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娟 張莉
【摘要】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樣法,對100名3~6歲幼兒在園助人行為進行了為期45天的自然觀察,結果表明,3~6歲幼兒助人行為隨著年齡增長而迅速發(fā)展;男孩的發(fā)展水平整體高于女孩;幼兒的助人行為主要發(fā)生在生活情境中;幼兒的助人類型和助人策略均呈現(xiàn)多樣化的特點;幼兒的幫助對象主要是教師,其次是同伴,且選擇幫助同性同伴的幾率要高于異性;教師、同伴對幼兒的行為反饋以中性為主,其次是積極;幼兒的助人行為多數(shù)未得到及時強化。
【關鍵詞】助人行為;幼兒;3~6歲;自然觀察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5)05-0034-05
助人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表現(xiàn)。助人行為有助于幼兒建立和維持良好的師幼關系和同伴關系,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幼兒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能力。3~6歲是幼兒助人行為發(fā)展的關鍵期,助人意識的增強、助人能力的提高對他們今后適應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有關幼兒助人行為的研究較為豐富,但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研究方法上,諸多研究者采用實驗法研究幼兒的助人行為,研究結果往往局限于預先設定的情境,但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的行為會因情境、對象的不同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在研究內容上,雖然有部分研究者以自然情境中的幼兒為研究對象,但觀察維度略顯單一,有待豐富。因此,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樣法,從不同的維度對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助人行為進行自然觀察,以了解幼兒助人行為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特點,為促進幼兒助人行為及社會性發(fā)展提供參考。
一、研究設計
(一)被試
研究者采用整體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武漢市某示范性幼兒園內,隨機抽取了三個班級的100名幼兒為研究對象。其中,大班幼兒34名(男22名,女12名),平均年齡為5歲10個月;中班幼兒33名(男16名,女17名),平均年齡為4歲8個月;小班幼兒33名(男21名,女12名),平均年齡為3歲10個月。
(二)研究步驟
1.確定觀察維度,編制幼兒助人行為觀察記錄表
研究者對幼兒助人行為做了9個維度的觀察記錄:(1)事件和涉入人次。(2)行為者的姓名。(3)行為者的性別。(4)行為者的年齡。(5)助人行為發(fā)生情境。(6)助人行為對象。(7)助人行為類型。(8)助人行為策略。(9)助人行為對象的反饋。
2.正式觀察
每個班的有效觀察期為15天,三個班共45天。觀察者從早上7:50幼兒入園到下午5:00幼兒離園,在幼兒園內觀察記錄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助人行為。本研究共收錄幼兒助人事件846件,共1486名幼兒參與了助人行為。
3.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助人行為的總體情況
對幼兒助人行為參與人次進行頻次分析(見表1),結果顯示,3~6歲幼兒助人行為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多,年齡越大的幼兒越傾向于幫助他人。x2檢驗表明,3個年齡段幼兒的助人行為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50.799,df=2,p<0.001)。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不同年齡段幼兒助人行為的發(fā)展情況,本研究將小班與中班、中班與大班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對比(見表2),發(fā)現(xiàn)存在顯著差異,且中班與大班之間的差異更為明顯,表明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助人行為都有顯著發(fā)展,尤以大班幼兒最為突出。
(二)男、女幼兒助人行為的比較
對男、女幼兒助人行為進行頻次分析(見表3),結果顯示,男孩的助人行為多于女孩。x2檢驗表明,男、女幼兒助人行為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40.065,df=1,p<0.001),即男幼兒助人行為的發(fā)展水平顯著高于女幼兒。3×2(年齡×性別)列聯(lián)表x2檢驗,結果顯示,這種差異極其顯著(x2=48.520,df=1,p<0.001)。
(三)幼兒助人行為發(fā)生情境的比較
對不同情境下幼兒的助人行為進行頻次分析(見表4),結果顯示,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為占總數(shù)的85.7%,游戲、教學情境中的助人行為則較少,分別為7.1%和7.2%。x2檢驗表明,三種情境下的幼兒助人行為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 1831.390,df=2,p<0.001)。3×3(情境×年齡班)列聯(lián)表x2檢驗表明,小、中、大班幼兒在生活、游戲和教學情境中的助人行為差異極其顯著(x2=34.452,df=4,p<0.001)。為了解男、女幼兒助人行為發(fā)生情境的差異,本研究進行3×2(情境×性別)列聯(lián)表x2檢驗,結果顯示,差異不顯著(x2=0.072,df=2,p>0.05)。
(四)幼兒助人行為對象的比較
從幼兒助人行為對象分布表(見表5)可以看出,幼兒助人行為的對象主要是教師,占75.2%,其次是同伴,占16.9%(10.6%的同性同伴和6.3%的異性同伴),還有7.9%為其他對象。x2檢驗表明,幼兒助人行為的對象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2005.515,df=3,p<0.001)。3×4(年齡×行為對象)列聯(lián)表x2檢驗表明,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助人行為對象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36.599,df=6,p<0.001)。2×4(性別×行為對象)列聯(lián)表x2檢驗表明,雖然男、女幼兒在選擇行為對象時有一些差異,但差異并不顯著。
(五)幼兒助人行為類型的比較
從幼兒助人行為類型分布情況(見表6)可以看出,幼兒主要的助人行為類型為被動中性型,占總數(shù)的39%,其次是主動積極型,占比30.1%,其余分別為被動積極型(15.7%)、主動中性型(14.7%)和被動消極型(0.5%)。數(shù)據(jù)表明,幼兒幫助他人時以中性情緒為主,占比53.7%,積極情緒為45.8%,而消極情緒僅為0.5%。x2檢驗表明,不同助人行為類型之間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 = 660.104,df=4,p<0.001)。3×5(年齡×類型)列聯(lián)表x2檢驗,結果表明,不同年齡段幼兒助人行為類型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135.093,df=8,p<0.001)。2×5(性別×類型)列聯(lián)表x2檢驗表明,男、女幼兒的助人行為類型沒有顯著差異(x2=2.334,df=4,p>0.05)。
(六)幼兒助人行為策略的比較
對幼兒助人行為策略進行頻次分析(見表7),結果顯示,體力幫助居多,占81.9%,其次是語言提醒,其他幾種策略使用頻率不高。x2檢驗表明,幼兒在助人策略的選用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4637.400,df=5,p<0.001)。3×6(年齡×助人策略)列聯(lián)表x2檢驗表明,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助人行為策略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40.378,df=10,p<0.001)。2×6(性別×助人策略)列聯(lián)表x2檢驗表明,男、女幼兒的助人行為策略無顯著差異(x2=8.576,df=5,p>0.05)。
(七)幼兒助人行為對象的不同反饋
從幼兒助人行為對象反饋的分布情況(見表8)可以看出,78.9%的助人行為對象接受幫助后,給予幼兒中性反饋,即以一種默認的態(tài)度回應幼兒的幫助行為;僅有16.9%的幼兒助人行為得到了教師、同伴的積極反饋。數(shù)據(jù)還顯示,少數(shù)幼兒沒有得到任何反饋或是得到了消極反饋。x2檢驗結果顯示,助人行為對象不同反饋之間的差異極其顯著(x2=2386.813,df=3,p<0.001)。
三、結論與討論
研究發(fā)現(xiàn),3~6歲幼兒的助人行為隨年齡的增長迅速發(fā)展,其中大班幼兒的發(fā)展最為明顯,這與趙章留、寇彧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相似?!?〕幼兒助人行為呈現(xiàn)這樣的發(fā)展趨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教師和家長越來越注重包括助人行為在內的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2)幼兒的觀察、認知能力逐漸發(fā)展,開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開始能夠發(fā)現(xiàn)他人的困難和需要。(3)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動作、語言等方面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從而促進了助人行為的發(fā)展。
以往的研究中,關于性別對幼兒助人行為的影響存在一些爭議:有研究者認為幼兒助人行為不存在性別差異,但也有研究者認為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本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助人行為存在性別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男幼兒的助人行為整體發(fā)展水平顯著高于女孩。不同年齡、性別的幼兒助人行為存在顯著差異。結合觀察,研究者認為導致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男孩完成任務的速度一般比女孩快,如就餐時,男孩吃飯的速度比女孩快得多。因此,就餐結束后,男孩就有更多的時間為他人提供幫助,比如幫忙拿放餐具、清理飯桌、整理桌椅,等等。
生活情境中,幼兒助人行為的發(fā)生概率最高,游戲情境和教學情境中發(fā)生的概率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情境中教師的控制低,幼兒能在相對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里及時發(fā)現(xiàn)周圍人的需要并提供相應的幫助。游戲情境中,如戶外活動時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組織地開展各種游戲活動,因此,實際也沒有太多自由時間去觀察和發(fā)現(xiàn)他人的需要。區(qū)角游戲時,雖然教師的控制相對較低,幼兒可以自由活動,但與生活活動相比,活動時間仍然十分有限。教學情境中,幼兒需要集中注意力,通常不允許擅自說話或走動,這樣助人行為的發(fā)生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因此,幼兒的助人行為主要發(fā)生在生活情境中。
幼兒75.2%的助人行為指向教師,其次是同伴,這與目前有關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研究結果不同。〔2〕幼兒助人行為的對象主要是教師而非同伴,主要與教師的角色有關。教師是幼兒一日生活的引導者、設計者、組織者,教師在教學、生活、游戲中都會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幫助他人。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同伴之間的互動交往越來越多,但由于受到認知和經(jīng)驗的限制,幼兒能夠主動發(fā)現(xiàn)并幫助同伴的助人行為仍然有限。
3~6歲幼兒的助人行為類型多種多樣,但不同類型之間具有顯著差異。幼兒主要的助人行為類型為被動中性型,其次是主動積極型,超過一半的幼兒表現(xiàn)出中性情緒, 45.8%的幼兒在幫助他人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積極情緒,即因幫助他人感到快樂,因此大多數(shù)幼兒愿意幫助他人。
3~6歲幼兒已能根據(jù)需要運用多種助人策略,其中體力幫助是幼兒使用頻率最高的策略,其次是語言提醒。幼兒的助人策略呈現(xiàn)這一發(fā)展特點,主要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1)幼兒園一日生活的特殊性。幼兒園有很多活動是通過體力完成的,如搬桌椅、幫小朋友端飯、幫老師拿活動器械,等等。與其他策略相比,體力幫助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能直接、有效地幫助他人。(2)3~6歲幼兒的語言雖有較大發(fā)展但還不成熟,他們需要通過具體的外在行為動作來表達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所以,采用直接的肢體動作來幫助他人是大多數(shù)幼兒的選擇。
教師、同伴對幼兒的助人行為反饋以中性為主,其次是積極反饋,無反饋和消極反饋所占比例較少,表明幼兒助人行為大多沒有得到積極強化。這與王美芳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
四、教育建議
(一)為幼兒創(chuàng)設有利的助人環(huán)境
幼兒在低控制的活動中,如生活活動,助人行為發(fā)生頻率最高,而在高控制的教學活動中,助人行為發(fā)生頻率最低。因此,要想激發(fā)和培養(yǎng)幼兒的助人行為,首先應創(chuàng)設一個獨立、自由的環(huán)境。這樣,幼兒才能及時觀察并發(fā)現(xiàn)他人的需要,并提供相應的幫助。
(二)鼓勵并引導幼兒同伴間的互助
幼兒助人行為絕大多數(shù)指向教師,而非同伴。同伴間的互助,一方面能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兒之間良好同伴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教師應積極鼓勵、引導幼兒互相幫助,如創(chuàng)設助人情境、對幼兒進行移情訓練等,以激發(fā)他們幫助同伴的意識和行為。
(三)給每位幼兒表現(xiàn)的機會
觀察發(fā)現(xiàn),每個班都有若干名幼兒經(jīng)常幫助老師,例如,每天總是固定的幾名幼兒當小組長,協(xié)助老師搬桌椅、擦桌子等。助人行為,不僅有益于受助者,還有益于行為者。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幼兒不僅積累了助人經(jīng)驗,建立了融洽和諧的師幼關系和同伴關系,還讓幼兒體會到幼兒園生活的快樂,有利于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因此,教師應盡量照顧到每一位幼兒,給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和老師一起完成任務,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四)給予幼兒積極的反饋
詹姆斯·多伯森提出的“補強法則”認為,如果要讓某種滿意行為重復出現(xiàn),應在滿意結果出現(xiàn)后的較短時間內給予行為者獎勵或表揚,如果拖得太久,作用就會慢慢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幼兒及時獲得教師和同伴的積極反饋很重要。首先,教師給予幼兒的反饋要具體、真實、發(fā)自內心,如“毛巾疊得非常整齊”“做得真好”“謝謝你”,讓幼兒感受到老師的認可。其次,反饋的方式可多種多樣,如口頭表揚、物質獎勵、擁抱、微笑等等。反饋方式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如多精神獎勵,少物質獎勵。再次,教師還應注意對幼兒的助人行為表現(xiàn)給予同樣的反饋,避免反饋不均衡帶來的消極影響。最后,教師還應引導幼兒學會對同伴的幫助行為給予積極反饋,如“謝謝你”“你幫助我,以后我也要幫你”等等。
參考文獻:
〔1〕趙章留,寇彧.兒童四種典型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1).
〔2〕〔3〕王美芳,龐維國.學前兒童在園親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7,(3).
〔4〕林崇德.中國獨生子女教育百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2.
【Abstract】Adopting even sampling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ers observed 100 3-6 year-old childrens helping behaviors in kindergarten for 45 days. The results show that 3-6 year-old childrens helping behaviors develop rapidly with age increased;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boy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childrens helping behaviors mainly occur in life situation; children show various types of helping behaviors and helping strategy; children help their teachers more than their peers and they help the same gender peer more than they do to peers with different gender; the feedback from teachers and peers toward helping behaviors is mainly neutral followed by active; childrens helping behaviors generally are not reinforced.
【Keywords】helping behaviors; young children; 3-6 year-old; natural ob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