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娟
摘 要:新課程對教師已有的知識結構以及綜合文化基礎與素養(yǎng)提出了十分嚴峻的挑戰(zhàn)?!白呦蚓C合”是新課程改革最基本的理念,不但本學科知識要進行綜合,而且學科之間以及與最新知識發(fā)展領域、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等也要進行交叉與融合。美術不是單一的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美術的學習,促進其他學科共同發(fā)展進步,提高綜合素質。
關鍵詞:美術;走向綜合;聯系;綜合素質
對教師來說,不僅要在本學科內作深入的開掘、整合,構建新型的學科架構,而且要能跳出所教學科的疆界,在更開闊的視域內審視教育教學,探索本學科與其他領域或其他學科的互動。
美術不是單一的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美術的學習,促進其他學科共同發(fā)展進步,提高綜合素質。偉大的作家契訶夫說:“各種學問彼此的關聯十分密切,人們?yōu)榱搜芯糠奖悴欧珠T別類,事實上各種知識像一張網似的,網孔與網孔之間是互相關聯的。”
一、美術與音樂
同為藝術課的美術與音樂,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莎士比亞說:“美,是從生命內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亂混沌。”在新課改的前提下,我們把音樂引入到美術的課堂教學中來,充分體現音樂和美術在審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樂的美與美術的美融合一體,使新課程的內容更充實。
在欣賞美術作品時,以音樂作為背景是最常見的方法。如何使音樂與美術作品風格協調,達到水乳交融的效果,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欣賞中國傳統(tǒng)繪畫時配以古箏曲,欣賞民間美術作品時配以民樂,欣賞西方油畫時配以交響樂、協奏曲等。此外,選擇恰當的歌曲也能使課堂教學達到較好的效果。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于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在想象中引起心靈的振動,產生藝術的共鳴。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音樂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曾經做過這樣精彩的描述:“音樂是思維強有力的源泉。”學生有了美的想象作為基礎,再加以創(chuàng)造,作品就千變萬化,非常豐富了。
二、美術與詩詞
中國畫多詩書畫印融為一體,詩與畫有密切關系。蘇軾曾評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美術欣賞,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作品欣賞,詩是不可缺少的。在比較具象寫實繪畫和意象繪畫時,我引用了唐代景云的詩“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焙托煳嫉脑姟吧饺藢懼衤孕嗡?,只取葉底蕭蕭意,譬如影里看叢梢,哪得分明成個字”,詩畫相印證,很快理解了這兩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手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詩意畫的意境都融合了文學詩歌的詩情畫意而產生了美的情感共鳴。
三、美術與歷史
從歷史的概念上(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tǒng)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我們就會發(fā)現美術也同歷史學科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在“中國古代美術作品欣賞”這節(jié)課中,就可以結合歷史課知識,運用哲學認知規(guī)律,從歷史的角度來鑒賞瑰麗的古代藝術文化,了解美術的歷史淵源。過去的歷史事件已經消逝不見,而繪畫及其他歷史遺物卻成為展現往昔時代的最好視覺圖像,這些圖像有助于我們以一種更生動直觀的方式去了解、掌握歷史。而美術作品往往是藝術家為特定的消費群體和贊助人而制作的,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當制作關于歷史事件的作品時,會帶有某些主觀立場,對于真實的歷史常有所改變。在欣賞歷史繪畫時,要引導學生從歷史知識和藝術兩個角度分析、理解作品?!肚迕魃虾訄D》是舉世皆知的風俗畫典范,把汴京當時的生活、商業(yè)等描繪得栩栩如生。以張擇端為代表的風俗畫家們把視野從描繪仙佛貴族擴大到城鄉(xiāng)生活中來,并在深入觀察的基礎上再進行細致生動的描繪,顯示了宋代人物畫發(fā)展的成就。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和八年級上冊的歷史課都對其有描述。
四、美術與教育技術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造型藝術的基本原理,就應該重視視覺形象的刺激,應該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和分析。美術教材中包含著不少欣賞的內容,如: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名家杰作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通過聲、色、光的刺激,或者采用突出、放大局部等技巧,讓學生在課堂上直接進入欣賞,增強對眾多藝術形象的感知,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表象,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為提高美術鑒賞水平奠定基礎。
美術課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并不是美術與語文、音樂、歷史等的機械疊加,而是各學科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溝通、相互融合。想要提高美術教學效果就必須把各科知識以及本學科各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又為教師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06
[2]滕守堯.藝術與創(chuàng)生[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1.
[3]楊立梅.綜合藝術課程與教學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7.
[4]李東風.走向綜合的藝術課程[J].美術觀察,2004(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