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沖
摘 要:自2012年以來,我國的中學普遍實行了新課標改革,為了使中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教師必須對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實施根本性的改革。中學地理教學也應該改變以往的灌輸性的教學方式,大力推行探究式教學方式。探討并研究了探究式教學方式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希望對地理教學提供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地理教學;陳述交流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探究教學”的含義:“探究教學”強調的就是“探究”二字,主張學生靠自覺性、自主性參與學習,對所學習的知識加以系統(tǒng)地研究,激發(fā)對知識、人生、自然和世界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自主好學精神和探究本領。
一、提出地理問題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是探究教學的另一個名稱。顧名思義,這種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提問、疑問或者設問,對經(jīng)驗倍加關注,師生對自己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問題進行探究。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老師應該會提問,提出的問題應該極具探討性,讓學生看了就有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地理知識的學習效率。
案例一:在一節(jié)地理課的開端,老師提出問題:“李白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學生們請從地理學的角度對這句詩的合理性加以分析和探究,為了使分析更具說服力,要闡述必要的理由?!贬槍@個問題,學生是這樣思考的:流水之所以會匯入大海并且不會返回,這是因為水的循環(huán)性。
這個案例對問題的引出非常具有創(chuàng)新性,老師提問完畢,馬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積極性一觸即發(fā),此外,學生還會全面思考關于水循環(huán)的相關知識,例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什么意思?水為什么會聚到一起呢?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究腦海中的疑問。
二、提出假設和設想
提出假設和設想是探究教學的核心部分。當大部分學生對問題有了大體的了解之后,并且能夠各抒己見,在這個時候,老師要對問題和學生的看法進行指導。
案例二:確定、評價空間位置的探究。
(1)教師為學生展示長江流域的地圖,上面有地形、流域范圍、自然資源、交通線分布情況等,讓學生分析如果修建大壩應該建在何處?
(2)提出幾種假設,只考慮地形因素建在河道最狹窄的位置,只考慮因素生態(tài)建在對生態(tài)影響最小的地方。
(3)教師提出三種假設后,由學生討論分析,最后展示三峽大壩的具體位置,并分析修建在此地的原因。
三、收集地理信息
論證猜想是否可行的第一步就是對相關信息的收集。為了減少盲目性,發(fā)揮收集信息的價值與意義,第一應該提出論證設想隨即進行相應計劃的制訂,收集信息的范圍要準確無誤。
案例三:給出視頻材料,黃河斷流逐年加劇。視頻中呈現(xiàn)出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間,黃河有21年下游出現(xiàn)斷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金水文站全年斷流226天,斷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約780千米的河南開封。
由黃河斷流帶來的不良影響,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水循環(huán)的重大意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收集更多關于黃河斷流帶來的不良影響。
四、陳述交流
探究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表達與交流,雖然處于最后的階段,但是其對教學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在學生共同的交流與表達下,學生的學習思維進一步得到發(fā)散,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會在這個階段得到全面的增強,最終會探究出一個科學、合理的結論。
例如,在一節(jié)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的教學課中,學生在最初開展討論的時候,一開始得出的結論可能并不是那么合理與正確,甚至是比較片面的,在他們的答案中,可能只有能或不能。在查閱相關資料并進一步的討論研究之后,可能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所有的事物既有長處,又存在弊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為例,這樣做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阿拉伯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但是這也存在破壞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問題和缺陷,針對這種情況,最先做的應該是對環(huán)境的評估,只有環(huán)境評估成功通過,方可允許調水項目的開展,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應該考慮到長遠的利益,萬萬不可為了實現(xiàn)眼下的利益而置長遠利益于徹底的不顧,需具備一定的戰(zhàn)略目光。
綜上所述,探究教學集多種優(yōu)點于一身,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掌握并理解地理知識會變得更加容易,地理素質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僅是地理知識,學生的綜合能力會大大地增強,符合時代對學生的要求與期待,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探究性和創(chuàng)新性人才。但是,雖然探究教學有著眾多的優(yōu)點和長處,但是它也不是萬能的,為了實現(xiàn)其最大的功效,應該和其他的地理教學方式相結合。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自身特點、興趣愛好、設備、師資力量等各方面情況靈活選擇地理教學方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期達到老師教學、學生聽課的最好效果。
參考文獻:
[1]丁淑貞.中學地理教學如何滲透科學發(fā)展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2]劉美華.芻論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企業(yè)家天地,2005(11).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