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姚
【關鍵詞】同課異構 教學片段
《螳螂捕蟬》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068-02
筆者曾經(jīng)先后聆聽特級教師薛法根和陳建先執(zhí)教的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課文《螳螂捕蟬》。兩位教師不同的教學主張衍生出不同的教學策略,引發(fā)筆者得出不同的教學思考。下面各擷取兩位名師的三個教學片段進行對比賞析,以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一、透過“故事”感悟名師的講解之道
【薛法根教學片段】
師:課文最后說吳王“恍然大悟”,他究竟“悟”到了什么?請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
生1:吳王從少年的故事聯(lián)想自己攻打楚國的決定,意識到自己只顧眼前利益,明白了這個決定可能隱藏的禍患。
師:這里該用逗號,請繼續(xù)往下說。
生2:如果其他國家乘虛而入,自己的國家就會非常危險。
師:這真是滅頂之災??!
生3:吳王也可能想到了大臣們之前的勸說是對的,他最終收回成命,說明他是個明君。
師:哦,知錯就改,還是個好國王啊!
【陳建先教學片段】
師:課文中有個詞語“不堪設想”,怎么理解?
生1:無法預料結果。
師:其實,理解這個詞語最重要的是解決“堪”這個字。
生2:“堪”字是能夠,可以的意思。
師:結合課文內容,“不堪設想”的最終結果會是怎樣呢?
生3:趁著吳國國內空虛,其他國家將吳國滅亡。
生4:吳國將會被其他國家包圍,就算不滅亡也會大傷元氣。
師:這樣一來,遭殃的會是什么人?
生5: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兒童。
生6:可憐了那些打仗的士兵,既要顧前,又要顧后。
生7:國王自己也會背負罵名。
師:精心治理好自己的國王,這才是百姓之福?。?/p>
【對比賞析】
講述解釋是課堂教學的常用形式。為了讓學生切實體悟少年所述故事的內在寓意,兩位名師都采用了緊扣文本關鍵詞語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薛法根老師緊扣“恍然大悟”一詞,將學生的角色置換成為吳王,以“悟到了什么”引導學生體悟以己之心揣度吳王之腹,真切地感受到故事的本質要義。而陳建先老師則緊抓“不堪設想”一詞,引導學生在感知詞語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結合文本內容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進行推理與猜想,從而將少年所述故事的真正用意展示出來。
對比兩個教學片段不難發(fā)現(xiàn),兩位名師都準確地定位了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與職責,即將學生的自主體驗、感知、揣摩置于前端,而將教師的引導、提煉、點撥置后。這種講解式的教學策略將閱讀教學的共創(chuàng)性特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有利于促進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扣住“規(guī)勸”感知名師的引導之道
【薛法根教學片段】
師:讀懂了少年講述的故事,你們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1:這個故事不夠真實,吳王怎么會輕易相信呢?
生2:連大臣都沒有勸說成功,為什么這個少年就行呢?
師:我們可以從這個問題入手:少年為什么將勸說的地點選擇在花園,而不是大庭廣眾?
生3:大王有死命令,少年在眾人面前勸說等于自尋死路。
生4:少年在花園里轉悠,做出打鳥的樣子,一方面是等待時機,另一方面也是進行表演,好讓國王不起疑心,從而便于自己講述故事。
師:如果說大臣們是“直勸、諫勸”的話,少年的這種勸說方式就是——
生5:巧勸、妙勸。
【陳建先教學片段】
師:吳王的“死命令”將勸說之門徹底關閉,誰要是貿然勸說,必定是自尋死路??缮倌陞s另辟蹊徑,你覺得這是怎樣的勸說?
生1:巧勸、智勸。
生2:旁敲側擊地勸。
生3:話中有話地勸。
師:由此可以看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4:少年以打鳥為幌子達到勸說的目的,這樣既可以勸說吳王,又保護了自己,可見少年足智多謀。
師: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
生5:少年說發(fā)現(xiàn)了“一件有趣的事”,成功地將吳王的注意力引到故事上,吳王就不會想到國家大事,而是專心聽故事了。這樣少年才有可能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吳王自己去聯(lián)想、感受。
師:這真是含而不露,實在是高!
【對比賞析】
俗話說:“理不點不明,燈不撥不亮。”由于學生認知能力有限,他們在自主思考感悟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思維障礙,此時需要教師智慧的點撥與引導,使得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洞察錯誤、拓展思維、全面感知文本,最終取得知識與能力并進的教學效果。在這一方面,兩位名師可謂風格迥異,給予聽課者以不同的思考,薛法根老師在學生讀懂了少年所述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將主動權全部交付給學生,彰顯了教學大家的風范。對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薛法根老師既沒有直接拿來,更沒有索性放棄,而是將這兩個問題進行有效地整合提煉,再度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而陳建先老師則依循文本細節(jié)將學生的關注力聚焦在人物特性的體悟上,引導學生在精讀文本的基礎上把握細節(jié),揣摩人物特點,及時進行總結與點撥?!澳偷米〖拍恋米狻薄斑@真是含而不露,實在是高”教師的語言既尊重了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又通過提煉、概括深入點撥,使得學生的認知更加深入化、系統(tǒng)化。
三、依托“復述”感受名師的化解之道
【薛法根教學片段】
師:下面請大家把少年勸說吳王的經(jīng)過用表演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同學們可以借助課文中的描寫來演,也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增加臺詞,設計動作和表情。
師(請出一對學生):大家一起來做導演,對他們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提一提建議。
(全班學生根據(jù)表演提出建議,如大臣稟報時要下跪、低著頭,大王可以做出捋胡須等的動作。)
師:劇本需要旁白,現(xiàn)在請同學們寫一寫,在正式表演之前朗誦旁白。(學生動筆寫)
【陳建先教學片段】
師:少年講述的故事最終讓吳王改變了自己的決定,可是在這之前那么多大臣的勸說都無濟于事,而且吳王親自下了死命令。我們想一想,作為一國之君的吳王在第二天上朝時他會怎么跟大臣們解釋自己的決定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相互合作探討,幫助吳王解決這一難題。
師(待學生討論完畢):哪位“吳王”能夠先聲奪人,第一個跟大臣們解釋解釋?
生:眾位卿家,前些日子,本王意欲攻打楚國,大家一直苦苦相勸,本王都未能同意??墒牵蛱毂就踉趯m中花園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一個故事,讓本王受益匪淺。這故事是這樣的:花園中有一只蟬在樹上愜意地喝著露水,輕松自在地享受著生活的美好,可它沒有想到正有一只螳螂在背后對它虎視眈眈,想要把它給吃掉。而這只蟬更沒有注意到,他身后還有一只黃雀伸長了嘴巴,正準備將螳螂啄食掉。本王立即想到,如果我們真的要攻打楚國,本王不正是這些只看到眼前利益的螳螂嗎?其他諸侯國一定都會對我們的國家虎視眈眈。所以,本王決定收回成命,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可真是位英明之君啊!
【對比賞析】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復述課文內容這項訓練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不少教師認為其可有可無。復述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準確體悟文本的思想內涵,形成自己的語言表達板塊,還要對自身意欲表達的內容進行言語系統(tǒng)的重新加工和組合。而復述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在考量、組織語言系統(tǒng)中提升其遣詞造句的能力,強化言語表達的邏輯認知,促進內在言語的有效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復述教學中,教師切不可將復述置于機械生硬的模式下進行,否則學生將在枯燥無味的言語訓練系統(tǒng)中喪失言語表達的動力和學習興致。
縱觀兩位名師的課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不僅歷經(jīng)了扎實有序地復述訓練,而且整個教學過程可謂巧妙而自然。如薛法根老師以全員參與的集體表演為契機,在準備環(huán)節(jié)內化語言,在調整中生發(fā)語言,在表演中外顯語言,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過程中強化了復述的訓練效益。而陳建先老師通過角色置換的方式,創(chuàng)設出“吳王早朝解釋”的情境,將復述的任務壓力轉化為學生進行角色體驗的無限動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再度回歸文本,展示文本的整體效益,為實現(xiàn)高效的教學形式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