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繼林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的任務不僅指掌握基礎知識,也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核心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而問題意識在思維過程和創(chuàng)新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石。
關鍵詞:課堂提問;語文閱讀;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8-383-01
提問是課堂教學方法的一種,也是教師比較常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課堂提問直接關系到教學的進程和效果,影響到學生的發(fā)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學到知識和發(fā)展技能,給學生搭建一個有效學習的平臺。
一、要精選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的問題一定要經(jīng)過精心篩選,避免隨意性。問題選擇得當,能激發(fā)學生思維共鳴,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但是,如果選擇的不恰當,容易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難以達到教學目的。
1、提問要緊扣教學的重點。避免漫無邊際、隨意性的提問。
2、提問要疑而不難,引人入勝。提問的難易應該控制在學生經(jīng)過聽取教師講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夠回答出來的程度。
3、提問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盡可能選擇一些與學生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問題,激發(fā)學生尋求答案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4、提問的問題要給學生以競爭性,思考力。避免自問自答式的提問,也要注意一唱一和式的問題。
一個好的提問應該包含基本知識廣泛、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難度深淺得當、與其他問題關聯(lián)密切、有較大的引申余地、問題答案靈活而不呆板。教學提問課堂上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功夫在課堂外。要求教師既備教材、備教法,又要備學生,是教師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按照教學規(guī)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的結果。
二、把握時機提問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要注意時機。時機得當就能夠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時機不當就會分散學生的精力,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在一堂課開始時設疑提問,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在課堂中間提問,應根據(jù)課堂教學實際需要,選擇學生注意力最集中、興趣最旺盛的時候實施,因為此時學生急切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激起疑問的火花,以便觸發(fā)他們的思維興奮,集中聽課注意力。
在課尾提問,既可以考察學生對本堂課所學的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認識到所講授內(nèi)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補缺,同時又可以引導學生預習下一節(jié)新課內(nèi)容,一舉兩得。
三、在課題處設問,預想設計富有吸引力的問題
課題往往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它是一篇課文的高度濃縮,仿佛是文章的眼睛。圍繞課題設計富有吸引力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如《草船借箭》一文題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騙”來的,為什么偏偏用“借”呢?這不但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暗示了這些“箭”在以后的對曹作戰(zhàn)中是要“還”的。抓一字而動全篇,一石激起千層浪。
四、在主要內(nèi)容上設問,預想設計富有整體性的問題
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感到一讀就懂,但又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結構線索,因而對課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師從全篇的主要內(nèi)容入手,精心設計提問,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可以預想提出這樣的問題:親人指的是誰?再見了親人是誰說的?志愿軍把朝鮮人民當作親人,可見情誼非常深厚,課文是從哪些段落表現(xiàn)他們情誼深厚的?通過三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從整體上看清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五、在文章的要害處設問,抓文章的“文眼”和“情眼”提問
抓住文眼提問,一石擊起千層浪?!拔难邸保歉Q看主題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脈絡的章節(jié),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聯(lián)系的關鍵。抓住文眼,即抓住了作品中表現(xiàn)作者感情的畫龍點睛之處,從而使學生細細品味,好好體會,感悟文章濃烈的感情。如《詹天佑》一文伊始便道出了: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教師可以抓住此點睛處,進一步挖掘:詹天佑的杰出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愛國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進而去體會全文的主題。以情感的聚焦點為突破口。有些課文沒有很明顯的文眼,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備課,把握好課文的情感緯度,從情感的聚焦點切入設置主問題。如《西風胡楊》一課,作者贊胡楊的什么?悲胡楊的什么?贊和悲之間有什么關系?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進而讓學生理解胡楊的品格之高及所處環(huán)境之劣,以及作者對胡楊對環(huán)境保護的熱愛和關注。
六、選擇矛盾處提問
有些文章的內(nèi)容之間,內(nèi)容與形式之間,語言之間常存在著某些矛盾現(xiàn)象。這些矛盾其實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閱讀時,注意這些矛盾,并問"為什么",能促進對文章的理解。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矛盾進行質(zhì)疑,可創(chuàng)設憤悱情境,從而訓練思維,以統(tǒng)一認識,求得正確而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學《西門豹》一文時,我們可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設問:"西門豹明知近年來漳河沒發(fā)大水是因為干旱的緣故,為何還要夸河伯真靈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可以形成一種有價值的課堂沖突,然后再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便可讓他們充分認識西門豹將計就計、正話反說的藝術,領略西門豹足智多謀的風采。
七、選擇疑難處提問
學生面對一篇閱讀材料,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接受的信息總有不相適應的地方。這就是課文中的疑難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緊扣這些疑難點質(zhì)疑,就可引導學生改變思維方向,進入探索的情境,以淺化難。再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當學生在大體了解了歷史背景、事件結果之后,而對其結果出乎意料時,就可順勢引導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諸葛亮敢這么輕易地接受周瑜的任務呢?其奧妙到底是什么呢?這樣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受到深層次的思維訓練。
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把產(chǎn)生的新問題作為教學的結束點,把探究的觸角延展到課外,讓“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強化能力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