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超
摘 要:延安時期,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分子,在落后的經濟條件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出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等為內涵的延安精神。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秉承著這股精神,全力推進廉政建設,通過加強廉潔教育、創(chuàng)建清廉政府、健全廉政法規(guī)、鑄造清明風尚等措施,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者統一于廉潔政治建設的實踐中,開創(chuàng)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廉潔政治建設道路,為當代中國共產黨的黨風廉政建設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歷史經驗。
關鍵詞:延安時期;反腐倡廉;中國共產黨;延安精神
一、延安精神是延安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生成的一種革命精神
1941年至1942年,抗日戰(zhàn)爭處于異常艱難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和邊區(qū)政權在經濟和軍事上遭受著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雙重包圍,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邊去政權面臨著及其嚴重的生存危機。為了克服困難,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號召和帶領下,邊區(qū)開展了大生產和節(jié)約運動,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中心內容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這一套革命的社會道德觀念,被中國共產黨人視為革命事業(yè)能夠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根源,集中體現了毛澤東等人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準則。在這些價值觀念的支配下,在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內實行真正的生活待遇上的平等和民主;黨員干部在生活方式上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與百姓打成一片;廣大黨員干部以身作則,不怕苦、不怕死,全心全意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同時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克服一切困難,趕走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專制獨裁的國民黨統治,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精神武器。
二、延安精神是中國革命先期精神傳承的產物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致力于人類解放的政黨,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是中國共產黨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奮斗目標。基于此,黨在不同革命斗爭時期先后形成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如中央蘇區(qū)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無論是哪種精神,都包含了堅定理想、團結一致、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敢于犧牲、為人民服務等思想。而延安精神是集其大成,不但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更使之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正是由于這種精神的存在,使得共產黨和人民的力量在延安政治經濟異常艱難的情況下,還能不斷戰(zhàn)勝困難,不斷發(fā)展和壯大,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一個人間奇跡,贏得了革命事業(yè)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三、延安精神的形成與黨的反腐倡廉建設密不可分
延安時期,邊區(qū)和各個根據地既面臨著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同時又面臨著黨內某些干部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等腐敗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廉政建設關系到革命政權能否生存和發(fā)展下去,中國共產黨從創(chuàng)建邊區(qū)政權開始,就把創(chuàng)造廉潔政府作為革命政權奮斗的目標。在1937年8月制定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就鮮明地提出:“鏟除貪官污吏,建立廉潔政府。”①在此之后,黨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僅推進了廉政建設,也培育了延安精神。如開展的整風運動、大生產和節(jié)約運動等,使延安精神有自發(fā)變?yōu)樽杂X,使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信念深入人心。可見,在黨的反腐倡廉建設中,大力倡導和弘揚的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培育了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和為人民服務等思想和作風,成為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構成部分。
四、延安精神是黨贏得民心,奪取政權的必要條件
在延安,中國共產黨贏得了老百姓廣泛的支持,也給訪問延安的中外友好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國學者福爾曼在他的《來自紅色的報告》一書中對邊區(qū)政府這樣寫道:“以艱苦奮斗接近民眾、保護民眾利益的模范作用,改造過去時代腐敗的政治機構,實行政府的民選,澄清中國幾千年來的官民對立的官僚制度,肅清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衙門惡習……使邊區(qū)各級政府真正成為普通民眾自己的政府,真正成為全民族需要的、抗日的、民主的、廉潔的政府”?!皬膩頉]有一支軍隊能像八路軍這樣,又能作戰(zhàn)又能生產,并且與人民相處的很好”。②
偉大的革命實踐成就了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了偉大的革命事業(yè)。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具備延安精神,才使得越來越多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先進分子加入到其中來,也讓中國共產黨越發(fā)的壯大起來,成為中國最富有朝氣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保護人民的利益,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從而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與擁護,也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肯定。中國共產黨正是保持延安精神,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不離不棄,最終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肯定,為黨的建設和發(fā)展、中國革命的勝利和黨在全國范圍執(zhí)政并開始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當代中國共產黨的黨風廉政建設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歷史經驗。
注釋:
①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②[美]哈勵遜·福爾曼:《來自紅色中國的報告》,熊建華譯,解放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