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群
摘 要:本文立足于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的新要求,就高中生物新教材實施過程中教學反思習慣養(yǎng)成的必要性,教學反思習慣養(yǎng)成的內容和策略,結合教學實踐和案例進行論述,并提出:教學反思習慣養(yǎng)成,是教師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標志。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反思;習慣養(yǎng)成;教師成長
引言
在新一輪課改中,參與生物課教學的老師們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與實踐,教師們親身體驗到課堂教學氛圍的變化,感受到新課程改革帶來的學生學習熱情的提高。同時,部分教師至今對新課標理解和新教材應用等問題,產生一些困惑,甚至對新課改產生一些懷疑。我個人認為課改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課改中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這困難會隨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而逐漸得到解決,而解決過程離不開教師自覺對課堂教學及時進行教學反思,作為教師對教學過程中所感所得要養(yǎng)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1 何謂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一種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目的,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自覺地不斷發(fā)現(xiàn)、思考、解決問題,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自覺地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證的行為。深刻理解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職業(yè)發(fā)展,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自覺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習慣養(yǎng)成過程。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完全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是認知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中的實踐,所以,養(yǎng)成教學反思習慣是教師專業(yè)成長所必需的。
2 教學反思習慣養(yǎng)成的內容和策略
2.1 養(yǎng)成教學反思習慣,促進專業(yè)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
生物新課程教學提倡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還要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墒牵绻锝處煂τ诮虒W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別人的研究成果構建知識,自己對教學又不做認真思考構建思維,上課時,只是辛苦地依樣畫葫蘆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后要學生死記硬背,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創(chuàng)新思維,這樣,又如何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又怎能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生物科學問題的空間呢?一個方面,“教師即研究者”。教學反思有助于我們在新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中更加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教學反思本質上來說,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xiàn)象進行認真檢查、細致分析、及時反饋、自主調節(jié),使整個教學行為日趨優(yōu)化的過程。另一個方面,“教師即智慧者”。 教學反思習慣養(yǎng)成有助于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下實踐教學智慧。教學后記、工作日記和教學心得等個人教學材料,不僅可以給教師的教學留下記錄,也是教師對自己教學發(fā)展路進行長期的跟蹤,還可以對自己的進步進行長期的分析。教學的復雜性決定了它不是教師展現(xiàn)知識、演練技藝的過程,而應該是以教師智慧啟迪學生智慧。如對高中生物必修3,《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教學,教學的反復實踐和反思,總結出以達爾文發(fā)現(xiàn)植物向光性為起點,探究思維,設計實驗,水到渠成形成結論;又以達爾文實驗結論為下一個探究課題,展開實驗設計。像這樣以問題竄引領,以探究活動促進思維,就收到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是否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已成為在新課程形勢下衡量優(yōu)秀教師的當代標準。
2.2 重視教學理念反思,是養(yǎng)成教學反思習慣的基礎
生物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當我們進行教育行為的時候,不僅要對采取了哪些教育行為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對支配這些教育行為的潛在教育觀念進行重新認識。傳統(tǒng)教學理念沿襲時間長,范圍廣,教師要通過理念反思,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如擯棄灌輸式的“教教材教學”為啟發(fā)式的“用教材教學”, 改變“教學是課程傳遞和執(zhí)行的過程”為“教學是課程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過程” [1 ],教材不是教學目的,而是教學素材之一。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才能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教師的反思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學問題,而要從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否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學生身上的課程資源?即教師需要從根本上對自己教育價值觀的反思。只有這樣,教師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觀念不斷更新與發(fā)展。防止口號過高、過多、紛亂;行動遲緩、背離、艱難。
2.3 教學設計的反思,是養(yǎng)成教學反思習慣的關鍵
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心理、已具備的科學知識、相關的技能,這樣設計才有可能會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對教學過程的課堂效果才更有可預見性。教學理念是教學實踐的先導,是否體現(xiàn)出意義,就要看在教學實踐中如何貫徹,而在課堂教學中,關健體現(xiàn)在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優(yōu)化?反思課堂設計模式就成為教學行為記錄的主要線索。
其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1)對象分析: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和對新知識學習有哪些預期?(2)教材分析:教材資源配置情況如何?要如何調整?如何呈現(xiàn)?在教學中重點如何突出?難點如何突破?(3)教學順序:環(huán)節(jié)安排、目標設定、使用材料、呈現(xiàn)方式與相關評價;(4)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5)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
現(xiàn)以高中生物必修1《光合作用的研究歷程》的教學為例:
[原來設計]以時間為序,講述科學家所做的實驗及結果。
[研究性學習模式引入](1)課題名稱: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2)課題組、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恩格爾蔓、產克斯等人;(3)相關學科、植物學、物理學、化學;(4)課題簡要說明(研究起因);(5)研究過程與方法;(6)研究成果與評價
[反思性總結](1)教學按排反常規(guī),激發(fā)興趣;(2)再老的內容,花心思找新角度;(3)教學基本上是由解構到再建構的過程;(4)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tǒng)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4 教學課后的反思,是教學反思習慣養(yǎng)成的最好時機
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fā)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也是反思的理論支點。反思強調以問題為中心,著眼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解決”。教學課后的反思,是教學反思習慣養(yǎng)成的最好時機。每節(jié)課結束后,其實有許多值得教師回味的地方,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本人常常從課堂的亮點和敗筆兩個角度加以反思。
2.4.1 亮點有反思
記課堂的成功之舉 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chuàng)新等。記錄精彩之處,如課堂上解決問題的妙想、課堂上師生異乎尋常的共鳴、課堂上教育思想適時滲透以及課堂上突然閃現(xiàn)出智慧的火花等等。這些都是授課者應該及時總結的內容。
2.4.2 失誤有反思
記“敗筆”之處,對自己實施過的課堂教學,進行“回頭看”,“找毛病”的反思、探究和剖析,發(fā)現(xiàn)“病因”、有的放矢尋找“辦法”,有所感就有所得,汲取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于“完善”。 由于教師在課前備課時,主要是憑以往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以及教師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必合乎實際的理念和目標,加上學生層次差異及對學生分析不到位等,在課堂活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達不成預期目標情況。如中心概念教學,有時出現(xiàn)內涵不足,有時出現(xiàn)外延不周,平常注意教學反思,就能很及時地糾正。
如果教師在每堂課后都能仔細查找教學中的不足,對失敗的原因查找“病因病理”,認真剖析,就能“對癥下藥”,及時糾正,就會收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
2.5 教學反思習慣養(yǎng)成,是教師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標志
“教無止境,學更無止境”,教師從課本、教學雜志中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也可以從教學實踐中、從學生中學到更多的東西。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并且這些問題更具有個體性、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生動的學習過程。反思這些問題,更有助于我們課堂教學的開展,有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許多名師成長過程,既有成功快樂的課堂案例,也有失落無奈的課堂片段。對于課堂教學,他們養(yǎng)成了良好的教學反思習慣,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有豐富的正反案例,源于有豐富的教學反思記憶記錄。
3 養(yǎng)成教學反思習慣的效果分析
3.1 教師層面
(1)通過理念反思,提升了教學高度,明確了教學方向;
(2)通過課堂反思,優(yōu)化了教學設計,提高了課堂效率;
(3)通過課后反思,每個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方案在課后反思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實現(xiàn)了對教學設計的二次設計,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在下一輪教學的后續(xù)發(fā)展?jié)摿Γe累了教學經驗,有利于教師成長。
3.2 學生層面
(1)通過理念反思,學生學習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
(2)通過評價反思,改進評價策略,調動學生積極性;
(3)通過教學反思,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
由于課堂是以教師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再是教師硬性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思考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課堂成為教學相長、師生交流的平臺,是師生思想共鳴的場所。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研究、探索、討論和總結得出新知識,學習過程就能充滿樂趣,充滿激情。
最后,我要說,青少年是普遍陽光的,教師是從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青少年教育是一份陽光的事業(yè),教師以陽光的心態(tài) “用心”教書育人,記錄教育現(xiàn)象、思考教育問題,體會教育感受,養(yǎng)成教學反思的良好習慣,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提高。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風尚吧!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吳剛平,劉良華.解讀教與學的意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