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 要】傳統(tǒng)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單一、內容枯燥。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學對教學方法和策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著重探討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幾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法,史料教學法和現(xiàn)實性教學法。針對這幾種教學法,分別闡述了它們的基本定義、特點和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 史料 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030
歷史教學在高中階段占有重要地位。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學生歷史知識,更是一種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養(yǎng)過程。“以史為鑒,才能知興衰?!睔v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能窺探到每個民族特殊的發(fā)展軌跡和人類共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出現(xiàn)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跡,可以給青少年樹立一個標桿。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穩(wěn)固。同時,可以激勵學生不斷努力,通過自己的奮斗成就一番事業(y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學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首先,高中歷史由于知識內容固定,需要學生識記的內容多,再加上高考的導向作用。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單一,把教參當成教學的固定范式。造成課堂單調乏味。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其次,學生對高中歷史重視不夠。由于歷史在高考中占的比例不高,學生認為歷史課不需要學習,考試之前背背就可以了。高中生在上歷史課時,觀念上不重視,課堂參與度較低。針對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我們應該轉變教學思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其中最常用到的是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史料教學法和實踐性教學法。關于這幾種教學方法,我們具體地談一下。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一)探究式教學的含義和特征
探究式教學這概念最早產(chǎn)生于美國,近幾年隨著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斷影響著中國課堂教學的實施。探究式教學指的是改變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式教學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多種探究方法,采用小組合作或小組討論的形式,主動了解學習知識,發(fā)展探究合作能力。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比,探究式教學法具有鮮明的特征。
1.現(xiàn)實性。探究式教學法注重學生的現(xiàn)實體驗,主張學生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最終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
2.多元性。探究式教學法主張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去,使學生具有最大化的學習機會。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多元性是探究式教學法的主要特征。首先,探究方式的多元性。探究方式不是單一的,可以是小組討論合作也可以是學生個體的課下探究??梢跃C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和輔助性教學手段。其次,評價方式多元性。改變以考試成績?yōu)橹氐脑u價方式。課堂評價方式多樣,比如: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學生的積極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應該加入課堂評價中。在評價的過程中,不僅有師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還應包括學生之間的評價。
3.創(chuàng)新性。探究式教學法把教授的具體課本內容放在次要地位,把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心智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創(chuàng)新性、開放性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
(二)探究式教學的基本原則
在利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具體的原則包括以下幾點:
1.面向社會的原則。盡管高中歷史的課堂內容是固定的,但是我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從社會生活的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知識點的實用性,立足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2.面向全體,關注個性發(fā)展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參與主體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意味著教學過程應面向全體。雖然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發(fā)展水平有差異,但教師不應忽視每一個學生,教學策略的設置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每位學生的特點,設置教學過程。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突出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三)探究式教學法的教學策略
探究式教學法最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地完成上述步驟。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使上述步驟有趣味、有吸引力。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式,渲染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和求知欲望。教師首先要明確課堂的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關注點,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從學生的一個問題衍生出一系列與課文主題有關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應用合作討論法。解決問題時,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可以預先設定討論的題目、討論過程、討論重點和討論目標。使學生的探究過程更加明確。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法
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設計的載體。通過對史料的多樣化處理可以使歷史教學充滿活力,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史料教學法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近幾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史料教學法符合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guī)律。在課堂上,老師出示大量的史料,學生分小組自主進行探究,最后從個體的史料上升為人類社會的普遍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具體的教學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問題導入,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
史料不是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的材料和歷史規(guī)律的載體。教師給學生展示大量史料的目的是讓學生歸納出歷史規(guī)律,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問題導入很重要。同一種史料可以有多種解讀方式,為了避免學生脫離事先設定的課堂內容,教師應選擇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課程導入的問題首先應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為基點。其次,問題應有很強的輻射能力。教師通過一步步引導,可以將問題貫穿到整個課堂中。這些問題應該難易適中,具有可操作性、實踐性和很強的目標性。問題設置除了體現(xiàn)在課程導入的階段,還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由相關問題連接起來的課堂內容不僅使教學內容緊湊、充實。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二)注重史料的選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關于某一課的史料可能有很多,課上不可能把所有史料都展現(xiàn)出來。這就要求教師遵循一點原則,精心選取史料。首先,史料應是真實的?;ヂ?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人們可以接觸到大量的知識,但是由于缺乏監(jiān)管,知識的真?zhèn)坞y辨。對于史料也是這樣。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和課堂上的權威。高中歷史老師更應注重史料的真實性。在選取史料時,查閱相關書籍,不應輕信野史或影視作品中的內容。其次,史料應是多樣的。學生在課堂中如果集中于一點會導致疲勞和乏味。為了豐富課堂內容,在史料選取時,教師應針對一個內容,從多個視角出發(fā)選取多樣性的史料。歷史教師除了運用權威史料外,還可以采用經(jīng)過調查了的豐富有趣的課外史料。在講述史料時,課本上的史料可能不夠詳實。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把課文上的史料補充完整。在史料講述或呈現(xiàn)時,運用多媒體等呈現(xiàn)方式。這樣課堂教學就變得生動、有趣。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現(xiàn)實性教學法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現(xiàn)實性教學法將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學習歷史最重要的目的是為現(xiàn)實服務。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反應社會生活、體現(xiàn)社會發(fā)展方向的內容上。
(一)現(xiàn)實性教學法的教學策略
1.情景切入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現(xiàn)實性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課程導入的過程可以通過實物展示或生活化場景重現(xiàn)等方式進行情景切入。如:展示與課堂內容有關的雕刻、書法、器具等文物。這些文物都從某一側面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發(fā)展特點。生活場景法是把實際生活中的因素融入到教學中。在學生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感受歷史生活。在講到重要歷史事件時,還可以展示與事件有關的重要照片。
2.現(xiàn)實討論式教學法。現(xiàn)實討論法主要針對現(xiàn)代歷史來說的。運用新聞評論法、文獻整理法將書本上的知識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如:在講授大國關系或國際熱點問題時,可以將世界各大報紙相關的新聞標題整理出來,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積極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二)現(xiàn)實性教學法的特點
將現(xiàn)實性思維應用到教學的整個過程,包括課程目標的設定、教學策略和過程、課程評價。在整個過程中,現(xiàn)實性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
1.選擇與當代社會息息相關的歷史內容,體現(xiàn)時代性和現(xiàn)實性??梢宰プv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聯(lián)系社會生活的內容,將復雜難懂的歷史知識簡單化、具象化。
上述幾種教學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具體采用那種方法,應分情況,或著重某一種或綜合運用多種方法。
參考文獻
[1]林祥生.高中歷史課運用探究式學習的一點體會[J].學周刊.2013(09).
[2]廉旭光.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之史料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05).
[3]張由山.淺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融合[J].高考(綜合版).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