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茜
【摘要】前些日子,一部《虎媽貓爸》把孩子的教育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各種教育觀念密集發(fā)射,姥爺?shù)膽嚱逃?,爺爺?shù)膫鹘y(tǒng)文化教育,奶奶的富養(yǎng)理論,姑姑推崇的國外教育……究竟哪種好卻沒有一個定論。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在我看來,戲里反映出的很多教育問題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對應點,值得反思。
【關(guān)鍵詞】《虎媽貓爸》 ?幼兒教育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27-01
一、隔代教育易教出不懂愛的孩子
《虎媽貓爸》一開始就扔出了隔代教育的問題,奶奶鐘情于公主教育,倩倩平時就是公主的打扮與作派,對長輩沒有絲毫尊重,說什么就是什么,把爺爺奶奶當下人使喚。電視劇演的可能略有夸張,但是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一般來說溺愛是大部分爺爺奶奶們的通病,不管孩子要求是否合適,總會給予毫無節(jié)制的滿足,造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讓孩子變得自私、任性、依賴性強,不懂愛。在工作中,經(jīng)??吹竭@樣的孩子不會和小伙伴友好相處,矛盾不斷,沒有規(guī)則的概念,我行我素,對人對物缺乏關(guān)愛。
通常來說,不自私的孩子才能看到周圍的美好,才能更快樂的享受來自于家人、小朋友的愛。雖然幼兒園教育只是一部分,但是只要用心,這樣的情形還是可能有所緩解的。
比如出去玩時,我告訴孩子們要愛護小樹苗、小草,因為他們是有生命的,千萬不能去踩踏;在吃飯時候,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小椅子輕輕的放下,因為放的重了,椅子也會很疼;在玩玩具的時候,讓他們記得一定要在玩完的時候放回原處,并且要告訴他們,如果不能把玩具好好的歸類,那么玩具寶寶就會找不到媽媽,就會很傷心的等等……經(jīng)常把一些愛的教育融進故事里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來感受。當然,更多的還是要和家長多溝通,讓他們意識到孩子身上的問題,讓家長和老師來一起糾正養(yǎng)成好習慣,家長就可以放手了,用不著一會兒擔心孩子不能快樂成長,一會又擔心孩子不能適應社會競爭。糾正不良習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幼兒教育切莫“小學化”
虎媽去陪同事面試幼兒園,聽到同事的孩子“才會五百個字,拼音倒是學全了,可是數(shù)學不行,就會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乘法口決也剛學會?!睋?jù)我所知,這種情況在各地都偶有存在的,不過不管怎么說,幼兒教育過早的“小學化”對孩子未來健康成長有害無益。
把小學學習內(nèi)容前移,讓孩子提早學會算術(shù)、識字、背詩詞等最易形成的后果是,孩子對未來的小學課程因為“早懂了”而失去了興趣,同時,在幼兒園階段應該發(fā)展的個性、良好的情緒和生活學習習慣,卻被忽略了。畢竟他們的學習任務是分階段性的、循序漸進的。孩子在幼兒園基本活動就是游戲,而作為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在玩兒中活躍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識字是在每天的手口對應一一點讀的早讀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認識了;算數(shù)是在玩撲克牌中學會了辨別大小,在玩超市游戲的購物過程中,學習運用了加減法。潤物細無聲,在孩子沒有感覺到學習的狀態(tài)下,學習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三、“教”不如“不教”
在各路教育大集結(jié),一起向倩倩招呼過后,倩倩抑郁了。虎媽終于放棄了用某種特定的方法去教她,而是順其自然的把孩子帶在身邊,通過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感染孩子,走上了言傳身教這條路。
對幼兒來說,言傳身教是個明智的選擇。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這樣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我是很信奉這句話的,因此不管是對自己的孩子還是教的學生,都喜歡采用"放養(yǎng)"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激發(fā)他們的天性,因為在我看來,教育的意義和目的,絕不只是傳授傳統(tǒng)道德和前人知識,而是讓兒童成為能夠自主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造,共同推動社會進步的“現(xiàn)代人”。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了,家長就可以放手了,用不著一會兒擔心孩子不能快樂成長,一會又擔心孩子不能適應社會競爭。
《虎媽貓爸》結(jié)束有一段時間了,但是關(guān)于虎狼式教育和貓式的討論卻沒有終止,雖然這只是一部電視劇,很多關(guān)于教育的故事情節(jié)也被放大化處理了,但不能否定我們生活里還是有類似的事情存在的,畢竟,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作為家長、教育工作者,我們在關(guān)注這些現(xiàn)象的同時,更應該多關(guān)注孩子的變化,高度重視幼兒教育,時刻調(diào)整教育方式,才能在各種教育方式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