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新濤
〔摘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在構建新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的同時,廣泛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是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應然選擇。根據(jù)農民的思想狀況和特點,緊密結合形勢發(fā)展和實際工作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采取了靈活多樣的形式,廣泛而深入地開展了以階級意識、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它為當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切實認識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緊緊圍繞黨的奮斗目標, 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認知認同, 與人民日常生活相契合。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社會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5)04-0077-05
黨的十八以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時代主旋律。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專門印發(fā)《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具體方向。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部署,深刻認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結合實際的同時,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社會主義教育的偉大實踐中總結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社會主義教育的應然之義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1 〕 (P375 )新中國成立初期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觀念都處于激烈震蕩之中的社會轉型時期。新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十分嚴峻,農民思想實際與新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相差甚遠。因此,在構建新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依據(jù)特殊的歷史背景和農民階級的政治思想狀況,緊密結合形勢發(fā)展和實際工作的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了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
(一)面對帝國主義的恐嚇、封鎖和包圍,新中國必須根除社會上的“親美”“崇美”“恐美”心理。新中國的建立徹底改變了世界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力量的對比。在公開扶蔣反共政策破產后,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轉而對中共新生政權采取敵視態(tài)度,全面施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軍事封鎖的扼殺政策。美國國務院公開聲稱,在征求國會意見之前,美國政府不會承認新中國政府 〔2 〕 (P515 )。國務卿艾奇遜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了承認新中國的三項條件,即:“(一)有效地控制它聲稱治理的領土;(二)承認其國際義務;(三)其統(tǒng)治得到人民的認可。” 〔3 〕 (P360 )美國還“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和英聯(lián)邦國家,尤其是亞洲第二大國印度和美國的頭號盟友英國,盡一切可能施加影響” 〔4 〕 (P10 ),極力拼湊反對新中國的共同戰(zhàn)線。1950年4月,美國向拉美各國發(fā)出照會,威脅它們不得承認新中國 〔5 〕 (P69-70 )。6月,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悍然發(fā)動朝鮮戰(zhàn)爭,并多次轟炸和掃射中國東北地區(qū),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12月,美國政府公開宣布凍結中國在美國國內的財產,并宣布將對中國實施經濟封鎖。在此背景下,“崇美”、“親美”和“恐美”的思想在包括農民在內的社會民眾中廣泛存在著,并嚴重地影響了新中國各項建設事業(yè)的展開。因此,“使全體人民正確地認清當前形勢,確立勝利信心”,“堅決消滅親美的反動思想和恐美的錯誤心理,普遍養(yǎng)成對美帝國主義的仇視、鄙視、蔑視的態(tài)度” 〔6 〕 (P436 ),就成為新中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二)新中國所面臨的國內形勢迫切需要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國內形勢十分嚴峻,一些地區(qū)還沒有完全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權尚未完全鞏固,千瘡百孔,百廢待興。鞏固新中國人民政權、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成為更突出、更直接、更迫切的首要任務。由于農村是中國社會的主體,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實現(xiàn)上述首要任務,就必須鞏固農村人民政權,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加強農村社會改造。恩格斯說:“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 沒有預期的目的的?!?〔7 〕 (P247 )只有加強對農民的社會主義教育,讓他們在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自覺地行動起來,才能真正實現(xiàn)鞏固新中國人民政權、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的任務,積極應對形勢發(fā)展的需要。
(三)農村社會經濟發(fā)展更為迫切地要求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中國畢竟有著幾千年自然經濟的歷史根源,個體農民所掌握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生產資料處于原始的、低級的狀態(tài),經營規(guī)模極度狹小,耕作方式十分簡單,生產力水平仍然很低下,既不利于他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難以滿足工業(yè)化對糧食和工業(yè)原料作物迅速增長的需求,無力為國家工業(yè)化積累資金和提供市場。個體農業(yè)的生產仍然只能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自由、分散、小規(guī)模地進行,存在著缺少勞力、耕牛等許多困難,不可能大量采用先進的農業(yè)技術、新式農具和高效率的農業(yè)機械,更不可能進行農業(yè)生產過程中所必需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擴大再生產。小農經濟十分脆弱,加之天災人禍的影響,農村土地改革完成后,“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自發(fā)勢力一天一天地在發(fā)展,新富農已經到處出現(xiàn),許多富裕中農力求把自己變?yōu)楦晦r。許多貧農,則因為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于貧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債,有些人出賣土地,或者出租土地。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fā)展下去,農村中向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 〔8 〕 (P255 )。而且,在此經濟基礎上所形成的逆來順受、因循守舊、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親族等小農意識籠罩著整個鄉(xiāng)村社會,既有礙于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農村社會的改造和建設,甚至影響到新中國政治經濟秩序的構建。農村發(fā)展的現(xiàn)實狀況和農民的思想狀況表明,必須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從而為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提供主體條件。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就發(fā)出了“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 〔9 〕 (P1477 )的警示。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社會主義教育的實然之舉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農村社會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黨和人民政府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上了日程。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教育農民增強階級意識、群眾觀點,提高階級斗爭覺悟。由于幾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封建宗法思想的長期影響,以及長期處于落后的自然經濟狀態(tài),農民群眾的階級意識非常淡薄,不能認識到自己受壓迫和剝削的根源,明顯缺少階級斗爭的覺悟;加上由于地主階級的造謠破壞和威脅、報復,新解放區(qū)的不少農民對土地改革心存疑慮,害怕地主“秋后算賬”,不敢斗爭,認為自己受剝削、受壓迫是“命中注定”,自己租種地主的土地后交租是“天經地義”的事;有的農民甚至認為是地主養(yǎng)活了窮人,產生了土改后“地主真苦,地主可憐”的落后思想觀念;一些農民和基層干部存有“和平土改”“恩賜”等錯誤觀點,單純把土改看成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活動,忽視了農民群眾在土改運動中的主體地位。針對這種思想狀況,新區(qū)土地改革開始后,黨和政府派出了約30萬人的土改工作隊。他們分赴各地,深入貧雇農家中,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向農民宣傳黨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對農民進行階級意識和階級政策的教育。在農民協(xié)會的統(tǒng)一領導下,各地組織廣大農民,召開農民代表會議,“吐苦水、挖窮根”、“算剝削帳”、開憶苦會、控訴會,并引導農民積極主動地同地主階級進行面對面的斗爭。對罪大惡極和破壞土改的地主分子,及時召開群眾斗爭大會,由苦大仇深的農民對其進行揭發(fā)、控訴,人民法院再公開審判、嚴懲。通過反復宣傳和教育,廣大農民的階級覺悟、群眾觀點和階級斗爭意識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一是弄清了“誰養(yǎng)活誰”的問題。農民普遍認識到“地主集中土地的過程,就是農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喪失土地變?yōu)橐粋€失業(yè)者的過程”,而農民受地主剝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地主階級的許多土地是用巧取豪奪的方法,欺壓農民,從農民手上奪來的” 〔10 〕 (P218 )。二是增強了“群眾觀點”和“在黨的領導下自己救自己”的思想認識。廣大農民特別是農村干部認識到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土改的中心問題是走群眾路線,是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問題,要相信群眾,不要恩賜包辦” 〔11 〕 (P63 )。同時,他們也認識到“‘貧雇農打江山坐江山的口號是錯誤的。在鄉(xiāng)村,是雇農、貧農、中農和其他勞動人民聯(lián)合一道,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打江山坐江山,而不是單獨貧雇農打江山坐江山” 〔9 〕 (P1268 )。三是提高了階級斗爭的覺悟。廣大農民“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自覺地同地主階級進行堅決的斗爭,并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土改和農村各項工作中。
(二)培育農民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1950年6月,正當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全國人民致力于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之際,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悍然發(fā)動了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并把戰(zhàn)火燒到我國東北邊境,嚴重威脅了我國的安全。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重大決策。26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在全國進行時事宣傳的指示》,要求各地應立即展開有關目前時事的宣傳運動,使全體人民正確地認識當前形勢,確立勝利信心,消除恐美心理 〔6 〕 (P436,440 )。根據(jù)這一指示,全國迅速掀起了以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為中心內容的抗美援朝宣傳教育熱潮,黨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也轉移到以抗美援朝為中心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上來。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讓廣大農民正確認識到“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重大意義,即對于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抗美援朝是維護我國安全、支援朝鮮、維護世界和平的正義行動,也是中國人民義不容辭的國際義務;正確認清美帝國主義的本質,即它既是中國的敵人,也是世界的敵人,但仍然是紙老虎,最終必然失敗;認識到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具有一致性;消除恐美心理,堅定勝利信心。 抗美援朝宣傳教育運動的深入開展,極大地激發(fā)了農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廣大農民表現(xiàn)出空前高漲的政治熱情。許多青年農民在“要人有人、要糧有糧”、“保土地、保飯碗、保世界和平”、“不吃兩遍苦、不做亡國奴”、“鞏固國防、守住大門”的口號下踴躍加入到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行列。廣大農民熱情高漲,提出“多產棉花多打糧,打敗美國野心狼”的口號,轟轟烈烈地開展愛國增產節(jié)約運動。他們自覺組織起來,縫制棉衣、手套、慰問袋,捐獻慰問品,書寫慰問信,同時還選派勞動模范、烈軍屬代表參加赴朝慰問團,把全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源源不斷地帶到前線。各地農村在“先軍屬,后自己”的口號下,采取一切措施以保證軍烈屬的生活和生產,鼓勵和慰問軍烈屬。
(三)加強對農民的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堅定農民的社會主義信念。如前所述,小農經濟不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方向的要求。因此,“就農業(yè)來說,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農業(yè)唯一的道路。發(fā)展互助合作運動,不斷地提高農業(yè)生產力, 這是黨在農村工作中的中心” 〔12 〕。就思想而言,農民具有兩面性的特征。作為被壓迫階級,農民在本質上要求革命,并愿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同時,農民作為小生產者,又具有濃厚的小農意識和自發(fā)的資本主義傾向。鑒于這種情況,各級黨組織加強了對農民的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因此,在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中,各地紛紛召開互助組代表會議,開展愛國主義增產競賽運動,舉辦互助組骨干訓練班,以進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新舊兩條不同道路、“勞動光榮,剝削可恥”、工農聯(lián)盟、合作社優(yōu)越性和集體主義教育。從1952年4月起,由農業(yè)勞動模范和黨員組成的中國農民代表團到蘇聯(lián)對其集體農莊的建設進行了長達4個月的學習和考察。經過以蘇聯(lián)農業(yè)集體化為榜樣的教育,絕大部分農村黨員堅定了為實現(xiàn)集體主義、共產主義而努力的信心。通過黨在農村進行的廣泛而深入的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廣大農民逐漸沖破了封建小農意識的束縛,克服了自身存在的“天下是農民打的,農民要坐天下”等保守、狹隘的思想觀念,形成并提升了自身的集體主義思想意識,增強了對于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的認同,增強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使命感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從而積極投身于這場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
總體說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社會主義教育的深入開展,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思想認識水平,增強了農民的階級意識、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集體主義等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它對于穩(wěn)固農村基層政權、恢復和發(fā)展農村社會經濟乃至于構建新中國政治經濟秩序,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對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幾點啟示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社會主義教育的偉大實踐,為當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一)必須切實認識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社會主義教育之所以能夠深入開展并取得實質性效果,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宣傳教育,讓廣大農民認清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從思想深處感知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樣,當前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應該首先讓全體人民深刻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深化改革、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價值支撐。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并指出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爸袊缆贰?、“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本質內核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中國道路就有可能迷失前進方向,中國精神就有可能失去內在靈魂,中國力量就有可能失去精神動力。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也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統(tǒng)領。在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由于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強力滲透、城鄉(xiāng)交流和交融的日益頻繁、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加大所帶來的矛盾凸顯等原因,當前的中國社會思想領域出現(xiàn)了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廣大人民的價值訴求存在混亂狀況。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外來、宗教與世俗、精英與大眾之間不同形態(tài)的價值觀相互交織,道德楷模與自私自利者共存,先進的思想文化與落后的思想文化并生。特別嚴重的是,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在遭受各種外來思想的猛烈沖擊;效益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有所滋長;信仰缺失,是非界限模糊,美丑不分,榮辱不辨;心態(tài)失衡,精神焦慮,道德底線失守;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各種媚俗庸俗文化大行其道,等等。這一切都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以溯本清源。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態(tài)勢”“新特點”“新課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到人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當前,我們面臨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其對于社會發(fā)展的危害程度絲毫不亞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農村所遇到的情況。我們只有深刻認識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予以高度重視,才能真正地、富有成效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緊緊圍繞黨的奮斗目標。如前所述,新中國成立之初,結合各個時期和階段的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通過有效的方式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在土地改革時期,大力開展反封建主義宣傳教育,著力培養(yǎng)和提高農民的階級意識、群眾觀點和階級斗爭覺悟。在抗美援朝時期,通過揭示帝國主義的本質,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在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主要進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新舊兩條不同道路、“勞動光榮,剝削可恥”、工農聯(lián)盟、合作社優(yōu)越性和集體主義教育,使農民樹立牢固的集體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信念。這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和培育必須與時俱進,緊緊圍繞黨的奮斗目標。
面對日益深刻變化的世情、國情、黨情,以及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和風險挑戰(zhàn),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提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xiàn)中國夢就是要建設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就是要構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社會公正、體現(xiàn)法治價值的現(xiàn)代社會,就是要塑造具有愛國精神、敬業(yè)精神、誠信精神、友善精神的文明公民。“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有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的“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實質上就是中國夢的價值內核,指引著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正確方向。因此,我們要緊緊圍繞實現(xiàn)中國夢這一偉大目標,按照“三個倡導”這一基本內容,注重宣傳教育、示范引領、實踐養(yǎng)成的有機統(tǒng)一,注重政策保駕、制度規(guī)范、法律約束的有效銜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構筑堅實的共同思想基礎。
(三)必須廣泛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認知認同。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人民政府牢牢地掌握宣傳陣地,充分發(fā)揮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和場合,廣泛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同樣,當前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牢牢地把握宣傳教育這一基礎性工作。通過潤物無聲的宣傳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使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們心里生根、開花、結果,崇德向善的實際行動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在教育內容上,要把“三個倡導”基本內容講清楚,引導人們牢牢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覺遵守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在教育方式上,要找準宣傳教育同人們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點,善于用講故事的方式,用小故事闡發(fā)大道理,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宣傳最美的人、講述最美的事、弘揚最美的精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深入淺出、情理交融;在教育手段上,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既要利用電視、報刊、廣播、雜志、戶外媒體等傳統(tǒng)媒體,也要利用數(shù)字雜志、數(shù)字報紙、數(shù)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wǎng)絡、桌面視窗、數(shù)字電視、數(shù)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wǎng)絡等新媒體,最大限度地唱響正氣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人們心靈的羅盤,成為人們情感的寄托。
(四)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經濟發(fā)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與人民日常生活相契合。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則。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人民政府密切結合當時農村社會的政治經濟基礎、生產生活實際、思想文化狀況,把引導思想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積極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為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厚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支撐。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與實踐相融,與現(xiàn)實相連,與社會重大現(xiàn)實問題相結合。在國家層面,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新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鞏固、完善和發(fā)展的基礎上構建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社會層面,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將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實踐中,構筑公共道德體系,規(guī)范行業(yè)行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機制,努力營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濃郁社會氛圍;在個人層面,將核心價值觀內化到靈魂深處,不斷增強自身的誠信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水平和思想文化境界??傊挥袑⑸鐣髁x核心價值觀“落地”,才能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地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自覺地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夢統(tǒng)一起來,建構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當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長期的艱巨工程。任何速戰(zhàn)速決的企圖,任何掉以輕心,都是十分危險和有害的。因此,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還需要科學規(guī)劃、精心組織、有效實施,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轉化為社會群體意識和人們的自覺行動,并貫穿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充分發(fā)揮其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功能,從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實現(xiàn)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深厚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 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Tang Tsou.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3〕 H.Bradford Westerfield.Foreign Policy and Party politics: Pearl Harbor to Korea〔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5.
〔4〕 陶文釗.中美關系史(1949-1972):中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 黃安余.新中國外交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9〕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重慶市委員會.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11〕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毛澤東, 薄一波.關于過渡時期總路線問題文獻選載(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二月,一九六五年十二月) 〔J〕.黨的文獻,2003(4).
責任編輯 周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