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峰
摘 要: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發(fā)展。反之,如果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好的發(fā)展,做任何事情都會舉步維艱,處處碰壁。積極地在地理課堂中挖掘可利用的資源,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培養(yǎng),就是對新課改理念的深入貫徹。
關鍵詞:新課程;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
高中地理特別是在高一階段,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比較難且不易學好,這就很難提起他們的興趣,也很難做到持之以恒地學習。學生經(jīng)歷一次次挫折之后對地理學科產(chǎn)生的印象就是畏懼,更有甚者直接就放棄學習了。如果能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在地理課堂中挖掘可利用的資源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培養(yǎng),就有可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興趣,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去做。
一、挖掘學科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習動力。高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學科,包括天文學基礎、天氣與氣候、水文、地質(zhì)、生物、資源、人口、城市、產(chǎn)業(yè)、環(huán)境及環(huán)保海洋等,內(nèi)容豐富生動。但很多初中的地理教學只是為了應付會考,教師給學生劃重點考點,學生不重視,上課毫無興趣可言。所以,學生進入高中接觸地理并沒有表現(xiàn)出應有的學習熱情,認為到考試時背一背就可以了。這就要求在高一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迅速扭轉學生的認知觀和學習習慣,深入挖掘教材,結合身邊的地理現(xiàn)象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比如,講到太陽高度的時候,可以提一提我國南北方房子屋檐的寬窄;學大氣環(huán)流的時候,可以介紹《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的情節(jié),體會諸葛亮的智者千慮;學天氣的時候,可以結合天氣預報,預測天氣變化;學氣候的時候,可以談一談歐洲人的問候方式為什么是“天氣很不錯,不是嗎”;講到洋流的時候,穿插一下二戰(zhàn)時的德國潛艇自由進入英軍重兵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或是泰坦尼克號沉沒之謎;而人文知識就是生活中的地理。所以,如果能合理挖掘生活中的案例,必然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學科甚至其他基礎學科的興趣。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堅毅意志,奠定成才關鍵
高中地理抽象的概念多,邏輯推導的地理規(guī)律原理也多,需要記憶就多,對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講學習壓力很大,學習的知識點比初中要多得多,要記這么多也很有難度。這時候學生會認為地理很難懂、很難學。加上高中要學的學科較多,在學習上就會出現(xiàn)畏難情緒。如果學生沒有堅強的學習意志,是不可能學好的。如何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認為除了及時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教師的信任感和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外,還要把復雜的知識點結構化、系統(tǒng)化,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在教學中,還要不時地講述一些偉人的案例,鼓勵學生保持自信、向上的積極心態(tài)。比如,前面所講的諸葛亮雖然在火燒上方谷中失策,但并不影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智者;哥倫布航行方向失誤,但卻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等等。用這些案例來曉喻學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正確看待學習或生活中的不如意,“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同時,適當?shù)亟M織學生進行野外考察、社會調(diào)查等實踐活動也能使學生得到鍛煉,尤其是在野外實踐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樂觀性格,提高社交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優(yōu)秀的性格和鋼鐵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毙愿駮绊憹B透個性的其他部分,改變消極心理,發(fā)展積極、樂觀、開朗的性格,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班級,融入社會。消極的心理往往會讓人變得冷淡,缺乏熱情,甚至壓抑、怪僻。而積極的心理會使人表現(xiàn)得更直率活潑、獨立自信、熱情勇敢。一般來講,性格受父母的影響較多,但在高中階段,仍然有較大的可塑性。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利于情感交流
前面所提的內(nèi)容,前提條件是學生要能深刻體會教師的良苦用心,而如何實現(xiàn)這一點呢?那就要展現(xiàn)教師的個人魅力,樹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相信教師的能力,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這就是所謂的情感教學。情感是提高認識的重要橋梁,只有“通情”才能“達理”。要達到此目的,教師首先要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加以充滿激情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打破課堂上教學沉悶的局面,使師生在良好、愉悅的氛圍中,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提高了學習效率,體現(xiàn)出較高的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順利開展教學并取得預期目標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探索。
總之,人的成長和成才的過程,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而非智力因素起決定性作用的過程。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集思廣益,著重培養(yǎng)和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是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和學生主動學好地理的有效方法,也是新課改倡導的素質(zhì)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值得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張高英.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研究與實踐[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2]鄧志偉.課程改革與教師文化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3]鐘啟采.課程改革的文化使命[J].人民教育,2004(8).