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凌君
段落是文章組成的基本單位,段落的安排,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脈絡、構思的特點、中心的表達。因此,在新課程條件下,搞好段落教學仍然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但是,在新課程條件下,我們絕不能還按照舊有的教學模式進行語文段落教學。以前,面對一篇文章,我們習慣于把它大卸八塊,單獨分析,而后總結段意,再加組合,歸納中心。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使得一篇精美的文章變得支離破碎,作者的思路變得斷斷續(xù)續(xù),蘊含的情感變得點點滴滴。學生所見到的只是一部被分解的機器,滿地是零件,卻體驗不到作者的那種心緒,那種情感,而想要把握這篇文章中作者的整體情感也就變得難上加難,更不要說同作者的深入的情感交流了。
一、寫作是情感的宣泄,閱讀是情感的交流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對文章的認識。實際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一種抒發(fā),甚至是一種宣泄,好的文章大都是作者的某種情感到了不吐不快時的產物。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自序》中寫道:“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魏巍是這樣說的:“我能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的戰(zhàn)士的英雄氣魄、英雄事跡,是這樣的偉大,這樣的感人;而這一切把我完全感動了?!币虼耍诘谝欢芜@樣寫道:“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它使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于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庇纱丝磥恚谖恼轮?,作者借助一定的段落,或敘述,或議論,或抒情,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fā)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二、樹立整體意識,體悟文章情感
在實際教學中,段落是相對獨立的,但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卻是不能拆分的,所以,我們就要帶領學生打破傳統(tǒng)的段落層次觀,樹立整體意識,從宏觀上去體悟文章中的情感。
要做到宏觀體悟,就要知人論世。也就是說,聯(lián)系作者生活際遇必不可少,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必不可少。例如學習《小石潭記》,就必須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到閱覽室查閱圖書,到網上搜尋資料,互相交流等)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當時的政治背景,作者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過得孤寂而荒涼,親族朋友不來理睬,地方官員時時監(jiān)視,災難使他十分狼狽,一度蓬頭垢面,喪魂落魄。但是,災難也給了他一份寧靜,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于是,他進入了最佳寫作狀態(tài),中國文化史擁有了《永州八記》和其他篇目。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知道了這些,就不難領會作者在《小石潭記》里整體的思想感情,他們也就會迅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剡^頭來,學生再去理清文章寫作思路、把握文章結構,就變得簡單多了。
三、抓段落關聯(lián),看情感主線
從單獨的每一個段落來講,它們和整篇文章都應該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但并不意味著,這許多局部簡簡單單地羅列在一起,就能組成一篇文章。一篇好文章,不是材料的堆疊或鋪排,我覺得,應該是構成,而且是有機地構成。但即使是這種有機的構成,也離不開段落之間的關聯(lián),關聯(lián)靠什么?一般來講,靠的是過渡與照應,靠的是作者獨具匠心的設計,這樣看來,每一篇文章也便都真的是一部機器了。但是,回過頭來看,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yōu)美的作品絕對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而決非“機器”,因此,我們教學當中要抓住的段落是最為重要的關聯(lián),還是情感的關聯(lián)。抓住了情感的關聯(lián),再去理解段落的內容和段落間的其他關聯(lián)就會變得容易多了。
比如《岳陽樓記》,既敘事,又寫景,更加以議論抒情,但貫穿全文各個段落的還是情感,還是作者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這兩旬在文章中直接出現(xiàn),更是作者在經過心靈的搏擊,感情的煉獄后,那不可遏制的情感勃發(fā)。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通過反復誦讀、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把握文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從而弄清楚作者為何敘事、為何寫景。抓住了段落之間的情感關聯(lián)后,再去領會作者的寫作思路,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等,就是得心應手、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效果舉例
在實際教學中,我不斷地把這些意識滲透給學生,學生們的反饋也是令人欣喜的。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學生初讀后,不知所云,只是覺得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說愛情的,再聯(lián)系前面,似乎只是月下的浪漫感情。于是我鼓勵學生積極地查閱書籍、資料,在了解作者的“一肚子不和時宜”的生活經歷后,再反復誦讀與交流,很快就體會到了作者蘊含于詞句中的迷茫、疑慮、思親、質詢、豁達等一系列由郁結到曠達的情感和思想變化過程,進而對文中的類比手法加深了理解,對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于潛移默化中把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調整得更為積極了。
總之,我們在進行語文段落教學的時候,就要讓學生從整體上體悟作者的情感,并緊緊抓住這情感,進入文章,融人情境,加強與作者的情感交流。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其他的諸如結構方式、語言運用等外在的問題也便勢如破竹、迎刃而解了。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相城區(qū)北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