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薇薇
摘要:就教材而言,課本的閱讀量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課文中典型篇章,優(yōu)美段落能做到耳熟能詳,對課文以外的資料也要多讀,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既然是個例子,沒有大量的補充閱讀是無法實現(xiàn)語文教育目標的。蘇軾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苯處熤笇W生選好讀物就顯得極其重要。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語文教育 略讀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痹趪H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國家實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而終身學習是提高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競爭力的不二法門,是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而閱讀又是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敝袑W階段的閱讀對其一生的影響非常重要。歷史學者雷頤在一個座談會說,一個人在中學階段讀到的東西,會溶進生命,化入血液,而到了大學階段、成年以后讀的,往往只能作為知識存在。那么中學生應該閱讀哪些書、如何閱讀、怎樣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方面學校肩負著重要的指導責任。
就教材而言,課本的閱讀量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課文中典型篇章,優(yōu)美段落能做到耳熟能詳,對課文以外的資料也要多讀,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既然是個例子,沒有大量的補充閱讀是無法實現(xiàn)語文教育目標的。蘇軾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教師指導學生選好讀物就顯得極其重要。
在這方面葉老有過充分的論述:“比如讀了某一體文章,而某一體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樣,大同之中不能沒有小異;必須多多接觸,方能普遍領會某一體文章的各方面?;蛘呤址ㄏ嗤?,而相同之中不能沒有個優(yōu)劣得失;必須多多比較,方能進一步領會優(yōu)劣得失的所以然?!?/p>
歸納起來葉老認為應參讀的文章有三類:一是文體相同而表現(xiàn)手法不同的文章,可從古今“類選”“類纂”中去找;二是圍繞精讀文章的相關書籍;三是參看與精讀文章的語調(diào)及語法相似的文章。為了具體說明問題,葉圣陶引用了夏丏尊在《閱讀什么》的演講辭里的一段話來闡述:
諸君在國文教科書里讀到一篇陶潛的《桃花源記》。這篇文字是晉朝人做的,如果諸君覺得和別時代人所寫的情味有些兩樣,要想知道晉代文的情形,就會去翻中國文學史;這時文學史就成了諸君的參考書。這篇文字里所寫的是一種烏托邦思想,諸君平日因了師友的指教,知道英國有一位名叫馬列斯的社會思想家,寫過一本《理想鄉(xiāng)消息》,和陶潛所寫的性質(zhì)相近,拿來比較;這時《理想鄉(xiāng)消息》就成了諸君的參考書。這篇文字是屬于記敘一類的,諸君如果想明白記敘文的格式,去翻看記敘文作法。這時記敘文作法成了諸君的參考書。還有,這篇文字的作者叫陶潛,諸君如果想知道他的為人,去翻《晉書·陶潛傳》或陶集;這時《晉書》或陶集就成了諸君的參考書。
這樣以課本的精讀文章為出發(fā)點,在課外“立體式”的參讀相關文章,所學到的東西就會變得深廣。做學問寫論文所用的途徑也不過如此??!
除此之外,中學階段指導學生讀一些名著也很有必要。名著都是經(jīng)過時間歲月的考驗。經(jīng)典名著的價值在于典范語言的熏陶、心靈的滋養(yǎng)、對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因此應轉變的誤區(qū)就是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的事,也是教師的事。在學生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體現(xiàn)在引導上,引導學生激發(fā)起讀書的興趣,引導學生選擇有意義的讀物,對學生閱讀的效果進行有價值的評估,對讀書成效顯著的學生進行鼓勵,矯正學生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等等。教師只有發(fā)揮好這些作用,課外閱讀才是有效的,有價值的。
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葉老的觀點切中肯綮。在《略讀指導舉隅》前言中這樣說道:“課文里所收的,選文中入選的,都是單篇短什,沒有長篇巨著。這并不是說學生讀了一些單篇短什就足夠了。只因單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細磨細琢的研讀功夫,正宜從此入手,一篇讀畢,又讀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頗,閱讀的興趣也不至單調(diào);所以取作“精讀”的教材。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jīng)驗,應用這些經(jīng)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學生在校的時候,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旁的書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為了需要與興趣,一輩子須閱讀各種書籍文章;這種閱讀都是所謂應用。使學生在這方面打定根基,養(yǎng)成習慣,全在國文課的略讀。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學生遇到需要閱讀的書籍文章,也許會因沒有教師在旁作精讀那樣的詳細指導,而致無所措手?,F(xiàn)在一般學校,忽略了略讀的似乎不少,這是必須改正的。
略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并不等于說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略讀是國文課程標準里面規(guī)定的正項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師指導之理?不過略讀指導與精讀指導不同。精讀指導必須纖屑不遺,發(fā)揮凈盡;略讀指導卻需提綱挈領,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綱挈領?惟恐學生對于當前的書籍文章摸不到門徑,辨不清路向,馬馬虎虎讀下去,結果所得很少。何以不必纖屑不遺?因為這一套功夫在精讀方面已經(jīng)訓練過了,照理說,該能應用于任何時候的閱讀;現(xiàn)在讓學生在略讀時候應用,正是練習的好機會。學生從精讀而略讀,譬如孩子學走路,起初由大人扶著牽著,漸漸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邊遮攔著,替他規(guī)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在旁邊遮攔著,正與扶著牽著一樣的需要當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純熟,能夠自由走路。精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纖屑不遺的指導,略讀的時候,更給學生提綱挈領的指導,其目的惟在學生習慣養(yǎng)成,能夠自由閱讀。”
由此可見,略讀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閱讀性質(zhì),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基本功,用于閱讀實踐,這樣才能逐步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現(xiàn)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在讀書方法的引導上,做得很不夠。很多語文課幾乎全都是精讀精講,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生詞修辭等等,分析得很細致,篇篇如此,學生就會失去興趣。閱讀能力和鑒賞的品味難以提高。
我認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大力倡導略讀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機,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把在精讀課上習得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自讀、自悟,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提綱挈領,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讀書、思考、交流的機會,給予學生精當?shù)狞c撥,將對話引向深入,鼓勵個性化閱讀,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的增進、學習方法的遷移,幫助學生把文本真正讀懂。讓略讀成為通向課外閱讀延伸的橋梁,成為名著閱讀的橋梁。
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它的特殊性在于注重知識的積累,感情的積淀,思想的感悟,不可能短時間內(nèi)突飛猛進,只能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只有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幫助學生構筑厚實的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素養(yǎng)、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讓學生的視野從較為窄小的天地開闊起來,將學生引入人類優(yōu)秀文化之門。才能讓他們見識高遠、思想深邃、胸懷博大,才能走出狹小的自我、狹小的地界,融入國家、民族,融入世界與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