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辰西
文德皇后長孫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觀音婢,河南洛陽人,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13歲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爭取李淵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她親自勉慰諸將士。李世民即位后冊封為皇后。在后位時,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氏在立政殿去世,葬于唐昭陵,謚號文德皇后。咸亨五年(674年),加謚號為文德圣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尊號為文德順圣皇后。
人物生平
將門之女
長孫皇后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出生,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是右驍衛(wèi)將軍,母親高氏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長孫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長,在孝文帝改革時,賜姓長孫。長孫家族作為皇族宗室,從北魏至隋以來能人輩出,可謂“門傳鐘鼎,家世山河”。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有一箭雙雕的美譽,且在軍事外交上也頗有建樹。長孫晟長期處理隋與突厥的關(guān)系,曾使計分化突厥,對突厥分裂有極大貢獻。突厥之內(nèi),對長孫晟非常敬畏,聽聞他的弓聲,認為是霹靂,見到他騎馬,認為是閃電。因此,長孫晟家得到霹靂堂的稱呼。長孫氏就是這樣一位出身貴族世家的名將之女。
喜結(jié)良緣
長孫皇后是長孫晟的幼女,對于這個小女兒的婚事,長孫家族非常上心。伯父長孫熾十分欣賞當時唐國公李淵睿智大氣的妻子竇氏。長孫熾認為竇氏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女子必然會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勸說長孫晟為年幼的長孫氏與唐國公家結(jié)下姻親。然而,在婚約定下后不久,長孫晟于大業(yè)五年(609年)去世了,隨后長孫兄妹與母親被同父異母兄斥還舅家。
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是少時好友,高士廉見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曉長孫氏幼年時的婚約,便在長孫氏父喪期滿后,就開始促成此事,將長孫氏許配給他。于是在大業(yè)九年(613年),13歲的長孫氏,便在這豆蔻之年與時年十六歲的李世民完婚,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武德斡旋
隋末暴政,民怨沸騰,各地反隋勢力紛紛揭桿而起,群雄紛爭。
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后討平了薛舉父子、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和王世充。于武德四年(621年)受封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此時的秦王李世民身兼數(shù)職,威望勢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難免被猜忌。眼見多次在外浴血征戰(zhàn)的丈夫與皇帝疏遠,又為太子齊王所嫉,秦王妃直接出面緩和矛盾。她常常在宮中出入,孝順高祖李淵,同后宮妃嬪交往,以彌補丈夫與皇帝的嫌隙,在后宮中為丈夫存留助力。
玄武之變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領(lǐng)秦王府八百將士在玄武門設(shè)伏。通常站在丈夫身后的長孫氏出人意料地出現(xiàn)在了丈夫身旁,從容勉勵將士。將士們無不感激秦王妃的親自慰勉,因此更奮發(fā)無畏。妻子無所畏懼地生死相隨不離不棄,更激勵著丈夫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秦王的完勝而告終。三天后的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長孫氏隨之成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為帝,并在登基后十三天冊封長孫氏為皇后。
佳偶良佐
長孫皇后喜愛看書籍圖傳,即便是梳妝打扮時也手不釋卷。成為皇后后依然如此。經(jīng)常與丈夫一起地共執(zhí)書卷,談古論今,從容以對,發(fā)表獨特見解,對丈夫與朝政大有裨益。她一方面欣賞“庇護”著魏征那些敢于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提醒著李世民要行仁政。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權(quán)至上的封建社會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輔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現(xiàn)了有利的政治局面。君明后賢臣直,文治武功,春風和睦,親切包容。大唐初期迎來了它令后世魂縈夢繞的理想境界“貞觀之治”。
因病去世
貞觀八年(634年),長孫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期間,身染重疾?;侍诱埱蟠笊獠⒍热巳氲?,為妻子健康憂慮的唐太宗立即應(yīng)允,但遭到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無奈唐太宗只好請普光寺法師曇藏入宮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誠意所致,長孫皇后病情旋及康復。
635年,皇太子李承乾納妃蘇氏,然而喜悅之后卻連接著悲傷,此后接踵而來的生身母親趙國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淵的駕崩,給長孫皇后和李世民這對夫妻又一次沉重打擊。這誘發(fā)了長孫皇后早年罹患并時常發(fā)作的氣疾,次年,病勢加重,藥石皆不見效。
十年四月,李世民下詔修復天下名勝古寺392座為皇后祈福,著名的善寂寺,修定寺便在此列。
但是,幸運沒有再次眷顧。636年,長孫皇后崩逝于太極宮立政殿,終年三十六歲。太宗悲傷不已,遵從皇后遺愿,營山為陵,是為昭陵。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jié)發(fā),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于情伉儷情深,于政相輔相成。
母儀何煒
訓誡諸子
長孫皇后生性簡約,不喜歡浪費,所需的東西,夠用就可以。對于皇子要求也很嚴格。她經(jīng)常訓戒諸位皇子,要求他們以謙恭節(jié)儉為先。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東宮的日常用度。遂安夫人對于太子十分上心,覺得東宮之內(nèi)器物還不夠,于是在長孫皇后面前屢次要求增加費用。長孫皇后雖然愛護兒子,但并不想助長東宮的奢侈之風。她對遂安夫人說:“身為儲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于是駁回了遂安夫人的請求。
調(diào)和直諒
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愛的駿馬突然無病死掉了,唐太宗遷怒于養(yǎng)馬的宮人,“將殺之”,長孫皇后并沒有直接為宮人求情,而是對丈夫談起了兩人曾經(jīng)共同讀過的一個故事:“過去齊景公因為馬死了要殺人,晏子就請求列舉養(yǎng)馬人的罪過,說:‘你養(yǎng)的馬死了,這是你的第一條罪;讓國君因馬死而殺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埋怨我們的國君,這是你的第二條罪;諸侯聽到這個消息,必定輕視我們的國家,這是你的第三條罪。齊景公聽后便赦免了養(yǎng)馬人的罪。陛下曾經(jīng)在讀書時看到過這件事,難道忘了嗎?”唐太宗聽了妻子的這番話后自然會意,養(yǎng)馬宮人也因此得以免罪。
抑制外戚
長孫無忌與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是皇后胞兄,還是輔佐元勛,李世民視為心腹,讓他自由出入皇宮內(nèi)室,對他的待遇群臣無人堪比。幾度想要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卻遭到長孫皇后的反對,她于臨終前仍然不忘囑托丈夫不要給予她的家族太多。她認為自己的家族有幸結(jié)為皇室姻親已經(jīng)是很大的榮幸了,但他們并非都是才德出眾之人卻身居高位,所以很容易遇到危險,想要長久無憂,就不能讓他們擔任要職。長孫皇后對于家族的看法再聯(lián)系日后之事,足見她的非凡的遠見和智慧。
獎進忠良
長孫皇后和唐太宗生有不少兒女。太宗對他們都寵愛有加,關(guān)愛之心與尋常父親并無區(qū)別。長樂公主李麗質(zhì)因長孫皇后所生,太宗對她特別鐘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
唐太宗對眾臣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鐘愛。今將出降,禮數(shù)欲有所加”。大臣紛紛表示“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于是進言請求雙倍于永嘉長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征對此表示反對。因為永嘉公主乃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此舉逾越了禮制。太宗回宮把此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得知此事后特地派人前去賞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緡,并傳口訊說:“聽聞你正直,現(xiàn)在見識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變”。
用俾房魏
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宮后,十分氣憤地對妻子說:“我以后找機會一定要殺了那個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問道“是誰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說:“魏征經(jīng)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遍L孫皇后面對盛怒中的丈夫。既沒有順水推舟出言煽動,也沒有唯唯諾諾,默不敢言。她做了一個奇特的舉動,暫時不理會,退到里間,換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賀。李世民十分驚奇,詢問妻子的用意。長孫皇后則笑著答道:“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我怎能不祝賀呢!”太宗聽了轉(zhuǎn)怒為喜,之后更加重視魏征。
同樣受惠于長孫皇后的還有房玄齡,當時房玄齡因過錯被遣回家,長孫皇后便對唐太宗說:“玄齡侍奉陛下時間最久,為人小心謹慎,頗有奇謀秘計,他知道的事情從無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過錯,希望陛下不要放棄這么一位大臣”。太宗聽了妻子的意見,覺得有理,之后便再次重用了他。
鶼鰈情深
生死相隨
唐太宗登基后生過一場重病,纏綿床榻累年,長孫皇后悉心照料,晝夜不離左右。唐太宗和長孫皇后自少年結(jié)發(fā),共同進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關(guān)之際都互不離棄。因感念丈夫?qū)ψ约焊冻龅恼嫘膶嵰?,長孫皇后將毒藥系在腰間,準備“若有不諱,亦不獨生”。
愛屋及烏
太宗對長孫皇后的寵愛同樣惠及到了長孫皇后的親族身上。太宗對長孫無忌的寵遇眾所周知,自太宗登基開始便一再加恩,委以腹心,群臣莫及。長孫皇后父親早喪,后來由舅舅高士廉撫養(yǎng),她與李世民的婚事也是由高士廉促成。因此,太宗一生對于高士廉都非常感激,極其敬重。貞觀二十年(646年)高士廉病重,太宗親臨其家探望,并和他述說生平往事,感慨流涕。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去世,太宗因著“故舊情深,姻戚義重”,不顧自身病體和大臣勸諫執(zhí)意要去臨喪。
子以母貴
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太宗登基后便立李承乾為太子,十二歲時,太宗就開始有意識的鍛煉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后來又為他開設(shè)學館并先后派遣房玄齡魏征等重臣加以輔佐。貞觀年間李承乾兩次生病,太宗先后請道士,高僧入宮為太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又度了三千人出家,為他建造普光寺、西華觀,并赦囚徒。長孫皇后去世后李承乾漸漸長大,開始不修德業(yè),行為叛逆,太宗卻依然對他寵愛縱容,直到李承乾謀反事敗。然而太宗卻不忍心依律將他處死,最終只是將李承乾廢黜。
長孫皇后的次子李泰,聰敏絕倫,“寵冠諸王”。太宗登基后改封越王,李泰所獲封地多達二十二州,其他同時受封者卻只有八州。李泰喜好文學,太宗便為他設(shè)文學館。李泰編寫《括地志》成,太宗多次賞賜,以至用度超過了太子。因李泰體胖,未免兒子上朝辛苦,太宗特意賜給他小輦。后來李泰奪嫡被貶,太宗卻仍然認為“朕之愛子,實所鐘心”,沒過多久,便又重新進封了李泰。
長孫皇后的幼子李治,太宗對他十分鐘愛。長孫皇后去世時,李治年幼,在母親的葬禮上,哀慕甚深,太宗見狀,對他更是憐愛,后來便親自撫養(yǎng)李治,于是李治一直沒有出宮到晉王府居住,一直到被立為太子。
晉陽公主李明達是唐太宗極其喜愛的女兒,晉陽公主常常臨摹父親的飛白體,久而久之寫字時便有了太宗的風格。將太宗和晉陽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無法辨別。然而晉陽公主未及出嫁就去世了,太宗萬分悲痛,連續(xù)一個月沒法進食,身形消瘦,大臣見狀紛紛進諫,但唐太宗卻對來勸勉的臣子嘆道:“你們說的那些道理,其實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復生,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這種悲傷啊?!?/p>
死后追憶
視死如生
長孫皇后出殯,李世民“親臨宵載,義追深遠”,更親自為長孫皇后撰寫碑文。之后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認為僅是在寢宮陵殿安奉皇后并不夠,于是命人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入葬元宮,高宗李治希望繼續(xù)保留棧道起舍,卻被大臣諫止,理由是,按照舊例,“只有寢宮安養(yǎng)供奉之法,而無陵上侍衛(wèi)之儀”。
望陵毀觀
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后,太宗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為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一次太宗讓魏征陪同,并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征是否看清了,魏征裝作沒看見,太宗頓時著急,問“怎么會沒看見,那是昭陵?。 蔽赫髀勓曰卮鹫f“以為陛下望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太宗聽后明白魏征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于是便哭著下令拆掉了層觀。
追福建廟
貞觀十五年(641年),太宗命高僧道宣為長孫皇后造供養(yǎng)經(jīng),此經(jīng)卷至今尚存。
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命人在太平觀內(nèi)為長孫皇后造原始天尊像,“二真夾侍,擬香園之妙,寫空歌之儀”。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治決定“思報昊天,追崇福業(yè)?!庇谑窃谔铺诘闹С窒陆ㄔ炝艘蛔陚ジ畸惖乃略?,起名大慈恩寺以此來紀念母親。
同寢同穴
長孫皇后遺言要求薄葬,希望不起墳塋,以山為陵。一向愛重妻子的太宗不僅聽從,更下詔將其作為祖制,以傳后世。從此開創(chuàng)了唐朝以山為陵的先河。在長孫皇后去世當年,太宗先是于十年十一月(636年),刻六駿雕像于昭陵。后又在十一年二月(637年)下達了功臣陪葬詔。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入葬昭陵,在元宮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長孫皇后終于又一次與丈夫聚首。長孫皇后和太宗生同寢死同穴,不負夫妻之義,伉儷情深。
個人作品
書法
長孫皇后的書法墨寶因為年久失傳,但看過長孫皇后墨寶的古人,都將其與吳采鸞、胡惠齋、張妙凈、朱淑真、管道升等諸位女書法家相提并論,甚至稱贊說“皆具有俊才,出其柔翰,俱各精妍”,可見長孫皇后的書法水平亦是不容小覷。
女則
長孫皇后私下采擇“古夫人善事”,撰成《女則要錄》一書,簡稱《女則》 一書。這本書在宋朝之后已經(jīng)失去了其本應(yīng)有的價值,當然其價值是由宋朝以后社會和君主對女子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來衡量的。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女則》的失傳是因為年代較久,可是比《女則》更早的東漢班昭所寫的《女誡》竟流傳了下來,可見《女則》的內(nèi)容和三從四德無關(guān)?!杜畡t要錄》卷數(shù)有十卷、二十卷、三十卷等多種說法。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貞觀初年,長孫皇后創(chuàng)作了一首活潑浪漫的詩名曰《春游曲》,詩中描寫的后宮佳人在桃花芳菲爛漫之際,翩然穿梭于漫天錦繡之中,觀蝶聆鶯。桃花因偷得她的面色而嬌艷,嫩柳因習得她的腰身而身輕。此詩被李世民見而誦之,嘖嘖稱美。于是此詩被某些迂腐的老學者究斥為“艷詩”。但這首詩事實上描繪的是一位幸福的女子張揚而自信的畫像。
歷代評價
范祖禹《范太史集》:詩人美后妃,輔佐君子、求賢審官,國家將興,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長孫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謂賢矣。
蔡世遠《古文雅正》:“漢唐宋后之最賢者,漢則明德馬皇后,唐則文德長孫皇后,宋則宣仁高太后。
唐仲友:“有古后妃之美,無后世后妃之失,太宗謂內(nèi)良佐,信夫!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p>
張居正《帝鑒圖說》:嘗考自古創(chuàng)業(yè)守成之令主,雖圣明天挺,然亦有內(nèi)助焉。觀長孫皇后之于唐太宗,雖夏之涂山,周之太姒,無以過之矣。太宗外有忠臣。內(nèi)有賢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乾隆《評鑒闡要》:長孫后讀書循理,恭順節(jié)儉,固足為賢。而辭議政一節(jié),識見卓越,視漢明德尤遠過之。然以太宗英明,豈不知牝雞之意,何必與后議賞罰哉?
尹會一《女鑒錄》:按長孫皇后制一己之私情,伸直臣之正氣,且以片語而救忠良於不死,賢哉!冠女德而莫與京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