確、論據不充分、邏輯混亂、論證蒼白無力;說明,不著邊際、如記流水,文章常入“空話、套話、假話、胡話”的套路。真情實感、獨特感悟和切身體驗無法表現。要讓學生有廣闊的寫作空間,豐富靈動的語言表達,鮮明獨特的生活體驗,還是要從閱讀中入手,讓寫作的靈感與能力在“讀”中自然生成。
一、從閱讀中積累詞語,恰當運用
要讓學生作文風采飛揚,我們只有先讀,在讀別人文章中積累詞語,積累優(yōu)美語句,才能讓語言豐富起來,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為詞匯的貧乏,學生作文才會詞不達意縮手縮腳,心中即有千言萬語,寫出來卻只有那干巴巴的幾句。典雅、靈動、豐富的語言有如文章的衣帽。在平時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輕易放過文章優(yōu)美的字詞、經典的段落。再者就是運用訓練了,用所學的詞語,口頭選詞說話、寫小片段,詞的多少不講究,但要恰到好處,詞能達意,段能有義。這種方法很多語文老師采用,但貴在持之以恒。試想,一篇課文讀完積累幾個詞語,記住一兩段優(yōu)美的語句,學會個別好的表達方式,日復一日,何愁語言不豐富,文章不精彩?積累越豐富,就像游戲角色擁有了越多的裝備,學生完全可以放開手腳所向披靡,用自己的手抒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至于詞語是否堆砌濫用,關鍵還在于老師的指導。所以,語文的教學還是應該多在閱讀中下功夫。
二、從閱讀中獲得寫作的方法,及時遷移
學生接觸最多的是教材,老師指導最多的是課本。我們要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每一篇規(guī)范、蘊含深刻的美文。當然,我們不是把閱讀教學變成單純的寫作教學,整節(jié)課分析寫作技巧,我們是希望學生從課文的范例中得到啟發(fā),在課內外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yǎng),及時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教學中,我們引領學生品析語言,感受內涵,讓他們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同時,我們也不應放過那些讓學生笑、讓學生怒、讓學生為之感動的片斷。如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艱難地翻過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片斷。我們欣賞作者細微的觀察,準確的描寫,體會蘊含其中濃濃的父子之情。學生在理解之后老師適時點撥,然后讓學生運用這一手法,寫一個片斷。有學生寫下了這么一段:“王阿姨鎖好了防盜門,轉身走到樓下,走出不遠,忽又停住,愣了一下神,轉回身又向樓上走去,走到自家門邊,用手抓緊那門把手,左擰一下,右擰一下,當確認那門已鎖牢靠時才轉身走下樓去,而轉身的一剎那,又回頭盯了一眼門把手?!狈浅XS富的細節(jié)描寫,這源于在閱讀文本中的積累,及時遷移運用。語文教材有很多優(yōu)美的文章,完全可以讓學生多一些這樣的訓練。
三、從課文中挖掘素材,豐富寫作訓練
我們教材課后題的設計,有很多是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挖掘素材,豐富自己的訓練,拓展自己的思維領域。如中職教材《雷雨》一課:課文將魯侍萍與周樸園分隔三十多年之后的“相認”場面寫得一波三折,周樸園在認出魯侍萍的前后,心理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堪稱經典。課后的第三題,要求學生根據情節(jié)的發(fā)展,列出周樸園“相認”前后的心理變化。我們可以從該話劇的社會背景、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情節(jié)發(fā)展的情況,挖掘出周樸園從平靜到猜疑、緊張、惶恐、責問、恐嚇、哄騙、打發(fā)等心理變化。這既讓學生對人物語言有了更豐富的理解,又對人物性格有了更感性的認識。由此及彼,我們可以讓學生梳理一下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確定人物的性格品質,再根據人物特征進一步訓練描寫人物的心理和語言。這樣,“千人一腔”將會改觀,學生作文對于人物語言和心理的描寫就會慢慢地得體、深入了。
有些文章,給予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們可以從課文中挖掘略點、隱點、續(xù)點和觸點進行擴展、補充、接編和改寫。如《我的叔叔于勒》,我設置了這么一些問題,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fā)現了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或者如果于勒認出哥哥來相認,情形會怎樣?讓學生展開想象,然后改寫小說結尾。緣于對課文的喜愛,這些極富想象力的學生,于是便有了五花八門、天方夜譚式的想象:有辛辣挖苦的語言、有咄咄逼人的形態(tài)、也有巧妙的外貌描寫;有的讓人捧腹大笑、有的讓人贊嘆不已……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真正做到讓學生“眼高”的同時,讓手也隨之“高”起來。
四、在閱讀中領悟,培養(yǎng)語文素質
閱讀是讓學生通過書籍,打破時空,穿越古今,漫游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空間,提高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中職階段,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都處在一個不穩(wěn)定性時期,審美指向不明,審美情趣浮泛。我有一個學生特別喜歡讀網絡小說。本來這也不是壞事,然而他卻認為這便是世間最美的文章,他不分青紅皂白模仿網絡寫手的語氣、文風,其實自己的作文是天馬行空凌亂不通,甚至排斥課本,說課文是出卷人出題的工具。我常找他談論文章,談他喜歡的,也談他排斥的,我們談人生,談社會,我引導他去發(fā)現文章的美,去對比,去感受,去領悟。漸漸地他發(fā)現了自己的不足,作文也開始有所改變了。學生要從課本出發(fā),然后走出課本。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看報紙、讀雜志,看《讀者》、看《焦點訪談》、《百家講壇》、《藝術人生》,有時也介紹精彩的電視劇……把學生對課本的領悟轉移到對生活的感悟,從文字感受的美上升到領悟生活的美。學生在閱讀一篇篇美文之后,在激情的撞擊下,在理智的思考中,青春的心靈必然有一種內在的飛躍,寫作時的情感才能有所依附,立意才能深遠。
古人讀書,先生并不多講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修辭章法,但古人卻留下大量讓人嘆為觀止的千古名篇。這在于古人強調一個“讀”字,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要扎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們必須有機地把閱讀和寫作融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吸取營養(yǎng),拓寬視野,豐富知識,量的積累必然實現質的飛躍,學生才能真正學好寫作。
(作者單位:廣東省海豐縣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