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祁蓉(1986-),女,蒙古族,青海省西寧人,青海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MPA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摘 要:輿情,特別是網(wǎng)絡輿情對當今中國公共治理通過兩種途徑產生作用,如何正確對待民意,實現(xiàn)官民良性互動的探討意義重大。
關鍵詞:網(wǎng)絡輿情;途徑;民意
近年來,輿論特別是網(wǎng)絡輿論在我國公共治理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數(shù)度倒逼相關部門改變決策,進而對整個中國社會之發(fā)展乃至走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梢园l(fā)現(xiàn),這種影響大致循著兩種路徑發(fā)揮作用。
一種路徑是輿論介入個體性事件、地方性事件,使其成為特大輿情事件,進而影響決策。因為媒體、網(wǎng)民的關注而改變個體的際遇,在中國早已不新鮮,2010年的江西宜黃自焚事件堪稱典型。但因為個體性的事件而導致社會面的改變仍相對較少,除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導致強制收容遣送制度廢除外,近年鮮有所聞。但當時的互聯(lián)網(wǎng)特別是網(wǎng)絡輿論還不夠突出。湖南永州唐慧事件即屬于該路徑的典型代表,正是因為以微博為發(fā)軔點和主力軍的網(wǎng)絡輿論的關注,促使湖南省委介入調查并最終取消了對唐慧的勞教決定,而且引發(fā)了對勞教制度的新一輪的批評,甚至在聲勢浩大的釣魚島事件游行中都出現(xiàn)了“廢除勞教再保釣,免得保釣被勞教”之類的標語。新領導層注意并回應了這種呼聲。2013年1月7日召開的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將“推進勞教制度改革”作為2013年政法工作“四項改革”之一。
相比較而言,地方性事件因為輿論的介入而演化為特大輿情事件就普遍得多。近年來頻發(fā)的鄰避運動堪屬典型。從四川什邡到江蘇啟東再到浙江寧波,這些因為擔心環(huán)境污染問題而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無一不賴網(wǎng)民們的關注而擴散開來,給當?shù)毓俜皆斐闪藦姶蟮妮浾搲毫?。其基本邏輯是:移動互?lián)網(wǎng)和社交類媒體的發(fā)展縮小甚至消弭了時空,現(xiàn)場即時呈現(xiàn)、網(wǎng)民迅速反饋?,F(xiàn)場民眾能從網(wǎng)絡上獲得大量的支持,“同伴”的存在堅定了他們的合法性、壯大了他們的勇氣;網(wǎng)民能從網(wǎng)絡上找到大量的文字、圖片乃至視頻,逼真的現(xiàn)場存在感更容易激起他們同情、憤慨、感同身受等情緒,激化輿論的進一步擴張。這種情況下,當?shù)毓俜揭呀?jīng)不能以“鴕鳥”之法來處理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妥協(xié)”,決策就這樣被改變。
另一種路徑是輿論單純地作為輿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酵,態(tài)度傾向高度一致(多數(shù)情況下是反對),輿情態(tài)勢持續(xù)高位,直至有關部門注意并順應民意做出改變。青島于2012年3月啟動大規(guī)模的植樹增綠行動后,“毀草種樹”、“橋下種樹”、“海邊種樹”、“密集種樹”等現(xiàn)象被零星地上傳到了網(wǎng)絡,很快就遭到了網(wǎng)民們的批評,網(wǎng)民如接力、競賽般地挖掘各種種樹“怪相”,窮追猛打、咄咄逼人的追問迫使當?shù)卣块T不得不在網(wǎng)絡與之互動,最終坦誠錯誤并做出相應更正。
更典型的是“延遲退休”事件。2012年6月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答復人民網(wǎng)網(wǎng)友”的形式披露了“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yǎng)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的消息,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和一致反對,以至于人民網(wǎng)的專題調查竟吸引了近150萬網(wǎng)民參與投票,其中高達94.2%的受調查網(wǎng)民明確表示反對。在之后的兩周內,該話題一直高居各論壇、微博熱門話題榜不下,憤怒情緒甚至蔓延到了對公務員退休金、“三公”消費、社保虧空等話題。最終,人社部不得不以接受人民日報采訪的形式強調“現(xiàn)行法定退休年齡不會立刻調整”,并明確表示會“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充分考慮不同群體間的公平公正,在逐步達成共識后再實施”。
與第一種路徑相比較,第二種路徑的事情少了突發(fā)性、多了日常性,以關系日常生活和切實利益為主要特征,相關決策往往是被認為違背了常理或利益,“搶黃燈扣6分”事件就屬這一類型。與第一種路徑可能致使官民之間矛盾激化甚至沖突化不同的是,第二種路徑若妥善處理則會打造成官民良性互動、網(wǎng)絡有效問政之樣板。
每一次的決策改變,都會換來輿論勝利般的歡呼。但輿論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夠“勝利”。北京、上海等地的異地高考政策遲遲未能出臺之際,也有不少網(wǎng)民從社會公平、個人利益等角度呼吁,甚至發(fā)生了京籍家長上訪北京市教委并與非京籍家長起沖突、上海外來人口子女與當?shù)孛癖娢⒉凹s辯”等事件,引發(fā)了不少網(wǎng)民的關注。但京滬兩地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異地高考政策卻依然因其對家長前置條件的高要求而遭輿論批評,更有網(wǎng)民直言異地高考是“最拼爹”的不公。
無獨有偶,牽動億萬民眾切身利益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依然處在“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尷尬境地,引發(fā)了對領導層改革的決心和能力的質疑,輿論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更重要的是,這種有關改革阻力的想象約深刻,對將來出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期望也就越高。
諸如此類未能或者不能順應輿論的公共治理事件還有很多。特別是諸如蘭州市長名表門等事件,官方調查結論和處理措施不僅難以平息輿論,反而刺激了輿論的進一步高漲。但相關部門依然沒有“順應民意”,最終在一片罵聲中逐漸平息,對執(zhí)政合法性、政府公信力的損害極為嚴重。
逆民意行事的原因,大致有三:
既得利益者?,F(xiàn)實社會中,符合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的政策畢竟只是少數(shù),任何政策、措施總要損害到部分人的利益。假如這部分人屬于強勢群體但又缺乏社會公正信念,那么就可能會阻止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由此形成阻力。當民意對抗利益,激烈的博弈不可避免,以后者為導向的決策自然是逆民意而動。
施政主動權。不可否認的是,部分政府部門人員會存在這樣的觀念,即擔心凡事皆順民意可能導致輿論的狂飆,動輒以民意相脅迫,致使政府部門不能按照既定方案施政,甚至完全喪失主動權,淪于疲于應對輿論又屢遭其批評、嘲諷的尷尬境地。
輿論正確性。第二種原因至少在“輿論并非永遠”正確這一基礎上是成立的。一方面是輿論的全面性問題,特別是網(wǎng)絡輿論的群體性特征往往會很鮮明,是否真正代表民意有些時候仍需打個問號;另一方面是輿論的正當性問題,特別是隨著網(wǎng)絡水軍等的猖狂,操控輿論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兩方面作用下的順應民意,可能帶來的是對那些“沉默的多數(shù)”的傷害。
這就構成了一個是否順應民意的困境。
解決之道或許就在孔夫子的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批評者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據(jù)此反對孔子的唯智論調和精英傾向;贊譽者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借以宣揚孔子的民本色彩和教化主義。解決民意影響決策困境的方法,就在于后者。
面對輿論、面對民意,要大膽研判、細致求證。研判的對象是民意的正確性,求證的依據(jù)是科學、民生。從決策是否符合科學原則、是否符合民眾利益來判斷,不難判斷民意正確與否。正當?shù)拿褚?,順應即可,不應也不需要考慮太多。只要真正做到“成績說夠、問題講透”,實事求是地亮明成就、解決問題,施政的主動權就不會喪失。
不正當?shù)拿褚猓矣?、善于去引導。民意好比一面鏡子,自己的臉臟了確實要洗,但鏡子臟了也需常拂拭。畢竟,民意是種情緒化的東西,一味遷就確會導致進退失據(jù),甚至給民眾以“朝令夕改”、公信不足的印象。引導要說實話,空話、假話、套話最難為輿論所接受,對它們的批評、嘲諷總是無以復加。引導要會說話,正確的話、實在的話未必是合適的話,要講場合、講對象、講情境,切忌嚴重偏離民眾的生活認知與感受。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意正確,就順應;民意不正確,就在尊重的基礎上將其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考驗的固然是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但收獲的終將是官民良性互動的碩果。(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