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闊
摘要:美國根據本國利益需求制定動態(tài)的版權政策,美國版權政策深受技術發(fā)展和利益集團的影響。歷次技術變革和利益集團的談判、協(xié)商都深刻的影響著美國版權政策的制定。通過研究美國版權政策的特點,借鑒美國版權政策的成功經驗,就我國當前制定平衡有效的版權政策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美國;版權政策;啟示
一、符合本國利益需求的動態(tài)的版權政策
(一)低水平的版權保護政策
在17世紀早期的英屬北美殖民地,印刷技術的出現打破了靠手工抄寫圖書的局面,隨著印刷出版業(yè)的逐漸發(fā)展,圖書出版商需要一個維護版權貿易的制度,馬塞諸塞灣殖民地議會于1672年頒布一項法令,授予圖書出版商對所出版的圖書享有7年的印刷和銷售特權,該法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古老的《版權法》[1]。
1790年的美國《憲法》第1條第8款第8項規(guī)定:為促進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國會有權保障作者和發(fā)明者享有對作品和發(fā)明一定期限的專有權。從《憲法》版權條款的表述來看,當時美國的版權政策更加偏向于維護公共利益。維護期限的專有權利由于這一時期美國國內文學作品數量較少,主要是復制歐洲的作品,美國《版權法》規(guī)定了較低水平的版權保護[2]。19世紀中期,整個歐洲大陸都建立了版權保護網絡。在國際文學藝術協(xié)會的推動下,1886年,12個國家簽署了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國際條約—《伯爾尼公約》,但是美國為了促進本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一直沒有加入《伯爾尼公約》,而是與其他國家通過簽訂雙邊協(xié)定來獲取本國作品在國外的版權保護,比如,1878年,美國與美洲的一些國家簽訂《泛美公約》,采取了低于《伯爾尼公約》的版權保護標準;1891年,美國制定《蔡斯法》,開始為外國公民的作品提供版權保護,但是規(guī)定了印制條款,即外國公民的作品必須在美國印刷,并且在出版之前必須在美國登記,同時必須遞送兩份復制件到美國國會圖書館,其作品才能獲得美國《版權法》的保護[3]。 印制條款使外國公民和美國公民享有不一致的差別待遇,客觀上給外國公民在美國獲得版權保護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是美國保護本國印刷業(yè)和版權的一種特殊措施,體現了美國政府以保護本國利益為目的的版權政策。
其后長達100年的時間里,美國一直沒有加入《伯爾尼公約》,一直維持在較低的版權保護水平,游離在《伯爾尼公約》之外長達100多年。美國采取低水平的版權保護政策遭到很多歐洲國家的指責,但低水平的版權保護對美國引進國外作品,發(fā)展本國文化產業(yè)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美國版權產業(yè)獲得了長足發(fā)展。1977年,美國版權產業(yè)所創(chuàng)經濟價值占到美國國民經濟總值的3.73%,版權產業(yè)的雇員占到美國雇員總數的3.3%,且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3],美國開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版權產品出口國。但是由于缺乏對國外作品的版權保護,導致大量便宜的進口產品,與英國的版權作品相比,美國盜版產品只花費總成本的10分之一[4],直接打擊了美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激情,出版業(yè)出現了難以遏制的惡性競爭和市場混亂。1989年,美國加入了《伯爾尼公約》,達到了版權保護的國際標準,比英國晚了整整100年[5]。
(二)美國版權保護標準的國際化
TRIPS協(xié)議在版權作品獨創(chuàng)性標準、版權保護期限、版權保護范圍、版權執(zhí)法措施等方面規(guī)定了統(tǒng)一的最低版權保護標準,要求原來對版權保護水平較低的WTO成員國修改國內版權法, 提高版權保護水平;在獨創(chuàng)性標準上采取了思想表達二分法的原則,即只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增加了對計算機程序和數據庫的版權保護[6]。TRIPS協(xié)議的簽訂和實施,使美國日益強大的軟件、電影等版權產業(yè)在國際上獲得了有效的保護,TRIPS 協(xié)議代表著美國版權保護的第二次國際延伸。
TRIPS協(xié)議簽訂以后,美國并不滿足于版權保護的最低標準,開始尋求雙邊貿易體制下的版權保護,美國和20個國家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其中涉及到版權的條款主要包括:第一,要求締約方加入WIPO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CT)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WPPT);第二,增加了數字版權的保護,引入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的規(guī)定,要求締約國在國內《版權法》中規(guī)定保護數字作品,規(guī)定網絡服務商的責任,增加反規(guī)避技術保護措施;第三,擴大版權保護的范圍,將臨時復制權列入復制權的范圍,加強了版權權利人對作品的控制權[7];第四,減少發(fā)展中國家自主制定版權政策的空間,TRIPS協(xié)議允許發(fā)展中國家有5年的過渡期實施TRIPS協(xié)議,但是美國要求締約國加入《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后3 年內必須履行義務[8];第五,禁止版權產品的平行進口,加強美國版權權利人對版權產品銷售和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控制[9]。美國通過《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進攻性地參與和推動國際版權規(guī)則的制定,推動美國版權保護的價值觀。
由于《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締約國范圍有限、締約成本很高,不同的優(yōu)惠條件造成締約國的權利交錯重疊。美國希望尋求一種復邊機制將各個《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內容進行整合。復邊體制采取俱樂部的形式,由美國制定版權保護規(guī)則,締約國自愿加入,不得對條約內容自行修改,自動將部分發(fā)展中國家排除在外,包括中國、巴西、印度等國家[10]。最典型的是已經簽訂尚未生效的《反假冒協(xié)定》和正在談判中的《跨太平洋合作協(xié)定》,這兩個協(xié)定中的知識產權章節(jié)效仿美國《版權法》有關版權保護和執(zhí)法要求的內容,整合了《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中的比TRIPS協(xié)議更高的版權保護標準,將版權保護的重點轉向執(zhí)法層面和國際合作,提高了民事、行政、刑事以及邊境版權執(zhí)法標準,對維護公共利益只字不提,比如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和權利的限制等等,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明顯失衡[11]?!峨p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反假冒協(xié)定》和《跨太平洋合作協(xié)定》的談判和簽署代表著美國版權保護標準的第三次國際延伸。
二、深受技術發(fā)展和利益集團影響的版權政策
技術發(fā)展既改變了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方式,又促進了新的版權形式和利益集團的產生,相關利益集團不斷游說國會要求制定符合本利益集團需要的版權政策。
20世紀初,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自動鋼琴和唱片機逐漸出現在音樂市場,音樂作品的載體開始不僅限樂譜,還包括樂卷和唱片,音樂作曲家和樂譜出版商的收入銳減。1909年,美國進行了版權立法史上最大一次修改,規(guī)定音樂作品的版權人有權禁止他人以機械方式復制作品,將機械復制納入復制的范圍;規(guī)定音樂作品、戲劇作品的版權人有權控制任何以營利為目的的公開表演其作品的行為[12];將版權保護范圍擴大為:圖書、雜志、講座、戲劇、樂曲、地圖、實用工藝品及其復制物、照片等等;版權保護期延長到28年,并可續(xù)展28年[12]。
20世紀中葉以后,與版權有關的復制技術快速發(fā)展。20世紀60年代,磁帶錄音技術迅速發(fā)展,唱片公司要求獲得對錄音制品的版權保護,在唱片公司利益集團的游說下,1971年,美國頒布了《錄音制品修訂條例》,將錄音制品納入版權保護范圍[13]。20世紀70年代,廣播技術、有線電視和復制技術快速發(fā)展,版權保護對象的載體形式日益增多,美國作曲人、出版商協(xié)會(ASCAP)、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美國電影協(xié)會和美國唱片工業(yè)協(xié)會等利益集團要求實現對版權作品的完全控制,再次要求修改《版權法》,經過各利益集團的爭論,最終各協(xié)會之間達成妥協(xié)。1976年,美國制定了新的《版權法》,該法成為現行《版權法》的基礎。該法不再規(guī)定具體的版權保護范圍,而是概括性地對版權作品進行分類,使版權商對版權作品的控制不會因技術的發(fā)展而削弱,擴大了版權保護的范圍,改變了對版權保護范圍的規(guī)定方式。1976年的《版權法》做了一些限制和例外的規(guī)定,以便維護公共利益,這些限制性和例外的規(guī)定不僅數量多,而且表述詳細具體,比如規(guī)定在教室教學、宗教服務、慈善表演等情況下使用版權作品,可以不經版權權利人許可[14]。
20世紀80年代,信息技術席卷美國,數字網絡技術快速發(fā)展。隨著軟件產業(yè)在美國的興起,1980年,美國將計算機軟件納入版權保護范圍。1984年,美國修改了《錄音制品出租法》,首次規(guī)定錄音制品版權人在首次銷售后仍有權控制錄音制品的商業(yè)出租行為;1990年,美國國會又修改了《計算機軟件出租法》,規(guī)定計算機軟件版權人在首次銷售后同樣有權控制計算機軟件的商業(yè)出租行為[3]。1992年,美國頒布《家庭錄音法》,允許消費者復制非商業(yè)用途的模擬或數字唱片,要求在美國境內所銷售的數字錄音機必須加裝能夠阻止再復制的連續(xù)復制管理系統(tǒng)才可以銷售,錄音制品商應繳納法定許可費。
20世紀90年代,數字版權產品憑借數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快速地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傳統(tǒng)版權商對版權作品的在新技術下的控制能力受到削弱。1995年,知識產權委員會發(fā)布了《知識產權白皮書》?!吨R產權白皮書》提出,在快速發(fā)展的網絡技術環(huán)境下,版權人有權控制任何復制作品的侵權行為,包括臨時復制;版權人有權運用技術保護措施阻止他人擅自使用自己的作品,禁止他人規(guī)避或破解版權人采取的技術保護措施;禁止相關的規(guī)避、破解技術保護措施產品的制造、銷售和進口。《知識產權白皮書》忽視了公共利益,嚴重損害了公眾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權利,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失去了平衡,該提案沒有獲得美國國會通過。
美國版權商開始轉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希望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通過以《知識產權白皮書》為基礎的國際版權條約,然后再要求美國國內修改《版權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接受了美國版權商的主張,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大會通過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CT)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WPPT),這兩個條約也被稱為《互聯(lián)網條約》。1996年,美國加入了《互聯(lián)網條約》,并開始修改國內《版權法》。美國版權商認為在數字環(huán)境下,美國應成為世界版權保護的典范,應嚴厲打擊盜版。以美國網絡服務商、圖書館為代表的反對者認為,《版權法》必須設定相關的免責條款,否則將無法維護公共利益。由于不同利益集團各執(zhí)己見,各方無法達成妥協(xié),美國國會采取先談判再立法的程序,最終,網絡服務商和版權商達成妥協(xié)[15]。1998年,美國國會頒布了《數字千年版權法》,規(guī)定了比《互聯(lián)網條約》更高的版權保護標準。
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規(guī)定,禁止規(guī)避、破解技術保護措施的行為,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規(guī)避、破解技術保護措施的任何技術、產品和服務。這一規(guī)定加強了對網絡版權作品的保護,限制了公眾在數字環(huán)境下自由獲取知識和信息,不利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同時,由于規(guī)避技術保護措施過于寬泛,限制了《版權法》的首次銷售原則和合理使用原則,不利于維護公共利益[15]。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進一步提高了版權保護的水平。偏向于保護持有版權的大公司以及個人的權利,忽視了后續(xù)創(chuàng)作者的利益以及維護公共利益 。
三、美國版權政策對我國版權政策的啟示
第一,適宜的版權保護水平。美國版權政策的發(fā)展歷程說明,版權政策保護的是本國的經濟、文化和產業(yè)利益, 經濟、文化、技術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國家適宜不同的版權保護水平,不同經濟、文化、技術發(fā)展水平的國家應根據本國的國情制定適宜的版權政策。目前我國不適宜采取高標準的版權保護,只要符合TRIPS協(xié)議和《伯爾尼公約》規(guī)定的最低版權保護標準即可,同時可以充分利用TRIPS協(xié)議和《伯爾尼公約》規(guī)定的彈性空間,做出一些限制和例外規(guī)定,保障公眾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權利,允許合理使用權和法定許可權,維護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的平衡。我在必要時,我國可以要求WTO專家組審查與TRIPS協(xié)議相沖突的版權立法,阻止發(fā)達國家推廣比TRIPS協(xié)議更高的版權保護標準。我國應積極跟蹤《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反假冒協(xié)定》、《跨太平洋合作協(xié)定》的談判進展,深入研究這些協(xié)定對我國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第二,與技術相協(xié)調的動態(tài)的版權立法。盡管版權的立法總是滯后于技術的發(fā)展,但是美國及時對技術進步對版權產業(yè)的影響作出了反應,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修訂聯(lián)動機制。我國自1990年第一部《著作權》法問世后,2001年進行了第一次修改,2010年進行了第二次修改,每次間隔長達10年之久。兩次修改《著作權法》都屬于被動性的修改,第一次修改是為了加入WTO,迫于發(fā)達國家的壓力;第二次修改是根據WTO專家組的最終裁定,被迫修改與TRIPS協(xié)議不符合的地方;第三次修改現已啟動,但是正處于向社會征求意見階段。在數字版權保護方面也沒有專門的立法。主要依據《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版權人的作品進行保護。今后,我國應加快對《著作權法》的修改,使其能夠適應技術發(fā)展的挑戰(zhàn),增強對數字版權作品的保護。
第三,版權立法要注重各方的廣泛參與。美國利益集團談判協(xié)商式的《版權法》立法模式使美國的版權政策更容易推行實施,但是公共利益常常被忽視。我國現階段的版權政策仍應以維護公共利益為主,因此應增加公眾的廣泛參與,以便維護公共利益。同時,在立法的時候,應增加立法過程的民主參與,同時要考慮到不能參與聽證會和民主參與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應健全我國的聽證制度,制定符合本國利益需求的版權政策。(作者單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Trebbel J. A history of book publishing in the United States,V1:The Creation of an industry 1630-1865[M]. New York&London: R.R.Bowker, 1972. 1-10.
[2]黃海峰.知識產權的話語與現實——版權、專利與商標史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56-57;102;90
[3]Solberg T. Copyright Law Reform[J].The Yale Law, 1925, 35(1): 48-56.
[4]Leahy P J .Tim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join the Berne Copyright Convention[J].Law and Technology.1988,3(1):185-187.
[5]王世威.美國版權立法策略的歷史變遷及對中國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11(5):11.
[6]吳漢東,后TRIPs 時代知識產權制度的變革與中國的應對方略[J].法商研究,2005(5):3-7.
[7]佘曉紅.自由貿易協(xié)定中知識產權條款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13:35.
[8]Hiaring A. What's new in the neighborhood - the export of the DMCA in post-TRIPs FTAs[J]. Annual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2005,11(1):178-184.
[9]Henning G R.A Trade Agreement Creating Barriers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CTA Border Measures and Goods in Transit[J].Americ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2011(26):646-724.
[10]張猛.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體制轉換[J].知識產權,2012(10):86.
[11]Bryan M. Beyond the tex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J].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012:361-290
[12]Litman J. Copyright legis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J].Oregon law Review, 1989 (68): 288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