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蓉
摘 要:導學案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盤”和“路線圖”,它的科學編制和合理使用將是決定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反思,不斷積累經(jīng)驗,力求設計出既符合課改精神又適合學情的導學案。
關鍵詞:導學案;少教多學;設計
1 導學案的現(xiàn)狀
導學案是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儲備、為指導學生主動預習、學習新課而編制的學習方案。近幾年來,“導學案”這類“課堂學習材料”等樣式(導學稿、講學稿、學案、預習稿、前置性學習、學習單等等)開始規(guī)?;餍?,基于“導學案”的課堂教學模式漸漸成為主流。然而導學案在研制、使用、評價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 [1 ]。一方面,導學案引領了“先學后教”的教學改革風暴,確立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改掉傳統(tǒng)“師授生受”教學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導學案又被異化為“習題案”、“復習案”而飽受詬病。對于這些問題必須加以理性思考,而不能盲目跟風。借學校全面開展“少教多學”教學模式改革之機,我終于有機會親自體會。在邁開第一步之前,我查閱了大量關于導學案的論文資料,一是期望從中博采眾長,優(yōu)化符合本校學情的導學案設計,二是借鑒他人的成功經(jīng)驗,有效規(guī)避導學案編制及使用的誤區(qū),盡量讓自己的課改之行少走彎路。以下我將以魯科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jié)《研究物質(zhì)性質(zhì)的方法和程序》為例,談談在“少教多學”課改中如何編制和使用導學案。所編制的導學案一般分為“學習目標、情境導思、課堂探究、知識檢測、復習反思”等環(huán)節(jié)。
2 導學案的結構
2.1 學習目標
導學案不同于教案,它的使用者是學生而不是老師。因此,在編制導學案時應嚴格措辭,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使學生能與導學案順利“溝通、交流”。譬如,學習鈉的性質(zhì)時,學習目標設置如下:(1)學會從色、態(tài)、硬度、密度、熔沸點等方面描述鈉的物理性質(zhì) [2 ];(2)回憶已學過的鐵等金屬的性質(zhì),類推預測及實驗驗證鈉的化學性質(zhì),總結研究物質(zhì)性質(zhì)常用的方法和程序;(3)理解鈉元素的自然存在和實驗室保存方法。設置這樣具體的學習目標能指引學生有的放矢地預習,而籠統(tǒng)、空洞的諸如“掌握鈉的物理性質(zhì)”等學習目標通常是直接被學生忽略,形同虛設。
2.2 情境導思
教育的頭等大事是貫徹啟發(fā)式教育方針。啟發(fā)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 [1 ]。因此,編制導學案時應盡可能將知識轉化為一系列的問題,以問題引導的形式指引學生自主預習,獨立思考。所設置問題不能形式單調(diào)、枯燥乏味。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化學學科特點,通過“吹氣生火、滴水生火等”有趣的化學小實驗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設置問題組如下:(1)某化學興趣小組表演了“滴水生火”的小魔術:將一小塊鈉暗藏在酒精燈燈芯里,用膠頭滴管在燈芯內(nèi)滴一滴水,酒精燈即被點著。你知道其中奧秘嗎?通過這個實驗,你得出鈉有什么化學性質(zhì)?(2)過氧化鈉可以用作潛水艇及防毒面具里的“生氧劑”,你知道為什么嗎?
“滴水生火”這個小魔術顛覆了學生們以往的生活常識,在他們的觀念里根深蒂固地認為水可以滅火,因此該實驗可以激發(fā)同學們強烈的探究欲望。這種問題情境導思的巧妙之處還在于將學習知識通過轉化為問題的形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習問題融入情境中,引領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領悟知識,達到將知識遷移的目的?;瘜W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身邊與化學原理有關的案例舉不勝舉,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時注意積累,定能靈活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素材,且能將這些素材整合提煉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問題,達到“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當然,素材和案例不一定要原創(chuàng),導學案的編制本就該博采眾長,好的經(jīng)典的案例值得推廣。
2.3 課堂探究
少教多學的課堂模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標志的學習方式,目標是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這種課改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積極引導學生質(zhì)疑、探究,促進學生在老師引導下主動探究。因此,在設計導學案時,盡可能引導學生先自行預習,然后在充分預習的條件下積極參與課堂探究,如:本節(jié)課將鈉與水的反應設計成當堂探究(見表1):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密切關注慎思型學生的參與程度,并適時提醒和鼓勵?;顒咏Y束后,請各組匯報實驗現(xiàn)象及分析本質(zhì)原因,并趁熱打鐵追問學生“鈉與水反應的本質(zhì)是什么?”在獲得正確答案之后繼續(xù)追問:“鈉與鹽酸反應與鈉與水反應做對比,應該哪個更劇烈?”甚至可以根據(jù)學情拋出“鈉投入硫酸銅溶液中能否置換出銅單質(zhì)?”這樣的問題來加深理解。
當然,老師在“導演”整節(jié)課的過程中要淡化課程教學中的預定性,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在探究中體會學習過程,思考過程,從“學會”轉變?yōu)椤皶W”。 某些使用導學案的課堂模式基本上是以學生匯報個人學習成果為主,完全不呈現(xiàn)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思考過程是很不可取的。因為那樣做的話,學生的思維力嚴重受損,老師的主導作用得不到發(fā)揮,最終與課改的初衷背道而馳。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化學學習是學生以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要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供實驗的機會是有效的途徑。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及現(xiàn)象觀察體驗獲取新知的方法和樂趣,培養(yǎng)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且能積累化學學科探究活動的經(jīng)驗,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諸如“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內(nèi)容不宜設置為學生自學。當然,導學案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它的編制格式應隨內(nèi)容而變,有些知識點淺顯易懂就沒必要為了探究而探究。
另外,導學案應能有機地把教材、練習冊等學習資源“串”起來,他們之間應該是一個整體。教科書里的某些活動探究環(huán)節(jié)一般都已將實驗目的、試劑和儀器、實驗步驟、實驗記錄等設計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內(nèi)容就不必重現(xiàn)在導學案中。譬如,關于 “金屬鈉與氧氣的實驗”的活動探究,在導學案中直接寫明“參看課本P11”,從而避免教科書成為被擱置的資源。
2.4 知識檢測
導學案應起到導學作用,而不能是“操練”作用,因此本環(huán)節(jié)所占篇幅不宜過大,避免導學案習題化。所選題目應具有梯度,盡可能滿足學習能力不盡相同的各個層次的學生。還應適當 “留白”,有利于發(fā)散學生思維,提高創(chuàng)造力。譬如,在導學案中設計題目,讓學生分成小組合作討論,盡可能多地列舉出氧化鈉與過氧化鈉的異同點(見表2):
表2 氧化鈉與過氧化鈉的比較
課前的預習加上課堂上幾分鐘的小組討論,在小組PK展示交流成果時,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 “高手在民間”!在原先的設想中,我只要同學們能從Na2O、Na2O2在顏色、與酸反應、與水反應、與CO2反應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結果,同學們除了找出這幾方面的異同點外還給出了諸如制備方法、氧的化合價、是否屬于堿性氧化物、是否具有漂白性等答案。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是極強的,我們在設計導學案時適當“留白”既可以為他們提供發(fā)揮潛能的平臺,也能避免學優(yōu)生“吃不飽”的現(xiàn)象發(fā)生。
2.5 總結反思
同學們在學習時常常感嘆化學易懂難精。究其原因是化學學科的知識點相對雜亂,很多知識點貌似有規(guī)律但又常常伴有特例。不像數(shù)學、物理等其他理科,往往透徹理解一個公式定律即能解決諸多問題。針對化學的學科特點,且針對高一這個起始年段,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學案的最后設計了總結反思的環(huán)節(jié)如下:
(1)從鈉的性質(zhì)學習中總結出研究物質(zhì)性質(zhì)的方法和程序;
(2)用“思維導圖法”歸納鈉的性質(zhì)。(提示:如何實現(xiàn)Na、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等的相互轉化?)
對于學習零零散散的化學知識來說,“思維導圖法”是一個很好的工具。當然,高一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經(jīng)驗積累近乎為零,因此一開始主要是老師示范和引導,慢慢地他們也能“依葫蘆畫瓢”,掌握能將零散知識整合歸納的技巧,并最終養(yǎng)成常梳理會歸納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應著力培養(yǎng)。
3 討論
教學實踐表明,導學案的科學編制和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效率,也養(yǎng)成了學生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但是,畢竟使用導學案的時間不長,很多方面都做得不盡如人意。也有很多地方一直困擾著我:(1)導學案的最核心價值是引領學生自主預習,什么樣的問題才能更好地指引學生有效預習?(2)由于客觀原因,無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自學預習,而是獨自完成,預習的效果參差不齊;(3)自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如何更好利用網(wǎng)絡多媒體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及能力發(fā)展,避免學生的視野局限于“課本”;(4)如何避免小組合作學習中個別學習經(jīng)驗不足的學生“隨波逐流”等等,這些將是今后亟待解決的問題。
事物都有兩面性,任何教學模式都有利有弊,導學案導學法也不例外。我們只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關注學情、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發(fā)展,及時調(diào)整,讓導學案充分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來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吳永軍.關于“導學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20):6-10.
[2]梁中澤,黃愛羽,等.構建溝通教與學的橋梁——談高中化學導學案的設計與編寫[J].廣西教育,2013(1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