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倡,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并介紹了8種走路健身的方法,還對應列出了適宜人群、動作要領(lǐng)和運動功效,在此,醫(yī)學專家給予具體點評。
1. 快走 適宜大多數(shù)人
動作要領(lǐng):健步走每次在30~60分鐘為宜,沒有大段的鍛煉時間,可以每次走10分鐘,每天加起來至少30分鐘的走路運動。一小時走5~6公里(每分鐘步行100~120步),一周堅持5~6次的健步走。走的時候要感到氣喘、但是還能說話,這種強度比較合適。美國和日本等國建議,為了保持健康每天最好走1萬步。
運動功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降壓、預防骨質(zhì)疏松、減肥、預防及控制糖尿病等。
【專家點評】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健步走都是值得推廣的廉價處方。但是快步走并非人人適宜。有心臟病、氣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膝關(guān)節(jié)較弱容易酸痛的人,不宜快走。
2. 擺臂大步走 適宜年輕人
動作要領(lǐng):走路的時候把雙臂前后擺動起來,前手擺臂伸掌盡量高過頭頂,后手擺臂要隨勢后擺伸直,盡量邁大步。行走的快慢因人而異,最好走到氣微喘,心跳在100次/分左右。
運動功效:提高心臟活力、舒筋強肌、消脂減重。全身肌肉骨骼都運動起來,可以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
【專家點評】擺臂大步走并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膝蓋、軟骨、韌帶、肌肉等承受的壓力和磨損會大得多,加重腿部和關(guān)節(jié)的負擔。身體好的年輕人可以選擇此種鍛煉方法。
3. 上下拍手走 適宜中老年鍛煉者,腰、背、肩傷痛者
動作要領(lǐng):在走路時雙手先在自己頭頂上拍一下掌,然后手放到背后在屁股后面拍一下,這樣上一下、下一下交替進行。一般按照腳走兩步、手拍一下掌的節(jié)奏運動。走路的時候要盡量邁大步。
運動功效:走路時雙手上拍和下拍,能夠充分活動肩關(guān)節(jié)和頸部、背部,緩解肩頸背部的酸痛。
【專家點評】手掌拍擊能加強末梢血液循環(huán),達到舒筋強肌、活血化瘀的目的。雙手上舉的活動,可以擴胸。注意頭頂不能隨便拍,拍的力度不能過重。
4. 原地踏步走 適宜老年鍛煉者,傷病初愈者
動作要領(lǐng):在室內(nèi)或者室外任何地方,原地抬腿踏步走。有能力的,可以把大腿抬高些踏步走,注意擺動兩臂。
運動功效:增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腿部力量,增加體力。
【專家點評】原地踏步是輕微運動量,非常有助于增加肺活量。要求全身放松,抬頭,目視前方,略挺胸,微收腹;兩臂前后擺動,大腿帶動小腿踏步,提足跟,腳尖不離開地面,步伐要輕松而穩(wěn)健,自然而有節(jié)律。踏步的同時,兩手旋轉(zhuǎn)按摩腹部,每走一步按摩一圈,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可以增強胃腸道功能,適用于有胃腸道疾病的人。老年鍛煉者和傷病初愈者高抬腿踏步時要注意,后背最好靠近墻,以防高抬腿時身體后仰摔倒。膝關(guān)節(jié)較弱,容易酸痛的人,可以走得慢些,腿不要抬得太高。
5. 越野杖行走 適宜一般人群
動作要領(lǐng):這是一項在歐洲非常盛行的運動,又稱為越野走。行走的時候借助兩支手杖,四肢同時參與運動。越野走比散步有效,比慢跑安全,是健步走的升級版。
運動功效:在運動中保護膝關(guān)節(jié),增強心臟功能,提高健身效率。由于上肢參與活動,在行走中能增強運動強度,心率比一般的行走要提高5~17次/分,但不會感到勞累。利用手杖鍛煉了上肢、肩、頸、背等部位,可以多消耗20%~46%的熱量,因而有減肥作用。
【專家點評】這種行走方式并非人人適宜。有心臟病、肺病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選擇前要咨詢醫(yī)生。膝關(guān)節(jié)較弱容易酸痛的人,這種走法也不宜。
6. 上下樓梯走 適宜下肢沒有陳舊性損傷的人群
動作要領(lǐng):在爬樓梯的時候上身要保持挺拔,注意力集中在腿和腳上,不要傾斜身體或?qū)⑸眢w重心前移。登樓梯以慢登為宜。一秒鐘一個臺階,速度要均勻,以不感到明顯緊張和吃力為度。一步一級臺階,從容不迫地登;還可以一步登兩級臺階甚至三級。鍛煉腿部不同的肌肉。
運動功效:能夠消耗體內(nèi)脂肪,增強心肺功能,增強腿部力量,預防骨質(zhì)疏松。
【專家點評】爬樓梯時腰部、臀部、大腿部都用力較大,從而使這些部位的脂肪消耗加快,有利于減肥。上下樓梯鍛煉要注意技術(shù),上樓時上身微前傾、屈膝抬腿,前腳掌落在臺階中部,落穩(wěn)后隨即蹬伸支撐腿向上邁步;下樓時身體略后仰、肌肉放松,前腳掌交替落在臺階中部。
7. 倒步走 適宜動作無障礙的人,對腰背痛者尤佳
動作要領(lǐng):小腿帶動大腿,小步往后退;腰背、脖頸要挺直。注意選擇合適的場所,全神貫注,左顧右盼,對身后道路的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
運動功效:提高腰背肌肉力量,改善腰背痛癥狀;提高自身平衡能力;增強腿部肌肉力量;增加運動的能量消耗。
【專家點評】正常行走的時候,足跟先著地,然后過渡到足底、前足,最后足趾抬離地面。而倒走的時候,向后邁步,足趾先接觸地面,然后前足著地支撐,接著過渡到足底、足跟,最后足跟抬起。倒走和正常行走的不同點,是足趾和前足受到地面的沖擊較大,因此對于足部第一跖趾關(guān)節(jié)有炎癥和外翻(俗稱大骨拐)以及扁平足、足弓塌陷的朋友,倒走的時候可能導致病情加重,需要謹慎選擇。
8. 水中行走 適宜所有人群;特別是年老體弱、腿腳關(guān)節(jié)有傷者
動作要領(lǐng):水中行走適用范圍廣。不論男女老幼,也不管會否游泳,基本都可嘗試。水中行走,走的姿勢可多種多樣:正走、反走、側(cè)身走;大步、碎步、原地踏步、蹬跳……在水中行走時,兩臂可以在水中或浮在水面做劃水、擺臂、掄臂等動作,這樣可使這些肌群都得到有效的鍛煉。
運動功效:保護膝關(guān)節(jié),增強心臟功能,提高健身效率。
【專家點評】與陸地行走相比,水中行走要克服更大的阻力,對肌肉力量和內(nèi)臟器官功能的鍛煉更為有效。水中行走不僅有助于提高肢體的靈活性,也讓手、后背、臀部和膝蓋的力量增強。有研究顯示,練習水中行走,能增強骨骼和肌肉力量,鍛煉身體的協(xié)調(diào)平衡能力,防止摔倒,尤其適合老年女性。水中行走雖然較陸地行走費力,但水的浮力使膝關(guān)節(jié)負重小,膝關(guān)節(jié)周圍的肌肉和肌腱也能夠得到充分的舒展。所以水中行走不易造成下肢損傷,并且成為輕度傷病患者的康復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