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園園
幼兒園的孩子到底應不應該受到獎懲?特別是在教育教學方面的開展和一些規(guī)則規(guī)矩的遵守上這一直困擾著很多幼兒教師。不難說獎懲對幼兒有一定的激勵作用,畢竟幼兒不像成人,他們自控能力很低,所以一定的獎懲制度對幼兒有一定的影響。關于獎懲,我覺得關鍵在于這個度。
我記得有一個老師,他們班幼兒的常規(guī)很差,上課幼兒坐不住,靜不下來,課堂紀律很差,于是這位老師就開展了一項常規(guī):好的幼兒就能得到獎勵的策略。具體怎么實施呢?開始,上課坐端正的、不講話的幼兒得一顆五角星,一開始,幼兒吃這一套,個個都做得很好,后來老師發(fā)現(xiàn),上課雖然不講話了,但是幼兒的注意力還是不能很集中,舉手回答問題的幼兒很少,于是老師又說,上課舉手兩次以上的小朋友,獎勵一顆五角星,很顯然,剛開始這個政策很有效,到后來老師一遇到有幼兒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拿五角星政策來“引誘”,漸漸發(fā)現(xiàn),五角星不但越來越不奏效,而且先前奏效的上課不講話,多舉手也都回到原來一開始的狀態(tài),很顯然,幼兒一方面是對這個政策的獎勵不感興趣了,另一方面是太多方面的獎勵政策導致幼兒常規(guī)生活的疲乏性。
再說說懲罰,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的發(fā)育是不完善的,他無法像個成人一樣領會老師的教育和想法,很多時候做的事情會惹老師生氣,于是乎,一些脾氣暴躁的老師就會進行“懲罰教育”。作業(yè)不完成罰站,吃飯紀律差就站著吃,欺負小朋友就請家長,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就不允許玩……關于懲罰我一直是反對的,自我從教以來我一直銘記著有個老師曾跟我說過:不要發(fā)脾氣,特別不要對孩子發(fā)脾氣,你發(fā)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發(fā)生更壞的事件,又怎么發(fā)更大的脾氣?萬一發(fā)脾氣之后無效,又該怎么辦?而且暴力會對幼兒造成的不光光是身體上的傷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傷害。
那么到底該不該實行獎懲制度呢?有一個老師,我覺得相對來講他的獎勵制度還是比較有效的,該班在數(shù)學方面一直發(fā)展得不是很好,很多時候不是幼兒無法接受教學活動中的內(nèi)容,就是操作時出現(xiàn)粗心的錯誤,老師一再強調要仔細慢慢地做卻都達不到明顯的效果,于是該老師決定實行獎卡制度,只要上過數(shù)學活動,操作時一次性做到全對,不做修改,就得到獎卡一張,集齊5張獎卡就可得到一個小禮物。剛開始大家都很想得到獎卡,積極性很高,于是做作業(yè)時都特別認真,但是結果還是不行,大部分幼兒覺得這個獎卡太難得了,于是老師在批改作業(yè)的時候,把這個幼兒叫過來“特別談話”,“你明明就能拿到獎卡的,就差這么一點點,為什么差這么一點點,你明明會做?。【鸵驗椴蛔屑?,把6寫反,下次一定要看清楚題目,做完后再檢查一遍,你能答應老師下次做到嗎?”
漸漸的,該班的幼兒對數(shù)學活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這不僅僅是獎卡這一獎勵手段的誘惑,更多的是孩子在全對后對成功的喜悅感。到后來,慢慢的,做數(shù)學操作,即使沒有獎卡,他們的積極性也很高,同時也讓他養(yǎng)成了做事要仔細,做完要檢查的好習慣。
說到底,獎懲制度只是一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幼兒打從心里接受和理解,過分依靠懲罰和獎勵訓練出來的幼兒,他們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內(nèi)在動力,他們會變得功利、世故、缺乏主動性。而依靠獎勵和懲罰訓練出來的規(guī)則和紀律,也同樣不堪一擊,一旦外力消失,那些良好的表現(xiàn),鴉雀無聲的安靜,都會蕩然無存。批評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證明幼兒是錯的,而是要告訴幼兒怎么做是對的,不要逼幼兒認錯。在幼兒沒意識到錯之前,逼他是在削弱他的自尊和力量,也在教他說謊。真正的規(guī)則是應該建立在幼兒的內(nèi)心,而不是依賴外在的獎勵或懲罰。讓幼兒自己認識到正確的行為是什么,并且有自制力地去遵循,才是教育的成功。要包容幼兒的失敗和錯誤,鼓勵幼兒多嘗試、多體驗,唯有他親身經(jīng)歷的,才是他自己的。拒絕犯錯,就是拒絕成長。
所以如何科學有效適度地制定獎懲制度,需靠我們廣大教師的努力,能夠自己教自己:幼兒不僅擁有生命機體而且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活動,擁有吸收力的心理,幼兒的發(fā)展既不是成人強加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與環(huán)境的接觸中,利用周圍的一切,運用自己的意志,發(fā)展自己的各種功能,從而塑造了自己。我們老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不是高控者,學著讓幼兒主導,讓幼兒參與才是最合適、最有效的方法。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