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建設存在組織建設不健全、團員意識淡薄、制度不健全、活動陣地不健全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加強團組織體系建設、提升團員意識、完善制度建設、推行“項目化管理”模式的解決方式,力求找出加強高職院?;鶎訄F組織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團建
共青團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報告指出:基層團組織和基層工作是共青團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和生命力所在,必須把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作為團的“生命力工程”扎實推進。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高校共青團的工作,高職院校是青年團員的聚集地,加強高等職業(yè)院?;鶎訄F組織建設已然成為共青團落實黨中央要求的重要任務。
1.高職院?;鶎訄F組織建設的現(xiàn)狀
(1)組織建設不健全。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組建,是團組織開展各項活動穩(wěn)定的、最有力的保障。但隨著高職院校院系兩級化管理模式的逐步推進,高職院?;鶎訄F組織建設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原有意義上按照黨組織和行政隸屬關系設置的基礎團組織單一模式將不復存在,這對基層團組織的設置方式和運行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考驗。
(2)高職院校學生團員身份意識淡薄。當前高職院校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團員,甚至有部分已經是黨員或者預備黨員,相比之下,團員身份的先進性無法凸顯,團員的存在感薄弱,團員的責任感、榮譽感不強,許多學生甚至不把自己是團員當回事,甚至出現(xiàn)過為了不交團費而退團的事件。另外,高職院校的班級事情大多數都是班長說了算,團支部概念淡化,團員先進性意識不斷弱化。此外,在高職院校共青團開展的各項活動中,基層團組織的作用往往沒有被發(fā)揮出來,大多數基層團干部和團委都是被動參加活動,團員參與團組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團員身份意識淡薄。
(3)制度不健全。當前高職院?;鶎訄F組織的設置基本健全,也有團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
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特殊性, 很多的團內制度都是照搬照套本科院校的模式,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當前高職院校逐漸實行院校兩級化管理,如何適應新的管理模式,團組織是否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對系部團的活動如何考核,如何加強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已然成為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思考的重點。
(4)活動陣地不完善。團日活動是高職院校團員進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團員通過各式各樣的團日活動,受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熏陶和教育,從而堅定信念,為實現(xiàn)“中國夢”樹立起強大的精神支柱,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西方文化的涌入,娛樂、創(chuàng)新成為了團日活動的主旋律,“思想陣地”這一概念淡化,使得團日活動逐漸成為了為了開展而開展的活動,并不能正常起到教育作用。另外,由于經費和人員方面的限制,高職院校的團課不能經常開展,通常一年開辦一期或者兩期,團課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方法也沒有創(chuàng)新,使得團課的吸引力不足,團課的教育意義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2.加強高職院?;鶎訄F組織建設的方法
(1)加強團組織體系建設。當前, 班級建團已然是高職院校建團的主要形式,并將長期存在,這是建設團組織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是各項團工作開展的前沿陣地。高職院校應加大對班級團支部建設的力度,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班級團支部組織活動形式的方式和方法,在重視班級團組織活動規(guī)范化建設的同時,更要探索新的模式,努力構建以共青團為核心,以其他各類青年組織為延伸的青年組織體系,以期達到基層團組織多重覆蓋的目標。例如,探索社團建團、新媒體建團、專業(yè)建團、活動建團、校企建團等建團形式,給新時期高職青年搭建更多的活動平臺。
(2)提升團員意識。通過主題團日活動、業(yè)余團校培訓、團干部培訓、政治大講堂活動等,引導青年團員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團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團的基本理論知識,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知識武裝青年團員,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在團干部中開展業(yè)余黨校培訓、學生管理知識講座、心理健康講座、優(yōu)秀畢業(yè)生交流等教育活動,發(fā)揮團干部的引領示范作用,以點帶面,從而達到提升全體團員意識的效果。
(3)完善制度建設。團組織應通過制度規(guī)范基層團組織的工作,從而不斷提高共青團組織的服務能力,要通過建立各系部團委工作考核辦法,加強對基層團組織的目標考核工作,充分發(fā)揮基層團組織的積極性,加強對基層團組織的引導,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凝聚能力和戰(zhàn)斗力,這也是適應高職院校院系兩級化管理的大勢所趨。
(4)推行“項目化管理”模式,激發(fā)基層團組織的活力。項目化管理模式是將團委的各項活動當做項目進行管理。這對院級團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者有綜合管理能力,通過對團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分解,建立項目計劃申報、立項、論證、過程監(jiān)督、評估的項目管理模式,明確責任系部、實施方式和實施時間,并通過項目管理的模式,積極鼓勵基層團組織對各級團組織的活動進行申報和承包,學院應對其進行評審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充分調動基層團組織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吳榮軍,吳 偉,蔣義剛.對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06).
[2]王玉忠,謝志芳.適應學分制改革創(chuàng)新高效團建模式[J].教育與職業(yè),2006(18):89—91.
(作者單位:湖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