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璟
摘 要:將科學史作為主線引導,利用相關問題驅動,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足跡重溫科學探究之路,不僅能再現知識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而且可以揭示知識背后所蘊含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領悟科學精神,全面提高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科學史;主線引導;酸堿指示劑;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酸堿指示劑的發(fā)現是科學家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結果。本案例以“酸堿指示劑的發(fā)現”為情境導入并貫穿課堂活動,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思考主線。用故事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從情感上拉近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使學生經歷一個發(fā)現的過程。進一步配合例題的練習,引導學生熟練掌握酸堿指示劑的知識。
二、教學過程
師:七年級時已學習過,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測定未知溶液的酸堿性?
生:石蕊試液、酚酞試液……
師:這些試液稱為酸堿指示劑。那么,酸堿指示劑為什么有那么神奇的作用呢?它是用什么做的呢?讓我們回到300多年前,體驗一下酸堿指示劑的發(fā)現過程。
投影圖片故事1:300多年前,英國年輕的化學家波義耳在實驗室里做實驗時,發(fā)現從大瓶里傾倒出鹽酸時,一股刺鼻的氣體從瓶口涌出,倒出的淡黃色液體冒白霧,還有少許酸沫飛濺到鮮花上。他想,“真可惜,鹽酸弄到鮮花上了”。為洗掉花上的酸沫,他把花放到水里,一會兒發(fā)現紫羅蘭顏色變紅了,當時波義耳既新奇又興奮。
師:實驗中,是誰發(fā)生了變色?誰使它變色?
生:酸使紫羅蘭花變色,變色的是紫羅蘭。
師:你能通過波義耳的實驗現象,得出什么結論嗎?
學生提出兩種結論:
生甲:紫羅蘭可以做酸堿指示劑。
生乙:用紫羅蘭花瓣可判別溶液是不是酸性。
教師組織全班討論,大家認可后一種說法,因為實驗僅僅是針對了酸性溶液,不能輕易把結論推廣到堿性溶液也能使紫羅蘭變色。
投影圖片故事2:后來,波義耳又弄來其它花瓣做實驗,并制成花瓣的水或酒精的浸液,用它來檢驗是不是酸,同時用它來檢驗一些堿溶液,也產生了一些變色現象。
引入例題1:現提取幾種植物的果實或花瓣的汁液,用稀酸、稀堿和水逐一檢驗,現象記錄如下表。
[植物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在水中\&在堿性溶液中\&牽?;ǎ?紅色\&紫色\&藍色\&萬壽菊\&黃色\&黃色\&黃色\&]
(1)上述植物的汁液不能用來區(qū)別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是 、 。(填植物的名稱)
(2)手工制作一朵紙玫瑰花,用pH=12的某種溶液浸泡后晾干,用所提取的玫瑰汁液均勻涂在紙玫瑰花上,紙花會變成_____色。
師:在這些實驗中,變色的是誰?誰使它們變色?
生:酸性溶液或堿性溶液使植物的汁液發(fā)生變色,變色的是植物的汁液。
師:因此,波義耳發(fā)現很多植物都有遇酸或堿變色的現象。不過有趣的是,他從石蕊苔蘚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酸能使它變紅色,堿能使它變藍色,這就是最早的石蕊試液,波義耳把它稱作指示劑。
師:通過波義耳的故事,大家知道了嗎,最早的酸堿指示劑是用什么制成的呢?
生:植物。
師:那么,其實我們自已動手也可以做指示劑了。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書本第七頁“自制酸堿指示劑”。
引入例題2:某同學把自制的一種黃色的花汁,分別加入到下列不同的試劑中,并如實記錄了觀察到的現象。
[試劑\&食醋\&蔗糖水\&蒸餾水\&肥皂水\&石灰水\&顏色\&紅\&黃\&黃\&綠\&綠\&]
請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問題:
用該花汁測量棉花地土壤的酸堿性,花汁的顏色應顯___
_______色。
師:波義耳發(fā)現了酸堿指示劑,可是他的探索并沒有就此結束。
投影圖片故事3:為使用方便,波義耳用一些浸液把紙浸透、烘干制成紙片,使用時只要將小紙片放入被檢測的溶液,紙片上就會發(fā)生顏色變化。
引入例題3:完成表格填空
[指示劑\&酸性溶液\&中性溶液\&堿性溶液\&藍色石蕊試紙\&\&\&\&紅色石蕊試紙\&\&\&\&]
教師拿出石蕊試紙、PH試紙展示,演示實驗證明變色原則:酸紅堿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