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蘭鳳
語文教學光陰荏苒,時光的鐘聲使我們快步前進,伴隨著新課改轟轟烈烈的登場,我深深體會到以前那種“一本書教到底,一張嘴講到底”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再也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學模式。尤其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學生的個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彰顯。對于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應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呢?
—、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充滿活力的自己,一節(jié)節(jié)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收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chuàng)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提出了“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的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從而將學業(yè)評價轉(zhuǎn)向更多地注重激勵和反饋功能,即通過評價及時的得到反饋,激勵學生的興趣,促進師生不斷地改進教與學,提高教學質(zhì)量。這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是個全新的課題。具體到小學一年級,語文的教學任務以識字為主,評價如何實施,更是一項繁雜的工程。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海豚救人》這篇課文時,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提高默讀速度,分層次,有重點的思考問題。上課伊始,我讓學生根據(jù)標題質(zhì)疑、猜測內(nèi)容,激發(fā)其興趣。在討論“被人們稱為見義勇為的海上救生員”是我嘗試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分小組學習,擺脫繁瑣情節(jié)分析和一問一答的課堂模式,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能力”為著眼點,提倡探究、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yǎng)、營造思維活躍、交流互動的學習氛圍。在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探尋了海豚救人的原因后,先讓學生讀第5自然段,讀中明白這一段是過渡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而然他們就接受課文后面的內(nèi)容是寫:海豚救人美德,來源于對其子女的“照料天性”。海豚把對子女的這種關愛應用到了一切漂浮物,是善良的表現(xiàn)。另外,人和動物應該和諧相處,我們也要以一顆善良的心去關愛它們。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在精神狀態(tài)上,富有激情的教師神采奕奕,精氣神十足,給人以撲面而來的活力。在聲音上,富有激情的教師聲音洪亮,飽含情感,語調(diào)跌宕起伏,語言栩栩如生。在體態(tài)語言上,富有激情的教師面部表情豐富,手勢形象,舉手投足間,無不蘊含情感。教師的激情成就教師的魅力,成為激情課堂的靈魂,猶如綻放情感的花蕾?!?/p>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xiàn)“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時在深入課堂第一線,發(fā)現(xiàn)每當學生回答問題后,其總是望著老師,目不轉(zhuǎn)睛……當老師給予表揚時,學生臉上一定是燦爛的笑容,充滿了自豪感,老師沒有給予回答,學生的表情是麻木,一種失落感。學會傾聽學生講話,是師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個人都希望有人聆聽自己的傾訴。但許多時候,我們老師缺少一種真誠的耐心。我們早已習慣滔滔不絕地講,疾言厲色地訓,不習慣傾聽學生訴說,往往不喜歡不分青紅皂白地下結(jié)論,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因此,許多學生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不肯輕易坦誠自己的心跡,那種近乎絕望的或游移的眼神令你窒息。
其實,在課堂中,我們不僅是一個長者智者,更多的應是一個友者,做一個學生忠誠的傾聽者,給學生一個表情達意暢所欲言的機會。這不僅是一份理解,一種尊重,同時也是一種認可,一種期望。它或許是點燃了那即將熄滅的智慧之燈,或許是喚醒了那沉睡已久的心田。多一些肯定性的笑靨,多一些鼓勵性的眼神,讓學生與自己共享他的情感世界,使學生感到真正的愛,真正的理解,讓學生意識到老師的真誠理解熱愛,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愛的傾聽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一種動力,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xiàn)“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例如:在教學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展現(xiàn)了大量關于紅軍長征的資料、圖片,讓學生直觀的看到長征的艱難,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極大欲望,然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小組交流等方法深入課文,加之我的適時點撥他們很快就感悟到了紅軍戰(zhàn)士那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們對紅軍充滿了崇敬之情,紛紛表示要好好學習,以優(yōu)異的成績告慰英靈,回報祖國。由此我深刻的認識到:只要我們在課堂上能極大限度的調(diào)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那么再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優(yōu)秀的語文課堂無不洋溢著師生交流的勃勃生機。高品位的語文課堂交流帶給學生的不僅是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智慧的交融,善與美的感動,人生的思考,從而給學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因此,我們需認真審視語文課堂交流,建構師生互動交流的語文課堂。如學完課文《草蟲的村落》后,我要求學生趣味延伸,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小動物,也來一次奇異的游歷。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曾經(jīng)親近、觀察過的小蟲,由此產(chǎn)生共鳴,學生心里的聲音猶如一股股清泉不斷涌現(xiàn),學生們個個揮筆躍躍欲試,幾分鐘過后,學生們那一段段充滿童趣、豐富多彩的小蟲世界待以之久展現(xiàn)。有描寫螞蟻搬運食物的《團結(jié)合作就是力量》;有贊揚七星瓢蟲的《甲殼蟲王國趣事》;有爭強好勝的《天下第一蟲蟋蟀》;……孩子們眼中的童話世界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也能夠模仿《草蟲的村落》文章寫作特點,采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由簡單的練筆反饋、交流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和小生靈的熱愛。
新課改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教法時要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機會,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就語文學習而言,只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言素養(yǎng),不管是傳統(tǒng)的教法還是現(xiàn)代的教法,都應該為我們所選擇。重視師生交流、深入研讀文本、教師親口范讀、手寫板書等教法是符合母語教與學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是母語教學的經(jīng)典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應該繼承和發(fā)展。要讓有效地交流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交流,使彼此之間的認知和思維相互撞擊,讓課堂中的每個人(包括老師)都能從他人的發(fā)言中獲得大量的啟示和收益,豐富自己的信息量。這樣,學生的知識領域都得以開拓,科學精神得以啟迪,探索熱情得以增強,情感水平得以提高。
總之,作為小學新課程改革的一線教師,我們都擁有一片充滿夢想的語文課堂,我們應該為之去創(chuàng)造,去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