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琴
認真研讀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努力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習作大多以話題的形式出現(xiàn),給師生創(chuàng)造空間,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但對于很多學生來說,習作仍是他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是他們快樂童年的“苦差”。他們在寫作時眉頭緊鎖,痛苦不堪,怎一個“愁”字了得?
究其根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材中的習作訓練內容與學生的習作需求沒有有效“對接”。如果我們讓教材中的習作真正貼近學生生活,就會使他們有話想寫,有話可寫,從而實現(xiàn)教材習作訓練目標的“軟著路”。
一、 趣化——讓訓練內容貼近學生
蘇教版語文第八冊習作五習作訓練內容如下:植物王國里有無窮的奧秘。請選擇一兩種植物,仔細觀察、認真研究,然后把你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寫下來。
如果沒有充分準備,習作課上學生就會“望洋興嘆”。如何在“教材習作”與學生“自由言說”之間找到平衡呢?為了達成習作訓練目標,筆者把這次習作內容變成一個有趣的活動——“植物朋友大揭秘”:
1.親密接觸:筆者提醒學生觀察校園、小區(qū)、公園內的植物,發(fā)現(xiàn)平常植物身上的奧秘,也可以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走進植物園,去親密接觸神奇的植物,發(fā)現(xiàn)植物王國的奧秘。
2.百家講壇:筆者讓學生開展“百家講壇”活動,讓他們介紹植物朋友的小秘密,采用互動交流的方法,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大家分享。
3.小報揭秘:為了弄清楚植物生長過程中的一些秘密,學生向植物園的工作人員請教,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編寫出豐富多彩的植物小報,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神奇的植物。他們興趣盎然,忙得不亦樂乎。
雖然沒有讓學生寫作文,但本次習作的訓練內容已經化為有趣的活動。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們要了解學生的興趣,估摸他們的“趣向”,投其所“趣”,將習作訓練內容巧妙“趣化”為富有情趣的活動,貼近學生的需求,讓他們產生愿意接受挑戰(zhàn)的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激發(fā)他們的習作興趣,增強他們的體驗、豐富他們的情感、激發(fā)他們的表達欲望。
二、 轉化——讓訓練目標切近學生
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習作七的訓練內容是:把喜愛的玩具帶到學校來,擺一擺、玩一玩,再編一個童話故事。學生帶來了各種玩具,玩得不亦樂乎。但是當教師讓他們編故事時,他們一個個耷拉著腦袋,愁眉苦臉。
在學生經歷“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思維阻塞時,筆者“雪中送炭”,適時改變策略——轉化訓練目標:在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聚焦”這些玩具動物的特點,結合動物的特點編故事。學生抓住動物的特點合理想象,思路豁然開朗,走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生1:我?guī)淼氖谴题〗悖郎喩硎谴?,但是她想穿時裝參加“動物時裝秀”,結果把好幾件衣服戳破了……
生2:我這只玩具是一只小烏賊。烏賊最大的特點是會噴墨汁。這只愛搗亂的“小淘氣”在海洋世界盡情搗亂之后,受到了懲罰。
生3:我這次的玩具是小豬,他可是個貪吃的家伙,你看他還在舔嘴唇呢!他開了一家快遞公司,可是他管不住自己的饞嘴,接二連三把顧客快遞的美食偷吃了……
生4:我這只憨厚可愛的熊貓妹妹是不是很可愛?熊貓妹妹也有自己的煩惱,就是想拍一張彩照。她到機靈猴照相館,機靈猴幫她精心打扮,穿上彩色的裙子,戴上帽子,圍上漂亮的花圍巾,熊貓妹妹拍到了漂亮的彩照,可高興啦!
……
在日常習作教學中,教師順學而教,考慮學生的需求,適當轉化習作訓練內容,讓學生習作訓練內容有一個“抓手”,學生就會積極思考,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習作訓練過程中。轉化一下訓練內容,給學生一個新的臺階,學生就會拾級而上,步入自由言說的美妙境界。
三、 童化——讓訓練內容適合學生
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習作五的習作話題是“成長的煩惱”:大人們總說“小孩子是最無憂無慮的”。殊不知,我們也有許多成長的煩惱,它們有的來自學習的壓力,有的來自家庭的種種困擾,有的來自與同學交往中的困惑……你的煩惱是什么?又因什么而煩惱?請圍繞“成長的煩惱”這個話題寫一篇習作。
應該說這樣的訓練內容比較寬泛,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煩惱,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學習負擔重、老師作業(yè)多、父母不理解自己……這千篇一律的煩惱堵塞了學生的思路。靜思默想,學生的“從眾”其實是習作“畏難”情緒和對傾吐煩惱的顧慮。于是筆者“身先士卒”,從自己的煩惱說起:健忘的煩惱、減肥的煩惱、“追劇”的煩惱……當筆者談到自己的煩惱時,教室里談笑風生,情趣盎然。筆者的煩惱猶如煙花的引線,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材在課堂里綻放出絢麗的色彩:當班干部的苦惱、名字的煩惱、近視眼的煩惱、矯正牙齒的煩惱、個子矮的煩惱、補習班的煩惱、作為教師子女的煩惱……
在習作教學中,只要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童化”命題,用“孩子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用“孩子的耳朵”去傾聽,用“孩子的心靈”去感受,“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適時重構、轉換,激活教材習作中的兒童因子,就能讓學生找到抒發(fā)情感的“豁口”,大膽表達內心的想法。
在習作教學中,只要我們把“學情”作為習作教學的“坐標”,就會讓習作訓練內容實現(xiàn)“軟著陸”,讓教材習作成為學生傾訴的需要,從而讓學生的言語足跡在童年的小徑上不斷向前延伸。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