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書暢(1992—),男,漢族,湖北隨州市人,管理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行政管理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摘要:本文嘗試從治理的角度分析看待市民社會與公民社會的差異性,并結合我國社會現實,論述公民社會下志愿服務組織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治理與善治;市民社會;公民社會;志愿精神
一、治理與善治的研究綜述
治理與管理有所不同,治理有其四個主要特征:
(1)全球治理委員會曾說道:治理不是一套規(guī)則、制度,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治理不是短暫性的目標設定,而是長期目標的實現。(2)治理與管理不同處在于,管理學原理上有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創(chuàng)新這個五個基本要素,而治理公共事務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關系。(3)治理既包括了政府權力為原動力的公共部門,也包括了私人部門。(4)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規(guī)章制度,而是持續(xù)的互動。
俞可平曾提出了善治這個觀點,并提出了中國需要善政。善治是從治理角度中引申出更具有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狀態(tài),善治是讓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過程,是政府與公民對公明生活的合作管理。
治理有如下六個基本要素:
(1)合法性。公民社會中的社會秩序和權威被自覺認可和服從的合法性,必須防止治理的合法性流失,在政府權威下的社會秩序是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循的過程。(2)透明性。新媒體狀態(tài)下的公民社會,公民具有知情權,使得政治信息、法律條文、政策實施、行政預算、公共開支清單通過各種網絡信息手段為公民所知,建立具有民主、公開、透明的政府機關。(3)責任性。機關人員和機構履行一定的職能和義務。公務員的權力和責任相對應,同時,權利和義務相結合。(4)法治性。在治理公共事物的過程,要符合法治,要依法治國,依法建國。(5)政策的回應性。政府出臺政策的同時要注意政策的大眾回應度,如果回應度太低,說明這個政策是無效的,是浪費財、物、和人力資源的。(6)治理的有效性。一方面,管理機構的設置必須合理有效,向著“扁平型”機構靠攏,這樣有利于信息的上傳下達,便于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在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中著手對事件的跟蹤與發(fā)布,及時把事態(tài)展現于公民眼前,做到公開、透明。
二、治理角度分析市民社會和公民社會的差異性
(一)含義不同
在西方國家出現一些典型的解釋。洛克的《政府論》認為,市民社會是一種契約存在的政治社會的發(fā)展階段,即政治的階段;黑格爾曾認為,市民社會是家庭與國家之間的樞紐,在市民社會中,必須從屬于國家這個層面,才能保障國家的健康文明發(fā)展;葛蘭西認為,市民社會在文化意識狀態(tài)下,是一種統(tǒng)治階級實行的文化霸權;哈貝爾認為,市民社會分為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在公共領域中指的是人們的公共文化生活,在私人領域指的是以市場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市民社會的概念。
上述的學者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呈現了不同市民社會的觀念,在筆者看來,市民社會的本質含義就是以看不見的市場這把尺子在衡量人們的生產活動,市民社會的最終意義是政治統(tǒng)治的國家,即它強調國家的概念,雖然不具有獨裁和強制,但市民社會強調集體行動的邏輯,在市民社會中有一種無形的壓力——集體行動。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民主社會的浪潮不斷掀起,社會運動和社會集團的不斷涌現,市民社會開始向公明社會轉型。
90年代后,公民社會研究理論不斷上升,主要圍繞了公民社會理論的研究,公民社會是否符合我國的治理國情,怎樣建設公民社會等一系列問題展開的。古羅馬政治理論家西塞羅曾提出了公民社會的含義,用通俗的語言來講,公民社會崇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研究,政府機構與公民之間的合作管理研究,以及公平、正義、志愿服務的道德精神。
(二)核心價值觀不同
公民社會與市民社會的價值觀不同,市民社會在政治的統(tǒng)治階段,是以利己為尺度的,而在公民社會下,強調中華美德,強調國家、集體、民族的利益,自我的利益是次要的。公民社會的集體主義思想自十七大以來加以提倡和實施,在治理事件中注重奉獻精神、互助精神,在政府中體現為“小政府”、“大社會”的理論淵源,尤其對于那些NGO、NPO自發(fā)的組織機構更容易發(fā)揮集體的作用。非政府組織參與到政府決策中來,提出建設性的政策建議,形成整個公民社會較大的社會自制力,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有利于協調各方面的利益沖突,有利于生產活動適應于生產力的發(fā)展。
(三)市場經濟與民主社會
市場經濟是上個世紀市民社會的獨特本質,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對社會自發(fā)的組織集團進行控制、整合,市場經濟中強調物質的交換和自由的競爭空間,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治理,利用這只市場的“手”和一些看不見的道德、法律契約來規(guī)定生產者平等競爭是不可能的。市場中存在著優(yōu)勝劣汰的經濟風險,治理良好的市場秩序,在經濟上要重視有限的自由,必須要依靠法治觀念。
在公民社會中,強調的是公民服務、公民參與、公民權利、公民責任。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這本書中,對公民社會的治理作出了闡述,根據公民權理論、社區(qū)與公民社會的理論和組織人本主義與新公共行政學,政府治理是關于公共行政以公民為中心的服務,他指出公民服務有七小點: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政府在思想上要具有戰(zhàn)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責任很重要;重視人而不是重視生產率;公民權利和公共服務比企業(yè)家精神更重要。公民參與是指政府治理中廣泛地發(fā)動人民群眾參與到政府活動中來,對治理活動進行監(jiān)督,制約政府的權力濫用,俗話說,公民和社會組織對政治的不屑于冷漠是政府治理最可怕的敵人。
三、非政府組織在公民社會中的意義
(一)非政府組織的原動力
1863年建立的國際紅十字會是非政府組織的一個典型例子,非政府組織的利他精神、責任意識、合作意識和奉獻精神是在市民社會向公民社會轉型期間產生的思想觀念。
非政府組織是具有志愿性、組織性、民間性、自治性的自發(fā)的參與到政府對公共事務的治理以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活動中來。在公民社會中,非政府組織的原動力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強調的是個人或組織的公民責任和服務意識,它指的是公民對政治決策或政策實施產生濃厚的參與意識,自愿的參與到政府機關治理中來。
(二)如何解決非政府組織的志愿失靈
志愿精神是非政府組織的獨特之處,但由于籌款為基礎為建立的組織,也相對應的產生了志愿失靈的問題。(1)經費支持是組織生存必須,非政府組織的主要三個來源是政府補助、社會捐贈和成員收費,這容易導致經費不足,渠道來源狹隘。(2)官僚化傾向和組織目標的偏離。(3)非政府組織的家長作風。非政府組織不受制度的約束,根據精英理論往往會發(fā)生多數服從于少數的錯誤決策。(4)業(yè)余性。對于人員的流動無法管制,對于服務質量的提升些許乏力。
解決好非政府的志愿失靈,主要是加強政府治理與非政府組織的相互協調,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政府在治理公共事務服務的同時,把一些任務分給非政府組織進行承擔,雙方分工明確,政府承擔資金支持,非政府組織提供服務。另外,政府逐漸市場化,使得政府職能下放,節(jié)約了治理事務的成本,加快了提供公共服務的生產效率。
四、小結
從治理角度來分析,市民社會和公民社會的差異性一是含義不同,二是核心價值觀不同,三是代表概念差異。在公民社會中我們應發(fā)揮非政府組織的志愿精神,在治理中政府與市場、第三部門互通互補,分工明確,建立“小政府”、“大社會”的動態(tài)治理模式,從而節(jié)約政府的治理成本,加強社會自給自足的合力狀態(tài)。(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
(指導教師:尤偉瓊教授)
參考文獻:
[1]《公民社會與市民社會的區(qū)別》,作者何華,法制社會,2011年2月中旬。
[2]《公民社會的歷史發(fā)展與未來趨向——基于上世紀90年代市民社會大討論》,作者丁晶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