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華
【摘要】楊婕好的《百花圖卷》在整個繪畫歷史當中也許并不那么引人矚目,但是作者由于女畫家的身份以及能夠保留至今的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確實難能可貴。楊婕妤用其恬淡簡單的思想,扎實地展現了南宋時期的院體畫風與面貌,填補了我國女性在繪畫史上的地位和成就,這是值得我們珍視的。
【關鍵詞】南宋:揚婕好:女性畫家:百花圖卷
宋朝延續(xù)幾百年,其繪畫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以及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繼續(xù)得到發(fā)展。民間、宮廷、士大夫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體系,而且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借鑒、滲透,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
北宋時期的繪畫由于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與鼓勵,繪畫藝術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統(tǒng)一并縮小了封建勢力造成的隔閡,起到了社會精神層面升華的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yè),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迅速,城鎮(zhèn)格局打破“坊”和“市”的嚴格界限,展現出了空前未有的繁榮景象。南宋雖然偏安江南,但是物產豐富的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及兩廣等地區(qū)都在其境內,北方人大量南遷,促進了南宋的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經過多年積淀,相繼超過北方經濟。南宋的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業(yè)繁盛,除貴族聚集外,還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業(yè)者和市民階層,城市文化生活非?;钴S,對于繪畫藝術品的需求量明顯增長,以其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奠定了南宋繪畫藝術的基礎和風格。這個時期也自然出現了一批女性畫家,其中《百花圖卷》的作者楊婕妤便是其中一位。
南宋楊婕妤,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寧宗(1195—1224)恭圣皇后之妹,楊婕妤的畫主要是供奉內廷和自我欣賞,她擅長詩、書、畫。雅趣成章,其畫作為朝廷所重,書法極其相似寧宗,她的作品主要是絹本的設色重彩工筆作品。其中的《百花圖卷》是其代表作品之一。畫作橫向324厘米,縱向24厘米。此畫是一幅流傳有緒的書畫作品,它曾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以及吳其貞的《書畫記》、張伯駒的《叢碧書畫錄》等書籍中。乾隆時期收入宮中收藏,清朝滅亡后,作品輾轉出宮,流入民間。
該畫前段題款:今上御制中殿生辰詩,四月八日。從字面意思來看,此畫為宮廷中某位重要人物祝壽獻禮之用,畫中各段題詠均為歌頌這位壽星。
此畫卷分為十七段,內容分別有:一、壽春花:二、長春花:三、荷花:四、西施蓮:五、蘭花:六、望仙花:七、蜀葵:八、黃蜀葵:九、胡蜀葵:十、暗提花:十一、玉李花:十二、宮槐:十三、三星在天:十四、旭日初升:十五、桃花荷花:十六、海水:十七、瑞芝。設色妍麗,畫法簡練。景物中山石構圖用“馬遠法”,花卉則取“馬麟畫法”,其中第五段的蘭花,風格與“馬麟畫法”極為相似。整個花卷展現了大自然當中萬物欣欣向榮、百花爭艷的景象。整體給人一種沁人心扉的寧靜與歡愉。
畫作每段均有小楷詩款,字書嚴謹娟秀,嫵媚多姿,卷后有明人題跋。楊婕妤把柔美的女性思想接入到南宋院體畫風格的基礎上展現。與同時期其他畫家比較,南宋院體畫風格的出發(fā)點及態(tài)度是由于院體畫的畫家大多是以“俸供”為目的的專業(yè)畫家,所以在藝術形式上,以定型化、樣式化、命體化、裝飾化為主要特征。院體花烏畫的最大特點是講究對物體的仔細觀察。正如滕固所說的“無論北宋‘院體抑或是南宋‘院體山水,皆不離精工二字”。既反映了皇室文化的要求和旨趣,也是其設院授學的繪畫標準。院體花鳥畫家與文人花鳥畫家在對自然的真實而具體的觀察體會上大異其趣,在藝術手法上,楊婕妤的花鳥畫更為重色氣、重色韻,非常講究用筆與構圖。所以《百花圖卷》在創(chuàng)作之初,應該是設色濃麗而精于雕飾的,但目前從原作來看,隨著時間的久遠,絹本顏色與墨色均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畫面顏色整體融入到絹本中,變得更為整體、統(tǒng)一,給人帶來一種古樸雅致的感受。楊婕妤的花烏畫相對于文人花烏畫而言更具有“格物象真,形似意生”的藝術特征。
楊婕妤的《百花圖卷》構思簡單明確、繪畫風格寫實,而且有女性細膩平和的一面,注重顏色的搭配,有很強的觀賞性,更具有強烈的主觀思想,把一切完美化,告訴讀畫者百花有著不同的高貴,純潔、嬌艷可愛的姿態(tài)和容貌,它們都是有生命的,而且都是那么認真地盛放著。畫畫是用來欣賞讓人心理愉悅的,所以做畫的人也是如此,古代的畫家很多,但是女性畫家不多,尤其是楊婕妤的畫被大多數人欣賞后評價較高的。其作品高貴典雅,華麗而不艷俗,值得我們去賞析。同時,《百花圖卷》也是我國現存已知的最早的一幅女性畫家的作品,20世紀60年代,由收藏家張伯駒捐贈與吉林省博物館,作為鎮(zhèn)館之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