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又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它直接影響著課堂的學習效果。教師從低年級起就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首先是方法的習得。筆者(任教二年級)針對學生實際水平,設計出了“一讀、二標、三圈、四書、五思”這樣幾個基礎(chǔ)性的預習內(nèi)容,筆者把它簡稱“預習五部曲”。
一讀,就是讀課文。預習時首先要讀課文,在學生讀課文時,要求學生放聲朗讀,盡量把課文讀通、讀順。具體做到四個“不”: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不破句,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讀的自己覺得滿意了,就在課題旁給自己畫個笑臉。二標,就是標出課文的自然段。三圈,就是圈出課文中的生字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二次讀文,近一步熟悉課文內(nèi)容,在二次讀文后對照生字表圈出生字詞,將圈出的生字詞大聲地讀兩三遍。四書,就是看課后生字表及筆順,用手在空中寫生字,邊寫邊說出每一筆畫的名稱。并要求學生由看著生字書空到逐漸不看生字書空,進行字形的記憶。最后,學生在課本上進行生字描紅。五思,此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標劃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寫下自己的疑問,通過查資料或在課堂上解決。
在培養(yǎng)預習習慣的初期,教師可挪出部分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預習,等學生掌握了方法,再放到課外去預習。
學生掌握了預習的方法之后,更為關(guān)鍵的是預習習慣的保持。展示預習成果,有助于保持學生預習的積極性,能將預習內(nèi)化為一種長期的習慣。
1.展示學生的朗讀。學生有沒有預習,預習效果怎樣,都可以在課堂通過朗讀比賽來檢查。對于讀得好的學生,發(fā)一朵小紅花,集齊十朵小紅花,就為其頒發(fā)“讀書能手”獎章。
2.展示學生的課本。教師可以輪流將學生預習好的課文展示給大家欣賞,師生對預習中的“二標”“三圈”“五思”及課本上的描紅進行點評,在點評中鞏固方法。
3.展示學生的思考。對于學生在預習中產(chǎn)生的質(zhì)量較高的問題,可以把他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帶領(lǐng)全班同學一起探討,并為他頒發(fā)“愛思考”獎章,增加其成就感,保持其預習的積極性。
第斯多惠說:“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的學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勞動的現(xiàn)成大廈,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磚的工作,同他一起來建造大廈,教他建筑?!焙侠?、科學地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課前預習方法,讓學生從小“主動地砌磚、學會建筑”,是我們每個老師的職責與使命。
參考文獻:
馬玉青.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習慣[J].讀與寫:下旬刊,2010(9).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