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躍波
摘 要:新課導入是學習新課的必經之路,好的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共鳴。好的導入能夠符合學生心理特點,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建立知識間聯(lián)系。它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之中。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新課導入中,怎樣導入新課,就成為了物理教學的一個關鍵所在。下面是我對物理教學導入法的一些初步探索。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導入;技巧
1.實驗導入法
觀察和實驗是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導入新課時,可以根據(jù)新課教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小實驗,學生通過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也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導入“大氣壓強”的新課教學中,我準備這樣一個小實驗,一個瓶礦泉水、一把尖針。一手高舉礦泉水,一手拿針扎瓶,問學生針扎下去,水會不會流出來,然后在一片質疑中,扎進去(向側壁扎,向底部扎),水反而不會流出來,為什么呢?(此時跟生活事例產生矛盾),學生興趣高昂。再把瓶蓋旋下來,發(fā)現(xiàn)水流出來,又把瓶蓋旋進去,發(fā)現(xiàn)水又不流了。是瓶蓋的作用?還是什么東西在作怪?由此導入新課“大氣壓強”。
2.復習引入法
這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方法,新課的內容往往與學過的知識密切相關,抓住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從已有的知識出發(fā),通過邏輯展開,把新內容自然的引出來,這種方法使新舊知識連貫,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和深化。如,在“功率”一課時,先復習“功”的計算后,通過事例等出做功的時間因素,提出做功的快慢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知識的連續(xù)性,會讓學生感覺新知識是由舊知識引申和發(fā)展而來的,有助于消除心理上的障礙。
3.故事導入法
物理學家在研究科學知識時候,流傳了很多經典的故事。比如,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到而引發(fā)的思考;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普通論述——坐在美女旁邊和火爐旁的時間經過。在講授“密度”知識時,我們老師經常講阿基米德如何辨別真假皇冠的故事。這些素材,往往能夠吸引同學的注意力,更能夠設身處地想如果我們遇到時,會有什么想法呢?
4.視頻導入法
視頻更加直接把課堂一些無法表達清楚的內容給還原出來,勝過老師千言萬語。例如,在講授“壓強”這節(jié)時,我曾經用一節(jié)新聞報道———如何營救掉進冰窟窿的小孩子,學生就感覺學物理還是有用的。
5.魔術導入
在“浮力”一課教學中,準備一瓶礦泉水,取出一包肯德的番茄醬,把它讓入瓶子里面,蓋住瓶口。一只手捏住瓶子,另一只手輕輕的指向瓶子,學生發(fā)現(xiàn)番茄醬包可以上下自如,好像是我發(fā)出氣功讓它上下運動。學生感到驚訝,順便引出浮力教學。在介紹“平面鏡”一課時,首先用一塊玻璃豎直立方在桌子上,2根一樣的蠟燭放置前后距玻璃一樣的位置,然后轉動桌子,以示蠟燭還沒有點燃。其次是左右手各拿打火機點火,左右手去引燃蠟燭,暗示后面的蠟燭也需要點燃,同學們在觀察時會發(fā)現(xiàn)前后蠟燭都點燃了。最后吹滅前面蠟燭,發(fā)現(xiàn)后面蠟燭也滅了。學生體驗到這種隔山打牛的神奇,積極參與課堂的活動。
6.游戲競賽導入法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能夠使孩子主動學習。游戲當中蘊藏大量的物理知識,游戲也能夠引爆課堂。在講授“力是什么”這節(jié)課時,請兩位學生上臺做一游戲:兩人面對面站立半蹲,互相擊掌,看準能使對方后退,失去平衡。結果一位抬手不動者獲得勝利,而另一位主動進攻者卻反而被震了回來,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參與樂趣的同時進入了另一新知識的學習。
7.實際應用導入
物理的學習,最終是要應用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在導入“平面鏡成像特點”時,我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車前擋風玻璃是斜的,有的是豎直的,怎么解釋呢?讓學生學完這一節(jié)課后,就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他們心中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
導入對課堂教學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導入的過程中還需遵守一定的原則,一是導入必須以本堂授課內容為中心,時刻圍繞這一中心,選擇所用導入內容時,要看其是否與待授課內容是緊密關聯(lián)且較為直觀的;二是要新穎有趣,切忌枯燥乏味。我們在設計導語時,應在“趣”字上下功夫,使學生對學習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自覺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擾,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三是要注重互動。具有互動性的導入,才有學生的一直參與,而不是等待問題的出現(xiàn)。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
總之,新課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導入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靈活又恰當?shù)剡\用不同的導入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物理。
參考文獻:
[1]閻金澤主編,陶 洪.物理實驗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
[2]廖伯琴主編.初中物理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