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琳
【內容提要】語文教學要解決課堂實際問題,筆者進行過多次探索,將問題的鋪墊歸納為三種,這就是“情景鋪墊”、“內容鋪墊”、“學生鋪墊”,力圖將課堂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達成高效課堂之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景鋪墊 內容鋪墊 學生鋪墊 高效課堂
語文教學當然離不開問題的設計與提問,問題一旦被設計提出,便要施之于,促使學生閱讀文本思考。這里,教師將問題拋給學生卻又有諸多問題,比如,問題怎樣提出?問題提出之前,學生有無回答的準備?問題提出之后,學生又有無回答的能力?問題即便解決,它能不能牽涉下文?種種問題都可以上升為教學藝術,都是一門學問,需要教師作深入探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將問題的鋪墊歸納為三種:
一是情景鋪墊。一個問題總有產生的背景,如果教師能在此背景中做文章,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景,一方面豐富了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實現(xiàn)了對學生的引導。如執(zhí)教《寡人之于國也》,為了弄清本文圍繞的中心論題,我在本文的時代背景之上進行了設計: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頻繁,人口傷亡慘重。一個國家為求安定、為求富強,就不得不發(fā)展生產,鞏固國防,而在當時科技并不發(fā)達的年代,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應該是人。因此我們看到梁惠王一開始非常在意什么?這樣學生很自然想到“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這句,中心論題自然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而被他們深深記住。
二是內容鋪墊。問題是文本內容的外現(xiàn),它從文本內容中來,最終又要回歸文本內容。在提出問題前,將前面的內容作一下交代,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思考前因后果,那么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如教學《過秦論》第四段陳涉內容時,如果直接發(fā)問:本段作者寫到誰?突出了他的什么特征?假如學生對于之前的內容不夠熟悉,再遇到這種單刀直入式的提問,可能會一臉茫然。換言之,這時,我運用了內容鋪墊,提到前文都在寫秦王,而本段轉寫到誰?當學生明白了對象的概念,便很容易想到陳涉。再提到前面幾段都是在表現(xiàn)秦強,而本段則突出陳涉什么特點?有了強的呼喚,學生關注力量的特點,也會強烈感覺出陳涉之弱,教學空間被拓展開來,學生沉浸在文本當中,問題的價值也會顯現(xiàn)。
三是學生鋪墊。問題的主體是學生,問題的價值也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當學生能夠主動提出超出教師預設的問題時,問題也就成熟了,即便問題在課堂上沒有被解決,但是它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引導了學生的閱讀,這是比得出一個簡單答案的意義要大得多。如在執(zhí)教《勸學》時,當講到“而”的用法時,舉到了“登高而招”,學生形成兩種意見:一是“而”為承接關系,理由:登上高出,才有招手的動作,“而”的前后存在先后關系;二是“而”為修飾關系,理由:怎樣招手?登上高處的招手,“而”的前后存在修飾關系。有的學生便提出:“而”表示承接關系與表示修飾關系有什么區(qū)別?接著學生針對此文展開討論,有的還舉了以前文章中的例子進行說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自覺發(fā)問,自覺思維,問題提出也不生硬。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的問題無論怎樣提出,必須著眼于學生,學生對于提出的問題能積極反應,能由問題進入文本,能有自己的觀點,那么問題的提出就是適逢時機,恰到好處。教師也可以在這一條路上多作嘗試,以便走得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