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世明
第一部分 課題的提出
一、問題提出
概念綜述:留守學生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離開農(nóng)村前往城市務工,孩子卻留在農(nóng)村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學生;單親家庭學生是指父母離異、父母一方死亡或離家出走,生活起居由父親或母親單獨照顧的學生。教育策略就是如何幫助這些孩子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的相應對策。
社會背景: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nóng)村青壯年進城務工,他們的子女成為留守學生;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單親家庭孩子也隨之增多,“隔代教育”現(xiàn)象突出。
現(xiàn)實背景: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存在消極、孤獨、自卑、逆反、報復等不良心理問題,已成為制約學校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瓶頸。
鑒于以上背景,我們的研究課題《農(nóng)村高中“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群體的教育策略研究》應運而生。
二、課題界定
本課題研究的內(nèi)容主要是農(nóng)村高中——臨澧縣一中“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群體的教育策略。
三、研究綜述
當前國內(nèi)外對留守和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現(xiàn)狀問題已有四方面的研究:①介紹了國內(nèi)外的概況。②對他們教育存在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梳理。③教育問題的成因。④教育對策的研究。
四、研究意義
1.實踐意義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消除和解決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在學習、行為、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有利于豐富、完善和發(fā)展相關理論,促使學校問題學生大面積減少。
2.研究價值
該課題的研究,可以實現(xiàn)對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群體中的后進學生的轉化,培養(yǎng)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給其他學校乃至全國留守和單親家庭學生問題的研究提供借鑒。
第二部分 理論依據(jù)
一、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情感上平等對待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的同時,注重個性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
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理論
要使學生成為健全的人,不僅要做到“傳授知識”,而且還要通過傳授知識去實現(xiàn)“人格的建設性變化”。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受益終身。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共性和個性關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體,既是一系列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集合,事物之間可能存在矛盾的共性,同時又各有自己的個性,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第三部分 研究目標與內(nèi)容
一、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學校教育管理機制,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形成優(yōu)良的校風、學風、教風,實現(xiàn)“學生成才、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目標。
二、研究內(nèi)容
1.調(diào)查、統(tǒng)計學生群體的家庭背景、學習狀況、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法紀意識、心理狀況等情況,分析現(xiàn)狀。
2.制定、完善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評價量表,分析不良行為習慣、心理形成的原因。
3.探究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全的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網(wǎng)絡。
4.針對學生群體存在的各種問題,探究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5.分析實施有效教育策略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制約因素,探究預防和處理學生各種問題的有效措施,健全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四部分 研究的措施與做法
一、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獻研究法、調(diào)查研究法、經(jīng)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jīng)驗總結法等。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
啟動、籌備、組建隊伍,設計總體方案并組織論證,確定課題研究方案,制定第一階段具體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1年5月—2013年10月)
本階段是研究的關鍵階段,必須抓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個階段收集到的資料和得到的結論,對整個研究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驗收階段(2013年11月—2014年5月)
聘請專家進行終端結題論證,接受上級對本課題研究的評估,進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并使之在臨澧縣乃至常德市各中學推廣,發(fā)揮其社會價值。
三、措施與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明確指導思想
我們采用了個別鉆研、集中校本培訓與學習、專題報告、會議交流等方法,狠抓教育理論與新課程標準理論、新課改理念的系統(tǒng)學習和外出培訓學習。
2.收集整理課題相關資料,形成案例
每學期,課題組專門給每一位教師配發(fā)一個筆記本,進行業(yè)務筆記的記載。同時,學生科給班主任發(fā)放一個德育工作手冊,要求班主任對他們的教育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記載,形成案例資料。
3.“四個結合”保證了課題研究的有效實施
(1)把“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jīng)驗總結法”“調(diào)查研究法”等四種教育科研方法有機貫穿于研究的全過程。
(2)按照“整體—分塊—整體”的整合思路,規(guī)劃實施研究的具體步驟。
(3)把“個人研究”與“集思廣益”結合起來,發(fā)揮每一個研究教師的研究潛能。
(4)把每周星期四的學科常規(guī)教研活動與課題研究活動結合起來,科學安排研究時間。
4.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是課題研究的保障和經(jīng)驗來源
(1)通過個案研究、追蹤記載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校園網(wǎng)絡信息傳輸,搭建“教師—學生,學生—學生,教師—教師”的互動平臺,“教室—網(wǎng)絡,教師—網(wǎng)絡,學生—網(wǎng)絡”的聯(lián)系平臺,“教師—家長,學?!议L,學生—家長”的溝通平臺。
(2)開展課題組教師研究經(jīng)驗交流會,每周星期四下午為交流會時間。
(3)課題組把課題研究中積累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經(jīng)驗,放到校園網(wǎng)“燭光專輯”欄目。
第五部分 研究結果與結論
一、課題研究的內(nèi)容方面
了解農(nóng)村高中“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群體的學習、行為、生活、心理等現(xiàn)狀,按照群體、性格、成績行為、心理健康程度等方面總結了這一群體后進生的類型及表現(xiàn)形式,按照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總結出問題形成的原因。
二、課題研究的策略方面
1.掌握了較為科學的研究、教育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較強、具有實效性的教育策略,即分類指導、目標激勵、榜樣引領、自我管理、親子溝通等五項策略。
2.通過研究,建立了農(nóng)村高中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檔案制度、家長培訓制度、教育評估制度、教育幫扶制度、學校寄宿制度、家訪制度等六種制度。
3.形成了優(yōu)化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激勵教育、文化氛圍教育、分層教育、專題主渠道教育等五類教育措施。
三、課題研究的成果方面
培養(yǎng)了一支較高素質的專業(yè)教師隊伍,撰寫了一些較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案例、論文和報告。
第六部分 研究成果及反響
一、研究成果
1.課題的研究明顯改善了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群體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課題的研究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樂趣,改善了學生的人際關系,在近三年學校學考、高考中學科成績優(yōu)秀率、合格率均進入了常德市先進水平。
2.構建了破除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問題的教育轉化體系。課題組根據(jù)研究內(nèi)容總結出了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問題的社會、家庭、學校三大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五項策略、六種制度和七類措施的綜合教育轉化體系。
3.撰寫了大量論文、案例,形成了一個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優(yōu)化的研究資料庫。課題研究期間課題組成員發(fā)表并獲獎的論文共有105篇,并形成了論文集。撰寫了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成長的教育案例與故事個案近百篇,并形成教研資料庫。
二、社會反響
1.校內(nèi)反響
(1)教師反響。增強了教師關于如何教育好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的研究意識,為推動教師行動研究常態(tài)化提供了新的途徑。
(2)學生反響。本課題的研究,使學校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在全體學生中受到普遍關注,這一弱勢群體不再受到忽視,而是受到同學學習和生活上的照顧。
2.校外反響
(1)兄弟學校反響。幾年來,我們接待來自省、市各級領導及石門一中、常德市二中、七中、漢壽一中、桃源一中、澧縣一中、慈利一中、田家邴實驗中學等兄弟學校專家、教師200多人次來我校參觀取經(jīng)。
(2)家長反響。通過“家校通”網(wǎng)絡平臺,由班主任向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學生的家人進行聯(lián)系,使遠方的家長能及時了解各自的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xiàn),并相互交流教育體會和經(jīng)驗。
(3)各界反響。愛心人士積極支持學校的教育措施,如我縣佘市鎮(zhèn)一位張姓農(nóng)民,自己的女兒早已從我??忌衔髂险ù髮W,但他的這種愛心行動一直在延續(xù)。
第七部分 問題討論
一、學校與社會在解決單親家庭學生和留守學生問題上如何合理配合
從國家、政府、社會組織的角度如何轉化單親家庭學生和留守學生群體中的問題學生?如何劃分社會(政府)、家庭與學校在該問題上的責任與義務?
二、課題組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
1.課題組教師所掌握的材料有限,視野比較狹窄,理論高度并不高。
2.對學生群體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形式理解不夠深入,研究工作停留于表層。
3.將重點局限于這兩類學生中的后進生,對于表現(xiàn)正常甚至優(yōu)秀的學生反而有所忽視。
4.消除這類學生群體的行為、心理障礙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但學校缺乏專業(yè)的心理輔導老師。
參考文獻:
[1]張俊良,馬曉磊.城市化背景下對農(nóng)村留守學生兒童教育問題的探討[J].農(nóng)村經(jīng)濟,2010(3):102-105.
[2]胡慷,周琳,胡羅斌.道德教育與學生精神家園的構建研究[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8).
[3]張麗艷.單親家庭高中學生的學校教育策略[D].蘇州大學,2009.
[4]楊利玲.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的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
[5]戴斌榮.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與教育[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