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明
(韓山師范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廣東 潮州 521000)
弱勢為表,強勢為里
——從《我的名字叫可汗》看導演的創(chuàng)作意圖
吳哲明
(韓山師范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廣東 潮州 521000)
《我的名字叫可汗》是印度導演卡倫·喬哈爾執(zhí)導的悲情電影,影片將目光投向由911事件引發(fā)的種族歧視。通過符號學,從整體劇情、人物形象、情節(jié)等方面來看,在導演塑造的弱勢的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癥的男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下,隱藏的是導演內心的強勢以及以此片打進國際市場的野心。
可汗;導演;符號學;野心
《我的名字叫可汗》(以下簡稱《可汗》)以911事件為故事背景,以愛為主線。男主人公可汗是一個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癥(以下簡稱自閉癥)的穆斯林,他在美國與信奉印度教的已有一個兒子的美發(fā)師曼迪亞組建了家庭。911事件引起的對穆斯林的仇視,導致曼迪亞的兒子因跟隨可汗的姓氏而被毆打致死,曼迪亞遷怒于可汗。為挽回愛人,可汗踏上橫跨美國覲見美國總統(tǒng)的旅途。弱勢的男主人公為愛情不惜一切,加上煽情的情節(jié)和背景音樂,《可汗》賺足了觀眾的淚水。但撇開劇情,2010年的印度電影業(yè)處于低迷期,從導演喬哈爾(以下簡稱導演)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整部劇滲透著導演意欲長驅直入國際市場的自信和野心。
電影符號學的創(chuàng)立者麥茨認為電影也有外延和內涵之分,兩者各包含一個能指一個所指,能指表示物質層面,所指表示精神層面,外延的能指和所指的聯(lián)結產生內涵的能指和所指。這里,我將從電影業(yè)的角度,把影片的內容轉化成跟電影業(yè)相關的角色,從整體和局部分別展開探討,從整體上而言,我聚焦于劇情,而局部分析我分為人物間的聯(lián)系以及情節(jié)設置兩個方面,本文論述過程中將運用電影符號學當中的能指和所指,外延和內涵的相關理論,分析其所蘊含的意義。
911是世界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這是能指,所指是導演希望自己的電影也能成為一個里程碑。而影片的主要拍攝地點只選擇了印度孟買和美國洛杉磯,二者分別代表印度寶萊塢和美國好萊塢,男主人公進入洛杉磯的那一刻本身就有進駐的意味,一股PK的氣味油然而生。
大家是否覺得可汗重返遭颶風襲擊的喬治亞州這一環(huán)節(jié)似乎有些突兀。事實上,導演是將可汗的無私奉獻和總統(tǒng)布什以及政府的不作為做鮮明對比,在這段劇情中能指是時不時的哀嚎和殘破的教堂,可汗和布什政府是所指,兩者構成內涵的能指,象征著不同的人與不同的環(huán)境,內涵的所指是大國會有不作為的總統(tǒng),所以再強大的電影業(yè)也會有突破口。
導演致力于男主人公內外在的形象塑造,呆頭呆腦,拙于表達的外在下藏著善良﹑無私﹑大愛﹑執(zhí)著的內在形象。另外,可汗最明顯的特征是自閉癥。自閉是能指,有自閉癥的可汗獨自闖蕩是所指,兩者構成內涵的能指是象征著傳統(tǒng)的印度電影業(yè),內涵的所指是導演要在傳統(tǒng)中尋求突破??珊沟某晒H僅是靠一顆心?不是,從一開始影片就出現(xiàn)了可汗自學成才成為母親的驕傲,以及導師Wadia大呼“天才,天才”,即是以一種公認和權威的角度肯定了印度電影業(yè)。
男女主人公都是印度人,但教會不同,象征著兩邊電影業(yè)走向不同各有所長??珊箤τ诼蠇I的執(zhí)著追求,內涵的所指是印度電影業(yè)只要不斷努力,一定可以征服世界上暫時最強大的電影業(yè)。
影片主要圍繞著男主人公展開,在諸多情節(jié)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討厭黃色以及經常把玩著三顆石頭。黃色在西方代表著低級和庸俗,如此安排,實際上是暗示觀眾,這部電影對于庸俗文化的不相容,亦或可以說是有意投美國之所好。
而石頭的象征意義是非常積極向上的,石頭像是男主人公努力去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積極生活的一種精神載體。
曼迪婭承諾如果可汗能在洛杉磯找到一個她沒去過的地方,她就嫁給他,而可汗經過六天的努力終于找到霧海中的天堂。導演是想告訴我們,雖然好萊塢是看似很難找到缺口,但他自信能夠找到一個突破口。而最后見完總統(tǒng),可汗和曼迪婭攜手走出人群,并時不時向人們揚揚手,其陣勢和動作表現(xiàn)跟頒獎儀式上的模式是一樣的,象征導演預示這部電影肯定票房大賣。
[1]房延雙,焦玲玲.印度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可汗人物形象分析[J].名作欣賞,2014,(14):106-107.
[2]孔小波.《我的名字叫可汗》的多維解讀[J].閱讀與寫作,2011,(4):15-16.
[3]李松睿.弱者的姿態(tài)——評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J].電影評介,2013,(Z1):19-24.
吳哲明(1991-),廣東揭陽人,韓山師范學院外語系學生。
J905
A
1007-0125(2015)05-01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