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葉
【摘 要】 古詩文積累到一定程度會產生質的飛躍,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熏陶與修養(yǎng),滋養(yǎng)心靈,以增強人文底蘊,提高綜合素質。而誦讀古詩文是學生學習古詩文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在讀中還古詩以生命與活力。誦讀是有聲的藝術,它不是靜寂的字符。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其樂趣,是我近年反復實踐總結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方法。
【關 鍵 詞】 熟讀;想象;積累;興趣;方法
優(yōu)秀古詩文,積淀了中華傳統(tǒng)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學習它可以使學生體悟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精神、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這些既有助于學生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也有助于學生認識、發(fā)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多背點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準備。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熏陶與修養(yǎng),滋養(yǎng)心靈,以增強人文底蘊,提高綜合素質。我在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古詩文的以下幾點有效閱讀方法:
一、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可以培養(yǎng)的。背誦古詩文對學生而言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要使學生有興趣堅持下去,就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設古詩文誦讀的時間、空間,完善各項措施。我把一個晨讀時間定為新詩介紹,晚自習輔導時交流欣賞,上課前的集體誦讀。學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爭先競背的好習慣。積極造氛圍,班級人手至少一本《中華經典誦讀本》;黑板一角開辟“每周一詩”,午間練字內容選擇名詩名句等,讓學生處處都能見到古詩文,讀背古詩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對背誦古詩文的興趣。
二、方法指導
開展古詩文誦讀絕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給學生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靈活多樣,幫學生巧背。
(一)熟讀成誦法
熟讀成誦法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直面經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樣、水到渠成。要多鼓勵,不要強迫??刹扇〖⒎?、爭章法、小組奪魁、建立班級誦讀明星榜等等,輔導孩子們“誦”出味道來,而不是一味地背誦。碰到學生發(fā)音不準確,就親自給學生做示范,教學生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形成積累,逐步養(yǎng)成整體感悟的能力。
(二)聯(lián)系擴充法
聯(lián)系擴充法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xiàn)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lián)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笨赏瑫r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shù)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tài)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睏钊f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卑堰@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lián)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想象入境法
想象入境法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如讀《出塞》,試圖讓學生化身唐代詩人:登上塞外關城,明月下,望著遼闊的荒野,會想起什么呢——秦筑長城、漢衛(wèi)邊關、唐朝為了戍守邊境,這關城,從秦漢到現(xiàn)在,灑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戰(zhàn)爭卻為什么連年不斷……只有充分發(fā)揮想象,就能較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
(四)表演激趣法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我精心設置導語,引導學生進入想象空間。如在學習清代詩人袁枚的詩作《所見》時,我假扮大詩人袁枚:“有一天,我在書房研墨作詩,忽然感到天氣悶熱難耐,于是,我就手搖扇子出來散步。走到一個樹林邊,我立馬被眼前的情境驚呆了。那么,詩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請學生自由讀詩文。”這樣,學生在好奇與想象中去閱讀本詩,就會使想象的畫面具體、形象起來。這時,老師再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出示詩歌掛圖,使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與眼前的畫面相對照,整體感知了詩歌內容。此時,再讓學生進行情境講述,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這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背誦方法之一。學生入情入境的背誦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詩內容,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融合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先讓學生自由讀詩文,教師可適當范讀。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就這樣讀起來!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文化教養(yǎng)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習”而已。熟讀古詩、自悟自得。我們贊同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組織者對古詩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變成了標準答案,這恰恰是古詩文教學的弊病。教學中,應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行多讀幾遍,并讀給同桌聽,通過熟讀慢慢體會詩的意境。通過熟讀,質疑解疑,達到自悟自得,適度講解,誦讀體會。
實踐證明,我們把古詩文誦讀活動與日常的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在課內指導、課外延伸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讀經典古文,不僅讓傳統(tǒng)文化精華古為今用,還在孩子身上重煥生機,心靈接受著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禮。因此,古詩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之重點,更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優(yōu)秀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
【參考資料】
[1] 言鼎. 古詩文誦讀[M]. 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7.
[2] 李穎. 談古詩文誦讀教學的特點及作用[J]. 考試周刊,2015(20).
[3] 陳春梅. 古詩文的誦讀教學方法淺探[J]. 語文學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