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維貴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今天信息技術已經(jīng)能夠把語音處理技術、圖象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語音信號、圖象信號先通過模數(shù)轉(zhuǎn)換變成統(tǒng)一的數(shù)學信號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但是,目前,有的教師僅把教學內(nèi)容以文字形式輸入電腦,把教學環(huán)節(jié)編成程序,制成課件,然后播放,教師整堂課沒有離開鼠標;又有人給有關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畫,輸入電腦,學生整堂課沒有離開讀連環(huán)畫。可見,目前,相當一部分人誤認為只在把教材搬進電腦,或簡單地給文字配以圖象、聲音;然后播放,便是信息技術教學,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qū)。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種之一,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是現(xiàn)代最新科技成果對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挑戰(zhàn)。在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教學中,信息技術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同時又無法替代語文教學本身。理由如下:
第一,母語教學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初中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傳統(tǒng)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xiàn)。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xiàn)的。所以傳統(tǒng)語文教學強調(diào)“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一點。朱熹提了“涵泳”的讀書方法,強調(diào)通過“誦讀”,讀出“情”、悟出“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xiàn)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從而深刻體會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氣、培養(yǎng)“語感”。所謂“語感”是一種近乎直覺的語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種語言經(jīng)驗的反映。作為語言經(jīng)驗的這種“語感”的習得,當然得通過反復的語言實踐來實現(xiàn)。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shù)、理、化等別的科學也不同。其它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guī)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信息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
第二,信息技術能給語文教學帶來“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圖式”教學方式,但是,對于語文課而言,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都能夠用信息技術來“形象生動”一下的。
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指那種“由近及遠,以所見知所不見”的想象能力。在文學審美的過程中,人們由于生活體驗、情感經(jīng)歷的不同,往往“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象,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間遠遠大于直觀。僅僅采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象力、聯(lián)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
第三,文字作品貴在以情感人,初中語文教學不容忽視情感的作用。
文學作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為用語言構筑起來的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十分重視情感的交流。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的講解和分析,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每個有經(jīng)驗的老師都能從學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應的反映;而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舉首投足、臉部表情得到鼓勵,受到啟發(fā)。這種交流是無聲的卻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手不離鼠標,學生眼不離屏幕就隔斷了這種無聲的交流,使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另一種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滿堂灌”。
總之“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而現(xiàn)代化必須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能大大增強教學的效果,提高教學的效率。但筆者個人認為在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要冷靜,忌盲目,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tǒng)的教學規(guī)律,應該根據(jù)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